填寫留言
2019.03.20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學習心得
2019.03.20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學習心得(鐘芳玲20190327 05:00am)
課程時間:2019.03.20(三)
課程地點: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不老夢想館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大綱:第十四單元各國樂齡學習的新發展
課程主題:以高齡學習為主要內容。9:00am-1:30pm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導覽及觀摩焦點團體、1:30pm-3:00pm不老夢想館介紹。
學生姓名:鐘芳玲
學號:100407908
學習心得:
活躍老化
「活躍老化」為當前個體老化及社會高齡化被奉為最適模式的代表,是各國政府研訂老年人政策的圭臬(黃富順,2015)。
為讓老化成為正面經驗以得到最適化的狀態,需藉由老人健康、社會參與與社會安全等三個支柱來達成「活躍老化」的核心價值,而三個支柱均要依賴學習的途徑來達成。
高齡學習
「高齡學習」係指對有關老年、老人或老化的學習活動,其對象以老人為主體,但亦包括社會全體大眾(黃富順,2015)。
以高齡學習達成活躍老化的九個具體途徑(黃富順,2015):
1.個人要有終身學習的正確觀念,培養正向的學習態度,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2.個人要積極參與學習,獲取個人健康和社會參與的知能。
3.社會要消除對老人不正確的觀念與對老人的歧視,維護老人的尊嚴。
4.社會要建構對老人友善的環境與氣氛,增進老人的安全感。
5.教育機構要對老人開放,提供老人參與學習機會。
6.民間組織要多開設老人學習生活和科技相關的課程。
7.企業要針對高齡員工提升工作新知及辦理退休前教育活動。
8.政府要研訂老人教育政策,充裕老人經費,充實人力物力資源,以促進活躍老化的實現。
9.政府要訂頒鼓勵代間學習的政策與實務。
高齡學習的發展趨勢與台灣新近高齡學習活動的推展特色
國際高齡學習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如下(摘自黃富順,2017):
1.多元化:就名稱、實施方式、課程內容等均呈現多元的現象。
2.去限制化:即各方面都不做任何資格的限制,特別是年齡上,以避免產生「老人次文化」的現象,會增加世代間的隔閡,產生相對剝奪感,造成世代間的衝突。學習方式並無多大的年齡差異,個別間的差異遠大於年齡的差異。
3.政府補助部分經費,使用者付費:學習者繳交的學費以低廉為主,但國際性方案的一切費用(含機票)均自費。
4.鼓勵代間交流:有的以經費補助鼓勵開設代間交流課程。
5.自主學習模式的發展:型態以機構式與自主式兩種。機構式,首由正規教育開始,其實施方式以設置各級各類的學校作為場所。自主式,適合身心發展成熟、已具自我導向人格特質者,加上經驗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由學習者擔任教師。
6.老人服務老人:新一代的老人健康良好,教育程度高,經濟有保障,加上經驗豐富,故盡量以「老人服務老人」、「老人教育老人」的方式進行。
7.學習地點在地化,參與成員社區化:高齡者要求近便性。生活在地化,人際網路地緣化,故高齡者以社區為本位。
8.學習目標在於生活適應與實用化:學習老化相關知識及新的科技。
9.強調高齡人力的開發與應用:如歐盟對高齡者進行增能計畫。具體作法包括:加強資訊能力、訓練成為社區志工、培訓老人協助慢性病老人、訓練成為疾病預防訓練師。
10.從福利觀走向教育觀:教育觀的作法以開發潛能、自我實現、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為高齡教育的目的。
11.旅遊學習備受青睞:以學習為主,以旅遊為實施方式的學習活動。
台灣近年高齡學習活動推展的特色(黃富順,2017):
1.由福利觀走向教育觀。2.訂頒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策訂發展方向。3.研訂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以為實例依循。4.政府以經費支持老人教育活動,結合學術界發揮引領的效果。5.大學投入高齡教育辦理行列。6.重視高齡教育各類專業人員的培訓。7.辦理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的培訓及實務運作,達到遍地開花的效果。
台灣樂齡學習中心
