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課程時間:2025/10/25(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唐嘉彥
學號:114436510
(一)
今年光復節連續假期可以說是超級充實,10/24先是在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參加「2025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數位驅動的未來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隔天(10/25)繼續在線上參加暨大諮人系主辦的「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論壇結束後隨即馬不停蹄搭高鐵返回台中,因為10/26還要去中科上一整天的人力資源發展課程。儘管身體有點疲累,但內心是充實的。期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吳明烈老師在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最後的綜合座談中,特別從終身學習的觀點來看光復節。老師說光復節就是:「光耀人生」(透過終身學習讓每個人的人生都活出一道光)、「復原力量」(透過終身學習來提高每個人的復原力)、「節節上升」(透過終身學習讓每個人的能力與貢獻都能夠節節上升);這樣的「光復節」詮釋真的很特別、很有意思。
(二)
回顧10/24台灣師大的研討會以及10/25暨大的全民終身學習論壇中,多位與會學者都提到了人工智慧對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影響。現今社會下AI與工作、生活、學習之間已越來越密不可分,AI浪潮下人類的永續發展更離不開終身學習。對我而言,今年其實是我的元年,在2025年以前我從未使用過AI工具,直到今年我先是參加了台中勞工大學的AI應用課程,又通過了經濟部ipass的AI應用規劃師考試及資策會的生成式AI能力檢定,預計11月底前還會再拿到微軟的AI-900合格證書。然而,即使拿到了好幾個相關證照、證書,但平心而論對AI我依然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如何藉由AI幫助自己學習也仍然在持續探索中。透過10/24、10/25二天的學習,總算是比較清楚了方向。
(三)
前幾天剛好在臉書上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了著名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今年10月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大學正在擁抱人工智慧:學生會變得更聰明還是停止思考?〉(論文出處:https://reurl.cc/dqVR52)。該研究發現:
1.使用人工智慧輔導的學生在課後立即進行的測驗中,得分往往高於未使用該工具的學生。但兩到三週後,使用人工智慧的學生的得分卻低於同齡人。學者認為AI容易讓學生有“虛假的掌握感”。說白了就是學生自己覺得已經學會了,實際上沒記住多少內容。短期測試時看似掌握了知識,但隔段時間一測試,全還回去了。
2.另一方面,研究還發現對於那些一開始只靠自己腦子寫作的學生,當他們第一次開始使用AI的時候,腦電活動反而顯著增強了。這意味著什麼?這說明問題不在AI本身,而在於使用的順序——先思考,再用AI,效果最好;一上來就依賴AI,大腦就偷懶了。
這篇論文對我的啟發很大,最後我想引用前述臉書文章作者的結論作為本次心得的結語。首先,學習從來都不是獲取答案,而是訓練思考的過程。就像健身,你不能指望穿上外骨骼裝備就練出肌肉,肌肉得是自己一次次舉啞鈴練出來的。AI可以是個好教練,卻沒法替你舉啞鈴。其次,在AI時代,學習能力的定義確實在改變。但有一點不會變:真正的理解,永遠需要大腦的深度參與。AI可以是放大器,但前提是你得先有東西可以被放大。別讓AI成為你思考的替代品,而要讓它成為你思考的工具。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20
學生姓名:劉俊雄
心得: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寫字和閱讀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的人。
第一次參與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帶給我們很多美好的體驗,由吳老師開場的第一堂課,幽默地提到自己在生活中發想出的「終身學習金句」讓人印象深刻的「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還有充滿人生哲理的「三個意」——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要有回憶。
讓我們溫故知新,緊接著是各界的精英人士,還有海外連線視訊的先進專業人士分享了ESG、AI、高齡社會、學習型城市等重要議題,令大家獲益良多。
個人對第三人生最有感觸,剛好在第二及第三人生的交界處,如何規劃退休後的人生階段,揮灑人生、發展興趣與追求新知享受人生是我們未來的重要課題。
最後有幸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參與本次論壇,希望每位伙伴都能活到老學到老。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8
學生姓名:劉欣瑜
今天是光復節,我們一早就上線準備參加論壇。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論壇,聽完後,我更確定自己選擇念終發所是正確的。整個過程收穫滿滿,讓我更感受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不只是累積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能讓自己不斷成長、進步。
明烈老師分享「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展望」,讓我看到終身學習其實可以一步步系統化去做。「四部曲」把個人和群體、個人和世界串連起來;「人生四象限」提醒我,人生就是不斷經歷加減的過程,最終走向圓滿。這讓我更確定,自己原來就是終身學習者,也希望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看到學習是一輩子的旅程。
