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_W9心得
在本次課堂中,同學以學習型城市與終身學習的概念為主軸進行報告。透過其說明,我對於當代城市發展與教育政策的關聯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在探討城市如何透過學習促進整體社會進步與凝聚力方面,啟發我對公共政策與教育改革之間連動關係的關注與思考。
學習型城市的建構強調學習應貫穿個人一生,並涵蓋正規教育(如學校體系)、非正規教育(如社區教育)與非正式學習(例如自學、自我發展等)等不同層面。這樣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傳統教育模式的侷限性。在過去,我們往往將教育視為一段階段性的任務,例如從國小至大學,甚至研究所。學業完成後,許多人便逐漸脫離系統性的學習。然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技術更新,顯然不容許個人僅依靠早期所受教育持續應對未來挑戰。因此,建構一個鼓勵市民終身學習的城市環境,的確是提升整體競爭力與社會韌性的重要方向。
報告中引用了《第五項修煉》中的「學習型組織」概念,這讓我印象深刻。書中主張組織若要持續發展與進步,就必須具有學習能力,而非僅僅依賴傳統權威或固定流程。將這樣的觀點應用到城市治理或公民社會之上,可以轉化成「學習型城市」的具體實踐。也就是說,城市本身如同一個大型的組織,它的每個部門與組成者,包括政府機關、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市民,皆應持續學習、共享知識並反思行動,以回應不斷變動的社會需求。
在這個框架下,學習型城市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教育的場域,而是鼓勵不同年齡、背景的市民持續學習,並透過學習形成更積極的社會參與與社群意識。這與同學所說的「提升社會凝聚力」形成良性循環。當人們對所處社會具有更多理解與參與意願時,整體社會的包容性與韌性自然隨之增強。
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包含觀察、模仿與互動。這點讓我聯想到現在社群媒體與數位學習的興起。許多民眾透過YouTube、Podcast、線上課程平台,這些形式雖然不具備傳統的教室架構,但卻能提供大量彈性與自主性,也讓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習型城市中,若能妥善整合數位工具與實體資源,例如在社區建立開放學習空間,或提供公立場館Wi-Fi與學習平台的導引說明,將有助於縮小數位落差,使更多民眾能真正參與終身學習。
學習應建立在個人經驗與社會互動的基礎上,這是我認為最能觸動人心的一點。比起單向的課堂講授,透過實際參與、討論與合作所獲得的學習,更具有深度與實用性。例如社區課程的設計若能結合地方議題或在地需求,不僅有助於學習者提升實務技能,也促進了社區意識的建立。這也說明了為何許多城市在推動學習型城市的過程中,會強調社區大學、職能訓練、圖書館再造與文化推廣等工作。
進一步來看,報告中提到的「知識型社會」概念也非常關鍵。隨著知識資源在產業與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能否建立具備學習力的人口結構,便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這種學習力,不應僅限於科技或專業技能,也包括文化素養、公民意識、媒體識讀等更廣義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建立,絕非短期教育可以達成,因此學習型城市的願景不僅是經濟上的投資,更是文化與價值體系的培育。
「終身教育師」的制度設計與實務操作,這是我個人之前較為陌生的領域。原來目前已有88%的城市評定為學習型城市,並依據《終身教育法》建立「終身教育師」制度,由專業人員針對各區域需求進行學習項目的規劃與運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從理論到實務有其清楚的結構,也提供了教育政策一個新的視角。若台灣能進一步推廣此制度,培育具有社區敏感度與教學設計能力的教育人員,不僅能更有效促進各地學習機會的均衡,也能提高整體教育政策的回應性與彈性。
深感學習型城市的推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教育、社福、都市規劃與科技等多面向的整合。從理論層面的建構到實務政策的執行,都需要來自不同專業與部門的合作與協調。這也讓我反思,台灣目前的終身學習政策仍有許多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雖然目前已有多所社區大學與成人教育中心,但仍有部分偏鄉或資源不足地區的學習機會明顯不足,應加強相關資源配置與培訓制度。另外,對於中高齡者或技術轉型下受影響的勞工,也應有更完善的技能再培訓方案,使終身學習不只是理念上的倡議,而是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
若學習型城市的核心在於創造一個讓人願意且有能力持續學習的環境,那麼我們作為市民、學生、未來可能的教育從業者,是否也該思考自身角色如何介入這樣的體系建構?不論是在社區參與、教育推廣或知識分享上,我們其實都有可能成為促進學習文化的行動者。透過這次報告,我不僅理解了學習型城市的理念,也開始思索自身在這個理想中的實踐路徑。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雅儒
學號:113436512
課後感想:
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聖吉)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es)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想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課堂上各小組分別報告「第五項修煉」中的見解與看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與系統思考,這五項修煉不緊密相連,更讓我腦洞大開,每一項都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密不可分,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學習跟工作的方式。
透過「旅鼠的困境」故事,感受到若沒有覺察心智模式與自我反思,人很容易盲目跟隨,不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做人做事常保有根深蒂固想法,而失去創造性與選擇的主動權,改善心智模式的關鍵說明了對內觀察與誠實面對固有觀念,排除固定模式與防衛心理,才能真正打開新的學習與思維。
在「共同願景」部分,我特別喜歡「願望、願景、願歷」的層次拆解。願望是從內心的渴望開始(動力),願景給方向畫出一個清楚的藍圖(方向),而願歷則是有可能實現的計畫(落實與成長),這三者的串聯讓理想不再只是空談,而是一條可以踏實走過的道路。
「團隊學習」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努力有限,一群能夠互動、互信、相互學習的夥伴很重要,因為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力量與智慧,讓團隊走得更遠。
「系統思考」則強調從結構面思考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去尋求背後問題,必須以整體視角來尋找根本的解決。由知識管理的五大構面來提醒學習的資產不是只有儲存,也要懂得是分類、分享、創新、實際運用,才真的有價值,讓我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資訊,更是可以創造價值的資產。
最後,透過這堂課的五項修煉了解這不僅是管理方法,更是一種心態與態度的轉變,幫助我期許未來成為更有系統性與創造力的學習者與實踐者。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本週的課程主題涵蓋了「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與「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兩大部分。透過老師的引導與同學們的報告,讓我對終身學習的實踐場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開始反思社會與城市如何成為一個支持學習的空間,而不只是將學習侷限於校園或年齡層的範疇。
在第一個報告中,同學引介了瑞典教育家Torsten Husén於1970年提出的學習社會概念,強調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社會結構的理想圖像。我特別喜歡其中提到的觀點:「學習不該是特權,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不僅顛覆了我對教育的傳統理解,也讓我重新思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是否真正落實了「隨時隨地皆可學」的精神,就像我們的科系名稱一樣——終身學習。
報告中也提到學習社會的核心理念,包括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廣泛學習(Lifewide Learning)、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以及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老師曾在學期初某一次上課時提到,這四個概念彼此相扣,構築出一個完整的學習網絡。尤其是「廣泛學習」的提法,讓我聯想到現在許多人透過YouTube、自媒體、社群平台等進行自我學習,這些形式已超越傳統教學模式,也顯示出當代學習的多元與開放。
在學習社會中,學習的場域不再只是學校,而是擴展至家庭、社區、職場甚至網路,這種「學習無所不在」的概念讓我深有共鳴。過去我們習慣將學習定義為「有老師、有課本、有成績」的過程,然而在學習社會中,真正重要的並非形式,而是學習本身的持續與自主。這也讓我反思,作為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我們該如何推動政策與制度,使這樣的理念落實到每個角落?
此外,同學報告也提及香港與澳門在推動學習社會上的政策設計與課程實施,這讓我意識到,建構學習社會不只是理論層面的倡議,更需要結合實務策略。例如在課程設計上融入生活經驗、在政策層面強化學習機會平等,這些都是具體而必要的行動方向。同學舉出的這個例子也讓我對自己的國家,在推行學習社會上的狀況,以及對終身學習此概念的理解與重視,進行深入的反思。
接續第二個主題「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同學報告指出學習型城市的理論基礎來自終身學習理論、學習型組織與社會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與情境學習、知識型社會與人力資本理論,強調城市作為一個集體學習的空間,其本質與組織學習極為相似。在這些理論當中,大部分是我曾聽說過的,對我來說比較新奇的是關於城市對學習的重視,讓我看見了教育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真的是不容小覷。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報告中提到GNLC(Global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對於全球學習型城市的倡議與認證,並舉出台灣幾個縣市如新北市、南投縣、基隆市、苗栗縣等的參與與發展現況。老師指出目前只有新北市與南投縣獲得學習型城市的認證,而今年基隆市也正在努力達標,這些例子讓我體認到學習型城市的實踐需要從制度、社區、個人三個層面共同推動。