依據2012年頒佈之「教育部補助辦理樂齡教育活動實施要點」(2014年修)、「教育部樂齡教育專業人員培訓要點與培訓實施計畫」及2017年發布之「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教育行政部門新近推動包括:設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辦理專業人員的培訓及試辦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等。
樂齡學習中心為教育部推動老人教育的全面性措施,目前已為台灣地區設置最廣,也是最普遍的高齡學習單位。倡導「一區(鄉、鎮)一樂齡」,將全部設置368所。招收55歲以上之人士,以日間開設為原則。每中心教育部每年補助40至70萬元。
課程包括中心特色、政策宣導、基礎生活、興趣休閒及服務貢獻。2014年教育部規範樂齡學習中心課程調整為三大類:樂齡學習核心、中心自主規劃及貢獻服務等課程。其中樂齡學習核心課程再分為五類課程(生活安全、運動保健、心靈成長、人際關係、政策宣導)、27個主題。
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
台中市為實現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的目標,已於29個行政區皆開設樂齡學習中心,已達成「一區一樂齡」的目標。
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由財團法人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現任中心主任為王婉如女士。
108年3月20日藉由王婉如主任的簡報得知該示範中心的現況與經營理念如下:
目標:促成「優雅老化」,讓樂齡者感受『現在』生命最美。
學員學歷:多為大學畢業。
經營方向:努力維持此學習平台,希望提供肥沃的心靈土壤。因主任受宗教的感召,重視引導靈性生命的改變。
歷史沿革:原是曉明的長青大學(非政府單位),現做樂齡中心,重質不重量。
課程規劃:
1.各類課程只是媒介,但一定知道要達成哪些目標(5類27個主題)。
2.因經費有限,少做需材料費的東西,若真的需有作品需有實用性、新的文創風。
3.不想開坊間較淺的課程類別。引導老師與學員往深的主題式課程走。
主題式課程的進行流程:1.要求學員於時限內簡報2.深度討論引發生命能量3.整合、綜合座談以深入探究與總結。
風氣:示範中心是學習型組織,不論是主任、工作人員或學員也一直在在職進修或考照。例如:陳玉蟾老師70幾歲開美食課程,已考過中餐丙級,現回空大進修高中學歷,她跟孫子的關係因而有改變,現在會互相學習。
課程設計之目標迴圈:人際互動—>專長實驗—>知能增進—>自我價值—>服務貢獻—>人力培力—>人際互動。
課程設計深化情形:分入門、初階、中階、高階等四階,每階各10週,共40週。目的是從樂齡者中培養種子老師、樂齡規劃師…等人員。
臺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108年04月份課程表之活動名稱與大致相應之課程類型如下:
1.樂學翻轉青春露:貢獻社會服務課程-貢獻服務-動手做課程,以產品回饋社會
2.閱讀生活生活悅讀:樂齡學習核心課程-心靈成長-學習閱讀
3.食在健康古早味:樂齡學習核心課程-運動保健-營養常識
4.Fun輕鬆禪繞畫:樂齡學習核心課程-心靈成長-活化記憶力
5.鼓動人心:樂齡學習核心課程-運動保健-規律運動
6.必學APP手機拍攝:中心自主規劃課程-興趣需求課程-資訊科技
從以上示範中心的開課內容與大致相應的課程分類可以得知:
該中心大致符合教育部對示範中心課程類型的分配比例,但仍偏重於學齡學習核心課程。表面上貢獻社會服務課程類之開課好像較少,但如主任之簡報應是將志工服務、人力資源開發之目標與精神融入到主題式的活動進行之中了。
高齡教育社會「銀」響力評估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焦點團體座談
座談大綱:
1.社會影響力的層面可包括哪些?
2.高齡教育的推展,創造了哪些社會價值?對於社會大眾產生了哪些影響?
3.高齡教育的推展,對於高齡者及其所處的社區、社會產生了哪些改變?
4.高齡教育能否發揮社會影響力的關鍵要素為何?
5.高齡者與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的互動產生哪些社會影響力?是否促進社會改變?若有的話,是產生哪些改變?
6.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對個人產生了哪些影響?影響層面包括哪些?
7.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影響層面包括哪些?