我最印象深刻是何鴻鈞執行長在〈AI世代的終身學習素養〉的分享。他提到,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更要強化「學會學習」的能力。平時培養的閱讀力是基礎,再加上思辨力和創造力,才能真正善用科技,把AI變成學習和創造的工具。多年來,我一直重視閱讀教育,也常使用台灣閱讀協會的書箱,今天能親自聽到執行長的演講,內心非常激動,也更確信閱讀能力一直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能力。這也讓我意識到,即使科技越來越發達,閱讀和思考仍然是孩子必備的核心能力。
這次論壇也讓我更清楚自己在教職上的方向:希望自己能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不只是教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改變自己、影響周遭。在科技洪流下,人際互動、SEL能力、閱讀和思辨力比以往更重要。學習是一輩子的旅程,也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力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21
學生姓名:莊昌鎮
【學習心得】
今天的線上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貫穿生命的成長力量!更進一步了解終身學習的精神在於「活到老、學到老」,不分年齡、身分與背景,只要願意學習或是渴望學習,都能在學習中不斷更新與成長。此外,終身學習包含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顯示學習無所不在,只要懷抱求知的心,生活經驗皆可化為成長契機。課程中提出的「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五共理念,更提醒學習不僅是個人行動,而是群體共進的文化力量。線上與會來賓也分享了以新北市為例的「學習型城市」願景,強調將個人學習提升為社會層次的實踐,使城市成為知識交流與文化發展的動能。個人認為,我國成人學習參與率逐年上升,顯示全民學習風氣漸盛,但仍面臨情境與資訊推廣上的障礙。政府立案的終身學習單位應加強平台建置與各項資源的挹注,落實學習平權及確實執行。終身學習不僅是提升知識與技能,更能豐盈心靈與生活。正如吳明烈教授所言:「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唯有不斷反思、更新與行動,才能在變動的時代中掌握自我。對我而言,終身學習是一種生活或工作上的指標,也是幸福的力量。若台灣能以「學習型社會」為核心整合教育、產業與文化力量,「Learning Taiwan」將不只是口號,而是全民共學、共榮的美好願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1
學生姓名:黃嘉琦
【學習心得】
今日的演講,最讓我動容的是吳滿玉學姐分享她任職酒店所做的事蹟,她提到酒店為高齡員工所準備的學習,不會只把重心放在年輕世代上,讓全體員工都能向上學習發展;同時,我也有注意新聞提說政策要規範不提供瓶裝水一事,酒店就開始設置氣泡水機以減少瓶裝水,思維完全跑在前面,是體制非常好的企業(也或許是優秀學姐的努力)。
同時覺得最受用的一段,就是終身學習的定義已升級,不再只是「活到老,學到老」,而是要「學得好」,並轉化為「改變的力量」,改變會從自己開始做起。從自己到組織,從組織到城市,再從城市到國家,有學習力的人民,自然有富足的國家。
因為AI的出現,我們又多增加了一個陪我們用到老的工具,不管是知識面還是工作面,AI都帶給人們全新的思維,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挑戰,AI的問世或許也正給我們一個應對挑戰的工具,終身學習會從一種活動變成了終身的職責,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一種職責,於是終身學習或許還要加上一個:「用到老」。
簡宛莉114436522
2025-10-28, 週二 22:51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國立暨南大學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在職專班114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簡宛莉
學號:114436522
2025/10/25全民終生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我很高興今年能參加「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永續發展線上論壇」,論壇邀請了九位與講人,分別來自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包括:協理、董事長、教授、督學、執行長、創辦人、總經理及主任等。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還能在線上看到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以及暨南大學大家長武東星校長。
這次論壇的主題聚焦於終生學習教育、終身學習城市、新興科技、企業永續職場發展等面向,探討以人為本、AI與人機協作的未來趨勢。終身學習融入生活,生活即是學習,結合AI,讓生活更便利,職場更具優勢。
【終身學習與學習城市的展望】
吳明烈教授論壇分享: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豐盈人生三千萬」與「三意」,邁向「五共」的學習人生終身學習的概念,強調個人、組織與學習歷程的連結,並以「用學習創造價值」為核心思想。論壇也提到—我與我們的世界,「兩個世界的交融」,讓終身學習成為實踐豐富人生的重要途徑。
【主題一: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1.這次論壇內容涵蓋以新式AI驅動未來製造模式建立公司核心競爭力,公司需要定義在AI時代下的人才永續策略。