另外,報告中也提到台灣終身學習政策的標誌與象徵,如logo設計與色彩意涵,這些看似細微的部分其實蘊含著政策理念的傳達,也提醒我政策傳播與視覺設計的重要性。尤其在logo圖案的部分,我看到正在敞開的書象徵開懷、開闊心胸,強調共學、共享、共好的概念,這讓我想到老師五共的說法,不禁將兩者連結起來。
在老師的補充與引導下,我也開始思考:城市是否真能成為「支持學習的場域」?一個學習型城市,是否只是開設了幾個學習中心、舉辦了一些課程就足夠?報告中有提到「永續、機會、連結」的三個關鍵字,這是我簡報中,在韓國終身學習振興院NILE這一頁看到的,我認為這三個關鍵字可以成為我們觀察一個城市是否落實學習型價值的指標。
總結而言,這次的主題讓我對「學習社會」與「學習型城市」有了更具體的理解,也啟發我重新思考終身學習政策的核心價值。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參與的形式。我希望未來能將這些理念應用於人力資源或教育政策的推動上,讓更多人能夠享有平等且持續的學習權利。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論身處何時何地,學習的態度與行動都不能中斷,因為唯有持續學習,我們才能與世界同行、與自我成長對話。
組織學習研究-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的課程主題是五項修練中的核心修練——「系統思考」。課程一開始,老師以這一句話做同學報告前的補充說明:「做好人把人做好、做學問把學問做好、做好事把事做好」,這句話對我來說是一種提醒,讓我在最近的生活中深入的反思自己忙碌的日程,並檢視身心靈的健康。這樣的開場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更深的期待,也讓我思考:學習系統思考是否也是一種內在覺察與外在行動相互整合的過程?
在同學報告中,提到系統思考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線性思維,強調將組織或問題視為一個整體,並理解其中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動態互動。我們若無法跳脫單一事件的視角,將難以看見問題的全貌,甚至可能不斷地重複相同的錯誤。我認為系統思考在五項修練當中更像是整合前四項修練的一種思考模式,能幫助組織更完整且有效的進行學習。
其次,報告中也有提及的系統基模,如「反應遲鈍的調節環路」、「惡性競爭」、「富者愈富」、「共同的悲劇」等,讓我認識到許多組織內常見的困境,其實都可以從系統結構中找到解釋與出路。系統基模的目的,是為了調整我們的認知,使我們能看見結構的運作與潛在的槓桿點。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具備啟發性的觀點,因為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發生了什麼」,更引導我們「應該如何介入」,若能在生活中實施這一種思考模式,或許能更順利的解決與面對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也以多個例子來說明系統的本質,例如提到中醫看待人體的方式——肝膽胃腸彼此互動影響,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這樣的舉例讓我更容易理解系統思考不只是理論,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從中我也反思,是否自己過去對於組織中出現的問題,常常僅從單點切入,而忽略了整體架構與長期動態的變化。
同學報告的一開始,向我們介紹了系統思考的五大特性,進行清楚而有層次的說明:整體觀、動態性、反饋迴路、延遲效應、整體最優。這五項內容清楚地整理了系統思考的核心觀點,也幫助我釐清過去對系統的模糊印象。例如,延遲效應這個概念提醒我,行動與結果之間存在的時間差距,是組織學習中常被忽略的重要變數。我想起自己過去在工作中常因短期沒有成效就懷疑方向是否錯誤,現在回頭看,其實只是忽略了系統的延遲特性。
另外,同學整理了在行動與思考中學習的八個策略,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個策略提到的「不同意但盡心盡力,反思不代表大家對每件事都意見一致,目標是大家對事情有真正的理解與承諾」這一句。它讓我想起團隊成員之間所表示的立場與觀點,雖然不一定都是一致的,但為了達到團隊最終的目標與願景,還是會盡心盡力,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
在報告的結尾,同學引用了國內外的案例,例如外送平台的運作邏輯、Symbiosis與FAKM模型等,透過因果圖與回饋結構說明了系統內部的互依性與時間延遲,這些實例讓我理解到系統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場域。我也從中發現,能夠「看見系統」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出真正影響結果的槓桿點,並進行有效的介入與轉化。
老師在課堂尾聲的分享也讓我印象深刻,像是「壓力的『壓』字,是上厭下土,代表我們對當下處境的不喜歡」、「stressed 倒過來是 desserts」,用幽默又具哲理的方式,引導我們思考內在狀態與壓力的本質。我深刻感受到,學習系統思考不只是為了解決組織問題,更是一種內外整合的修練,讓我們學會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在矛盾中找到和諧。