第一回合 與會專家學者都要輪流針對座談大綱發言。
林麗惠(計畫主持人、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output*社會影響力
楊國德(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係教授)
提示未來高齡教育發展的三個方向:
1.教育與學習很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改變,而改變可以顯現在個人、組織(含家庭、社區、企業等)與社會上。
組織方面學習型組織也一個實例,社會則也包含國際社會。從影響個人做出發,大到歐盟等跨國的整合合作,終至「止於至善」,都要透過教育來達成。
2.高齡教育應該重新設計,不應由舊的經驗或青年階段以前的教育思維來看待現在與未來。應依人口比例、年齡年數比例來調整經費配比。
過往教育與學習主要重視學齡階段,但台灣的平均壽命都可達80歲,可見在成年之後的教育學習規劃與設計是非常不足的。
高齡教育與工作其實非常有發展潛力,但反而是家長用過往的觀念阻撓年輕人的投入。如教育社會學中有提到:若用過去的經驗想看看能否適應現在的社會並迎接未來社會,這樣絕對是行不通的。
現有的組織文化是不良的,政府應改變思維、大幅增加對高齡教育的經費資源投入比例與高齡社會的政策改革關注。中老年應仍有持續學習的機會,更新組織文化以避免忽略與歧視。
3.應藉由互助合作將個人變成團隊,為強調成果(outcome)甚至影響力(impact),可透過時間銀行及社會企業來發揮高齡人力的運用。
過往多僅強調從input到output,所以會造成許多蚊子館現象如高雄衛武營,故我們應該重視的是outcome如帶來的效益與期望的目的。有影響力才有價值,應重視有無帶來社會整體提升、人際間會不會互相尊重......等的outcome。
現多短視近利,大多喜歡做一日活動類似博覽會、一日遊、放煙火......等活動,不愛做博物館或全年性的活動,所以都停留在量的成果展現。
而高齡社會也是有前述的現象愛辦類似的簡單、粗淺的活動,我們期望應往上提升、關注希望造成的影響為何。例如:為何獨居老人會很辛苦,因為個人單位負擔相對高很多,如果我們可以組織這些個人變成團隊、大家互助合作,就可以叫輕易地解決食衣住行育樂等問題。
我個人是不贊成送便當給老人的,因為1.便當可能不適合他吃2.他一個人越吃越覺得孤單,個人鼓勵聚集這些老人變成社區食堂,不僅整體費用減少也提供交誼的功能,甚至老人分工合作變成經營團體還可以對外營業,例如現已有的照顧咖啡館。應從過往強調個人成績的思維轉變為團隊的思維,所以社區化很重要應大力推廣。
老人的人力不是不能用,而是我們沒有在用。
期待小孩的長成太久、太難,應馬上就應用老年人人力,老人人力是可以累積和變成有價的,故社區裡的「時間銀行」可以促成大家互相服務。
而組織的產品到底有無價值可以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向去經營,以互助為始再產生效益最終造成廣大的影響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甚至組織團體可以連鎖化,團結力量大,最大可以拓展到世界性的團體
,真的很有發展性。
若現在政府還難以做到,社會企業的民間力量也很可觀。
林依瑩(前台中市副市長)
現住和平達觀部落,離石岡近,也當照服員。
台灣有些單位特別是公務體系會辦「屆齡退休研習營」,簡稱「屆退營」。挪威的退休準備學校要讀2-3年。
有朋友在推行減法生活(態),他那裡是小木屋度假中心,我們是一個策略聯盟的團隊,現正在規劃『退休準備學校』。這位朋友也在石岡開了一間叫「 On Nature」的餐廳,訴求極大化大家的健康。
現正試經營「儲戶所」類似「時間銀行」,大多人最後提領的是長照服務。
我們應提升高齡生產力,例如志工.......。
因當照服員的實務觀察發現家庭照顧者常覺得對老年人的照顧質量不需要更多、視退化為正常,覺得就這樣子過日子就好,所以常不是長輩不願意接受服務或訓練,而是有點礙於照顧者的消極態度,故政府應加強觀念宣導,以樂齡+長照雙管齊下來建構高齡社會。
歸結以上,影響力的層面應包含健康的促進與改善、提升高齡生產力、宣導長照之預防健康的觀念給家屬。
吳明烈(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大綱一:
社會影響力可有經濟性的層面和非經濟性的層面。
經濟性的層面可有(1)Learning—>earning 2.高齡人力的運用。非經濟性的層面就更廣了,文化上可含累積文化資本、教育上可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政策面上政治必須回應社會人口結構現況與需求。本人會提供實證調查資料補充此研究。
大綱二:
社會價值、社會影響力的評估並不容易,要找出可能的計算方式、要有客觀及數據化的標準,以幫助組織和外界建立共同價值的基礎。
常見的社會影響力的評估工具有二:(1)SROT是針對社會投資報酬率的部分(2)IRIS是影響力報告及投資標準的評估。
至於針對高齡教育社會影響力的評估,個人認為用SROT是比較可行的,因它用來評估產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社會價值的量化數值,它甚至可以評析出投入這些資源跟經費而創造出的社會效益,進而再轉化到高齡社會領域去運用。