2.ESG-人才永續未來趨勢(以觀光旅館業為例),ESG、永續發展目標企業社會責任三者的共通點都是以永續發展為目標。
金句:成功是團隊的事,變強是自己的事。
3.企業人才發展的永續共好:永續共善驅動的願景領導,跨界共學文化,多元共享&協作是領導「以人為本的經營之道」,標竿學習與團隊共創,開放創新與共好。
【主題二:終身學習的永續發展】
1.114新北市學習型城市4.0:永續、平台、整合、跨域、創意。
2.重新設計人生階段:改寫「第三人生」啟發我重新思考人生設計與第三人生的價值。學習:創造新自己,看見:想要做的事,發現:榜樣的秘訣。設計:健康、工作、人脈、存摺、意義連結。
3.AI世代的終身學習素養-創新=科技+人文+閱讀(終身學習是體驗、生活),善用AI讓生活與學習融合,以終身學習與行動實踐為基礎,培養成長型思維與創造性,邁向永續成長的人生。
金句:一個人讀書是學習,一群人讀書是創造。
【主題三:新興科技促進永續發展】
1. 智慧科技重塑人才市場,HR與候選人的未來應對,人與AI,人機協作,使用AI等工具來提高生產力。
2.科技時代下AI的永續發展和素養:助益與挑戰、核心素養。
3.重塑自己-為永續未來而終生學習。培養勇氣與毅力、擁抱創造力、從個人行動開始。
宋惠民 114436509
2025-10-27, 週一 15:18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9
學生姓名:宋惠民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主題聚焦於「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此次論壇不僅展現學校在推動終身教育與學習型城市上的前瞻視野,也讓我深刻感受到知識交流與實務對話的力量。透過多位專家學者的分享,我看見終身學習在AI時代下的新樣貌,更體會到人力資源發展與社會永續密不可分的關係。
論壇三大主題包括「永續職場」、「終身學習發展」與「新興科技促進永續」。講者指出,職場永續的核心是「人才永續」,而在AI浪潮下,更需培養「AI世代的學習素養」與「永續發展素養」。我從中體悟到,終身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是一種持續調適與自我更新的能力。論壇中「連結」與「素養」兩大關鍵字尤其發人深省:前者象徵學習應從個人延伸到社會與城市;後者則提醒我們,科技再強,也必須以人為本,透過批判思考與人文關懷,確保科技真正服務於人類。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AI取代的是停滯不前的人,無法取代的是持續學習、有想法的人。」這讓我意識到,未來的職場競爭不在技能多寡,而在於學習的能力與內在動能。AI時代的學習是自我反思與重塑的歷程,唯有主動學習、勇於嘗試,才能在變動中成長。何昕家主任引用哈拉瑞的觀點指出,教育應如「搭建帳篷」般靈活,能隨環境改變而快速適應;而林清江部長更強調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讓教育成為生命中可持續運作的學習力量。
回顧自身的學習歷程,從小對新事物的好奇、面對挑戰時「一試再試」的精神,正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學習早已滲透在正規教育、證照準備與日常互動之中,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論壇描繪的「學習型城市」願景──「樂學、樂業、樂活、樂居」──不僅是一種城市發展的藍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全民都能持續學習,社會便能朝向更永續與包容的方向前進。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句話:「學習成為照亮人生的長久之光。」在AI與永續並行的時代,我深信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在人生旅程中找到穩定與方向。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終身學習 × 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心得
論壇時間: 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終身學習 × 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授課教授: 吳明烈 教授
學號: 1144365515
學生姓名: 李沅瑾
在今天論壇,中科大何昕家主任談到歷史學家哈拉瑞教授提醒:
·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 2040 年的工作市場樣貌;所以不要過度依賴任何「熱門
專業」的承諾;真正該投資的,是「能應付改變」的內在能力。
他強調,教育不再是「建造一座固定的房子」,而應該像「搭建帳篷」:可折疊、可移動、能快速適應新環境。
無獨有偶的,故 教育部長林清江先生,他常提到要「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動的書包」,是歷任教長中最能抓住教改核心者,更以「終身教育」為教改政策主軸,配合學校環境的改變、教育制度的鬆綁和升學銜接來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
自己從小就對各項新鮮事物充滿好奇, 只要有機會就會想要探索一番。
讀小學時,音樂課有一首歌:「⋯ㄧ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想不到當時的「洗腦」神曲,竟成了往後人生,遇到學習瓶頸時仍堅持下去的mindset。
人生中第一本書是小一時,父親送給我的「中國民間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本課外讀物對我來說,不啻是少林的易筋經、日月神教的葵花寶典一般,走路也看、吃飯也讀,連睡覺時都要放在枕邊,才能安眠。
求學歷程中,除了學校課業的「正規學習」;求職時各項證照考試準備的「非正規學習」,乃至人際互動間的「非正式學習」…..凡此種種經常性刻意或不自覺的學習早就和工作、生活水乳交融,難以界分了。
至今已屆耳順、猛然驚覺原來我早就已經是「終身學習的信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