至於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有:(1)幫助實踐終身學習的理念(2)醫療成本的降低(3)促進健康、幸福感、自我尊嚴、社會參與等方面的效益(4)世代交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1999年為「國際老人年」,目標是邁向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高齡者是社會資產應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可當教學者、文化與智慧傳承者,例如埔里的建醮活動。
大綱三:
個人承辦教育部對終身學習的調查發現(1)55-64歲的學習參與從2016年24.7% 提升到 2017年的 31.43%(2)65歲以上的學習參與率從2016年的17.5%提升到2017年的18.8%,從逐年提高的比率對社區、社會的影響就學習風氣的提升及促進健康社會的活力發展。
大綱四:
若有很好的品質、品牌與社會形象,才有影響力將觀念推展出去,如我們今天帶研究生參訪台中高齡學習示範中心。
大綱五:
當高齡者走進社區社會後會促成社區改造、社會改造,促進社區美學的發展。
大綱六:
提供個人社會正能量及本身身心靈全面的發展。
大綱七:
高齡者學習後變成一股社會的清流,有助文化資本的增加、社會傳承、永續社會的發展......等。
陳月娥(大葉大學推廣教育處處長)
目前負責:大葉大學齡大學有2班共90幾位長者、長青大學有500多人次、一所社大「美港溪」之兼任校長、養生村之行政人員。
參與高齡教育已七年,是實務人員。
大綱一:
可用同心圓的方式來看。模式建構時可加入中介項目以讓模式在地化,有的人參加許多團體,所以中介可以從高齡者參與團體的層次來探討;另外有些人還是在職或兼職狀態,故對個人工作與企業還是或多或少有影響力。
大綱六:
(1)大葉大學的社大有1/4的學員是55歲以上,目前本校在推行若社大的授課教師有碩士學位,他的課程與大學部的課程是可以對接認抵的,則也發予學習者學分證明,即走向開放大學的趨勢來經營,未來也有機會圓長者一個取得學歷的夢,透過這樣的方式可將高齡教育與正式教育作一個連結。
(2)對長者的改變:(1)外在資訊連結、行動力變強(2)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表現在健康、照顧力、執行力、行動力.....等方面。
(3)因政府有補助,也帶長者融入社區、學校,甚至樂齡義賣二手物品或學習成果的產品以幫助學校或其他經濟弱勢的學生。目前大家已有默契即這些樂齡者合計每年約捐出2萬元,再透過公開贈予、媒體曝光,他們從臉書分享上衍生出對社會的榮譽感、個人有用感。
(4)長者的活動能力也擴大,希望他們的學習成果可以從校內、外的活動去展現,能互助合作自行提供節目表演、活動規劃執行等,所以學校若有大型活動他們一定出表演節目如歌唱、舞蹈、太鼓、春聯揮毫......等。
(5)個人服務的動機也提高,久沒出去會主動提議或要求。
(6)社會關係網路擴大,即社會資本提高。
(7)就業動機也加強了。立法院正試著通過『中高齡及高齡就業法』,目前大家對經濟安全保障應該有更深一層的需求。
大綱二:
(1)充分顯現社會融合(2)回流通路(3)個人尊嚴(4)自己自理(5)共好(6)幸福感。
現在很多人都對高齡有所貢獻,我們應整合社會上的眾多有心於高齡的人士、資源。
蔡志澤(台中清水區三田國小輔導主任)
台中市清水區三田國小辦樂齡中心第二年
大綱六:
志工成長。讓他們從參與學習的角色—>協助學習—>主導學習的歷程。
從參與中得到的滿足感會提升動機、介紹更多人參與,造成漣漪的效果。
連東祥(南投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主任)(在魚池)
個人服務樂齡已10年了,累積到個人影響力令人感到欣慰。
意見:
政府的態度目前多在用錢在養社區,人民團體在消耗國家的經費,會影響人民的熱情與信心。
政策與現況脫離,國民教育階段已不需要那麼重的經費比例分配,應多給予高齡教育工作者資源與支援。
應重視數字報告背後實質上產生了哪些改變。
學員最大的改變是守秩序,即提升了公民素養。
鍾政洋(苗栗苑里樂齡中心主任、苗栗縣山腳國小校長)
大綱四:
對行政人員:增進個人影響力,有支持者、跟隨者
對高齡者:建構自己的品牌與形象,會有非正式的小型組織可協助各項活動,是『人力資源團體』。 應提升個人信念,才能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有相信才有力量。改變觀念才是根本,以前的方法不一定能適應現在的需求,需與時俱進才能維持對社會的影響力。
國小108年課綱的目標:自發、互動、共好;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前述目標同樣適用到高齡教育。
高齡者要成為終身學習者應學習新工具軟體,但要避免成為假訊息的傳遞者,所以要提升他們的辨識能力。
許美亻幾(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講師)
執行過樂齡學習中心
高齡教育研究時要能明確說明、標示因果,才叫有說服力。
大綱二:老人家的終身學習意識被提升、個人學習需求的覺醒、社區也比較願意關照老人家。例:本區有『六克拉樂團』。
王淑貞(彰化縣員林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103年設立,現共有8個學習中心。要持續拓點,讓長者就近參與、避免與社會脫節。
蕭美珠(彰化縣員林樂齡學習中心副主任)
產品販售增進收益,會提升自我價值感。
王婉如(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主任)
定位樂齡中心是學習平台,應提供相對應的資訊如退休....,應提升學員的心裡素質。
從學習中學習反思生命,促成優雅晚年。
讓高齡者自己覺察到自己是人力資源,服務才會甘願。
現在嬰兒潮的退休族是很有能量的。
第二回合 聽到別人的發言後,有任何要補充或討論的,請提出。
連東祥(南投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主任)(在魚池)
舞台還給高齡者,他們會自動自發去做事,潛能無限。
他不是受服務的人,他可以服務他人。
關懷據點是每年提出申請的,也不是說關就關,但場地尋找確實是困難。
關懷據點有供餐,樂齡中心沒有供餐,但還是樂齡中心的人數比較多。(所以 心裡>生理)
陳宜君議員
小論文:『樂齡學習中心與社區關懷據點的比較』
樂齡中心更有規劃性、有課程、有教育部經費支持,這是關懷據點沒有的。
但關懷據點也有社交的功能,不過易受政治的影響而消長,因多為里長支持或成立,在尋找場地上也有困難。
鍾政洋(苗栗苑里樂齡中心主任、苗栗縣山腳國小校長)
教育成效雖然難以量化,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力,要透過很多方法來改變觀念。
政治還是很重要,所以辦短期或一次性的活動也是必須或無可避免。
個人觀察:若是政治人物想靠辦活動想增加政治實力、改變選票結構其實不太容易,但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特色。
林依瑩(前台中市副市長)
實踐最重要。*社交網絡
難免還是有人追逐看那個群體福利比較好,所以還是要鼓勵社群團體少依賴政府補助。
專家學者~
P0:林麗惠(計畫主持人、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P1:楊國德(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係教授)
P2:吳明烈(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P3:林依瑩(前台中市副市長)
P4:陳月娥(大葉大學推廣教育處處長)
P5:王婉如(台中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主任)
P6:連東祥(南投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主任)
P7:許美亻幾(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講師)
P8:鍾政洋(苗栗苑里樂齡中心主任、苗栗縣山腳國小校長)
P9:蔡志澤(台中清水區三田國小輔導主任)
P10:王淑貞(彰化縣員林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P11:蕭美珠(彰化縣員林樂齡學習中心副主任)
參考書目:
1.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17)。終身學習與高齡自主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2.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15)。高齡社會與終身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1080323心得分享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9.03.23
課程地點:中科
學系:107終發專班
單元: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組織文化的塑造與發展、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組織文化的故事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張玉旻
學號:107436517
一個人張開眼睛,開始面臨家庭、社會和職場這些大大小小的組織,開始在解決問題,憑藉著以前所學習的舊經驗,完成一項又一項的任務,滿足日常生活中各種的需求,但在身處於科技瞬息萬變的時代,以前所累積的經驗並非全然有效率的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持續的學習接受新知識是必要的,但閉門造車獨自學習的力量有限,所以提倡在組織中學習,在組織內共學,組織內的成員專長不同,各有所長,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可以擴展自己的新視野,產生新體悟、新學習。記得以前學過的完形心理學,其中的重要概念「全體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合」似乎也說明了組織學習所帶來的成效是頗鉅的。
接著,課堂中談論到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過的話「大家不把改變當成威脅,而是當成機會。」這句話真是充滿正能量,心有戚戚焉。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安於現狀,覺得目前的生活安穩就可以了,殊不知他們正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不自知,猶如「煮蛙效應」的警惕。我很慶幸地來到這個團體,這個學習型組織,有專業導向教授的提攜,也有身懷絕技的同學相互學習,時時提醒著自己要不斷的學習,接受新知識,產生新思惟。慢慢的從「單環學習」、「雙環學習」進階到「再學習」,對我們的工作職場、生活、家庭、甚至社會,有所助益。
107409513 李晉毅
2019-03-25, 週一 23:38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19.03.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學習心得:
本週由同學專題報告主題為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這一週是由我和怡汶來擔任評論組,此次上課前準備評論內容許久也因有上學期經驗後,也知道如何準備評論相關資料及問題也在準備當中學習許多,不只有報告同學需要準備連評論都需要準備,而這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
此次同學在報告中準備許多也與老師討論許多,而在報告內容中大綱希望讓聽報告人大概知道此次報告重點,但大綱內容些微許多且雜亂而在自我介紹部分花太多時間及影片欣賞也花了許多時間,這些都可以在之後報告中修正,老師對今天的報告主題先說明,讓大家對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瞭解及概念。而同學在報告中應多找尋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比較,但此部分沒有呈現出來,都是由書中呈現顯得資料較少。老師談到了夢想要實現,除了心智模式要改善之外,也要透過不斷的自我超越。這兩項修練發現到兩者需要合作且同時運用,才能將組織做到完善及完美。
不論是報告者或是評論者都需要進行多方面準備,透過不斷的練習及學習相信大家往後報告可以更加完善,這也是我在上學期所學習到的不管如何總是要不斷地成長的進步,也因淑真第一位報告難免有些不熟悉期待下週其他同學報告呈現,有學習有改變才能成長。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 2019/3/19
課程地點: A302研究室
學系: 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 組織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 蔡淑真
學號: 108409506
看了盧蘇偉老師的影片之後,讓我們知道原生家庭,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帶給我們的心智模式,他選擇積極正面思考,超越自己達成的目標,不斷將成功的經驗複製在生活裡,他將自己生命的經驗與毅力、愛心、耐心幫助了很多因做錯事而犯法的孩子,讓他們重新學習超越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這樣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經過這次的主題報告覺察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我的行為影響,所以學習挖掘自己內心世界的圖象,使他們浮上表面,並且嚴加審視.不斷重新檢視個人心中對周遭世界的想法(擔心、害怕、恐懼),要學會不斷的反思,讓自己的心智模式浮出檯面,借助老師與各位同學開放的討論與建議,讓我學會以溫和虛心學習來化解防衛的心態.藉著反思、探詢,深切的逐條改善思維模式、打開心內的門窗.
今天是我的主題報告「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透過這次的報告,我深深地感覺自己的不足,更應謙卑虛心的學習,尤其是國內外的實例資料蒐集的缺乏,ppt的製作內容太呆板冗長,講的速度太快,影片太長,缺乏與同學的互動,大綱架構不足,….等,我會逐一的學習與改進.讓我很開心的事是自己已跨出一大步勇於接受挑戰,我知道《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對、錯好與壞,就接受當下的自己吧!把不會的學會就是進步與超越,人生就是一場學習罷了!我感謝老師與所有同學給我專業的指導與寶貴的建議,隨著報告的結束,將是我學習的開始,我會更認真地將五項修練的學習,透過老師的教導與同學的建議相互運用在樂齡的教學上.
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組織文化的塑造與發展、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9.03.23
課程地點:中科
學系:107終發專班
單元: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組織文化的塑造與發展、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組織文化的故事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賴駿青
學號:107436507
在今天的課堂上學習到組織學習的意涵,組織須透過持續性且有效性的個人學習、團隊組織學習與整體的組織學習,有效解決問題,提昇創新及應變能力,最終能促進組織永續發展。在這詭絕多變世代,從個人生活開始一直到家庭社會大至國家,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及挑戰,人們必須隨時的學習新知來應因,社會組成是由各式各種的組織組成,而人是組織的基礎,透過小群體的組成,進而養成學習風氣帶動整個組織社會的學習習慣,將學習融入生活,這樣的學習才能是真的無所不在。
學習並不是一次性,有效的學習是持續不間斷學習,學習是有目的性的,從以單向目標的學習到與目標有雙向互動的學習到最後的自我提升的再學習,往往在組織中或許有學習的凝聚力,但沒有一適切的方向及目標,造成了不知學習什麼以及為何要學習,這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大家有相同目標、一起朝向目標前進,讓學習是有效率有成果的,讓組織中的成員更能凝聚向心力除了提升自我的解決題能力來面對各種挑戰並且將能再提昇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能使自己具有自我轉換能力。
組織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這群人當中各式各樣人格特質及品德,這樣的組成造就了各種不同的組織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學習文化,在今天課堂中認識不同組織效應,讓我這個開始當老爸開始思考,在面對自己的小孩,要用怎樣的心境去教導,認識了這些效應後我開始思考,“家“也是一個小型組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維繫是相當不容易,家人的相處也是需要相互的學習與成長,共同解決面臨問題,而在公司組織也是一樣,企業要永續發展,是相當不易的,在這詭絕多變的環境中,潛藏許多危機,在經營過程中會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及困難,要共同解決,因此當一個領導者你要如何的去發展出這樣的一個組織及文化就相當重要了,面對這些有著不同個性及不同人格屬性的組織個體就要有著不同的帶領方式及方法,養成整個組織的學習文化,從自己改變開始,要相信改變及接受改變,最終整體的改變,讓大家能為了更美好的將來共同努力。
在公司的各項制度規章推行時都會遇到不同的阻力,因為阻力=改變,在現今社會裡的所有的組織裡都一樣,會有一群人些人不想去改變,但要如何將阻力化為助力,在執行上就須有方法及步驟,在型塑組織的學習文化亦同,從物質下手、輔以制度規章規定、最終融入精神使之能不知不覺去學習,變成本能反應,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學習,這是最終目標及理想。
雁行文化(雁行理論)前人從雁子在遷移過冬的飛行中理出了一套的理論,在組織的運行中也就如同雁子在飛行,組織跟雁子一樣有著相同的目標,但在長時間飛行中會遇到許許多的事,疲累、受傷……..等等,只要同伴有出現問題,就會有其它的雁子會陪伴著共同照顧及協助,而組織亦同,當同仁們跟不上時,進度落後時,就要像雁子一樣,相互協助相互的鼓勵及關懷,一起朝向目標前進,因為公司(組織)垮了,會是全部組織都不存在而不是只有部份,因此相互的學習互相關懷,發展以愛為學習性組織,相信能化解阻力與障礙,共同成長朝向目標前進。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19.03.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先修
課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麗文
學號:108409504
上課心得:
從這周開始由我們先修開始導讀,這項任務就已經符合了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課題,從坐在台下的學生轉換成在台上的授課的講者,習慣聽吸收新知現在而是要主動找資料寫出大綱做出一篇完整的報告,不只報告完同學提問,在這過程中已經是在再改變我們之前學習模式『自我超越』而去突破極限的自我實現。進而能成為高度自我超越的修練。
心智模式我們都會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對一些事物的印象和假設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判斷確實又不是如此。 淑真同學也分享了她在志工行列中樂齡咖啡館從既有模式當中改變,自我學習自我的實現改變組織,從志工核心改變漸漸影響整個組織,讓樂齡咖啡館也有目標願景。也分享原生家庭帶給她不受肯定與自信,透過學習與轉念改變自己,愛自己更有自信,進而影響了周遭,也改變原來相處合模式。
,由晉毅來和怡汶擔任評論組的角色,他們兩位非常專業分析淑真導讀的內容評論的優點與改進方面,尤其怡汶提問了自我超越與系統思考兩著含意不同,也讓我知道系統觀點彰顯了自我超越更為精緻的幾個構面,特別是:一、融合理性與直覺,二、看清自己與周遭世界是一體的,三、同理心,四、對整體的使命感。
回饋淑真;本堂課第一個導讀者,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兩者資料準備充分,也感受到舉例說明到自身的經歷,非常用心在衣著裳也相當專業,也呼應老師上課內容,最後本篇章結總結語。
因資料太多在時間上掌控能更精準,因而緊張在口語表達上略顯些快了一些,在台上能和台下老師與同學互動,PPT字太多佔滿了螢幕因而失焦,舉例說明能有國內外比較資訊。以上是我的觀察與回饋。彼此學習都能一起共好。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19.03.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簡品嫻
學號:108409503
這堂課的主題很吸引我,當初進修就是為了想要自我超越跟改善心智模式,這也是一項終身學習的修練過程。「自我超越」是個人成長的修煉之一,每個人都要不斷追求進步發展,自我檢視、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後達到自我提升,從個人追求不斷學習為起點,形成學習組織型組織的精神。現況邁進理想時,可能會產生創造性張力或結構性衝突,例如被主管賦予一項工作任務當下,一開始思考如何做到做好,但現實上被時間、現況環境拉扯下,有時最後僅呈現可交差的成果,但也許就如同所願交出漂亮的成果。我想這個結果與理想的拉距,就是自我超越的修煉。
「心智模式」影響我們看見的事物及認知的方式,過去的教育、生活習慣造成我們習慣性的認知,看到某個行為可能就會推斷會有對應的結果,這是隱藏在人們心中不易被察覺與檢視,長期下來導致可能造成僵化、固執的思維。建構心智模式修煉的4個核心有:(1)正視「擁護的理論」(我們所說的)與「使用的理論」(我們依之所行的)兩者間的差異。(2)辨認「跳躍式的推論」。(3)練習「左手欄」,並把握衝突學習的機會。(4)「兼顧探詢與辯護」,且願意承認自己思考上的缺陷。只有不斷自我省思與探詢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突破習慣性領域(舒適圈),並接納更多不同的想法,讓自己的思維更有彈性與創意。
今天淑真很用心準備盧蘇偉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從故事中我看到盧蘇偉的老師、父母的教育態度兩極化,但還好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因為他父母的慈愛及超越一般人的心智模式去鼓勵、教導盧蘇偉,也讓他的成就超越「智商70」的限制。這樣的真人真事相當激勵人心,也讓我反思有時面對新事物學習會以舊有的心智模式畫地自限,自己應該更努力去突破與改善,才能真正自我超越。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張春珠 2019-03-20 三09:10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程進度:高拎教育社會「銀」響力評估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台中樂齡示範中心,進到這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母親民國二十年生享年八十四歲,她八十一歲開始失智雖然養育一子七女,哥哥姊姊們有的很早就過世就沒子女照顧她,如果我早一點接觸高齡社會相信以母親的個性因該可以活到人瑞以上,又聽主任的簡介又很相信年長著在這環境一定活的有尊嚴有自信,我的母親安置在私人的照護中心三年是因皮膚潰爛糖尿病引發多種併發症過逝,當時我只顧上班交給專業人士就好,原來還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安置她,現在想起就會哭怎麼想我們做子女的太不孝順了,因為這樣我不要等到自己有事才要請子女幫老人家做什麼,終身學習可以讓我好好規劃我的晚年。
第一次參加焦點團體座談會議很興奮又緊張,聽到學者的實務經驗及研究自己也有了感想,簡單說樂齡就是快樂的學習忘記年齡,不要因為退休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台灣有很多高齡教育學習環境像高齡大學、長青大學、社區大學、部落大學等,在社會層面高齡年長者我們多鼓勵參與社會活動及團體活動就會緩遲老化緩遲失智。
在原住民的社會很少接觸社會活動及團體活動導致很多老人不知去向,只能在家裡面看看電視或等孩子們工作回來,她會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麼用會一直老化,這幾年雖然政府及原民會有在原鄉部落推動高齡教育、部落大學、文化健康站,但是有礙於經費問題、師資問題沒有想象中完美,農閒時開課農忙時閒置,期待未來能夠改善也有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