總結來說,這週的課程讓我對系統思考有了更深刻且全面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真正能夠連結到自身經驗與未來的應用。我開始思考,目前的工作與合作上,若能實際運用這五項修練,將理論與實務做連結,是否可以使團隊更加順利的進行學習與合作呢?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8心得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學習生活化,生活化學習」
此次課程由我報告「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在準備的過程中也反思自己是否具備終身學習者的特徵,連結先前參與相關活動的經驗,去年參加學習型城市博覽會時,就有邀請家人一同前往,我覺得周邊的環境本來就是木製火車站等等,可以拍照,又透過集章有視覺化的成果展示,也比較吸引人,當中互動性高的攤位對於家人也較有吸引力;家庭是培育終身學習者的好環境,因為我的家庭比較沒有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在這類活動的動機跟積極度也比較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去了解終身學習者的意涵和特徵是很重要的,卻也很難做到;我在博覽會時,跟很多攤主對話,我會先觀察和聆聽介紹,後續會做一些延伸的詢問,其中觀察,積極等也符合終身學習者的特徵,如同名人案例一樣,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在實踐終身學習者的行動!只是不論在家庭或是學校,都因為對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概念不甚清晰,所以在實行上才沒有真正地培育出終身學習者,像是國高中我參與的校外教學,回想起並沒有真的包含了教學的部分,只記得去遊樂場,因為沒有終身學習課程設計的師資培育,而錯失了這麼好的教學機會,很可惜。
哲學之路的行走過程中,我看見很大隻的蜘蛛,說出和大家分享,老師靈光乍現提及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或許就是看見蜘蛛而有的靈感,以及蜘蛛織網也是需要組織的能力,也需要不斷地學習並織網,網也是彈性的,就像學習一樣,需要保有人格特質和認知上的彈性,才有空間學習更多。真實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結合,以及想起五項修煉中,對話激發智慧,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做到的。
組織學習研究_W9心得
本次課程以系統思考為核心,結合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提出的五項修煉,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與團體學習,進行整合性的探討。對我而言,這堂課不只是認識一套組織管理理論,更是對於個人認知、組織學習模式與人際互動關係的深度省思。作為一名研究生,過往所接觸的學習多以學科知識為主,但在這堂課中,學習變成一種動態、流動且需不斷更新的能力結構,這也讓我開始重新理解學習與改變的本質。
課堂一開始點出系統思考與其他四項修煉之間的互動關係,我覺得這是理解整個學習型組織架構的關鍵。系統思考與自我超越結合,能幫助個人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將願景放大到整體環境與系統中。自我超越不只是個人成長的訴求,而是對於更高層次的目標與價值的追求。這種與系統性視野的結合,讓願景不再是空泛的目標,而是可以對應實際環境條件的可行性路徑。以個人經驗來說,若缺乏系統性思維,常會落入「只看局部、不見全貌」的困境,即使有願景,也難以看清過程中的複雜互動與可能瓶頸。
系統思考對於改善心智模式也有深遠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信念與預設立場,這些內在的「心智地圖」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世界,進而決定我們的行動方式。透過系統思考的方式,我們得以更清楚看到這些模式是如何在互動中產生回饋,甚至如何不自覺地強化某些既有的信念與假設。課堂中提到,經驗是強化信念與假設的直接來源,這句話讓我非常有感。在過去的學習與實作經驗中,當某些做法反覆成功,我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卻忽略了外部條件與他人參與的多樣性。系統思考提醒我,經驗雖可貴,但若未經省思與調整,也可能變成限制我們思考的新框架。
進一步來看,當我們試圖建立共同願景時,若能納入系統思考的觀點,也能提升願景的吸引力與可行性。許多組織在制定願景時,往往停留在口號式的宣示,但若未能深入思考其與現有系統之間的連結與落差,願景就無法有效推動組織行動。系統思考提供了一個分析路徑,讓我們看到願景如何與現有資源、結構與文化對接。這讓我想到先前參與校內一項跨院系合作專案,雖然成員對未來有共同的方向,但在實踐上常遇到資源分配不均與溝通落差。若當時能夠更具系統性的思考各單位之間的角色與互動模式,或許可以避免後期的不協調與時間耗損。
在團體學習的脈絡下,系統思考則提供了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工具。今日的組織問題往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與跨部門特性,若只是由單一專業或個別經驗切入,很容易產生偏誤或僅止於表面處理。系統思考強調「因果循環」與「多重因素互動」,讓團隊成員可以跳脫線性思維的框架,理解問題的深層結構與時間遲延對結果的影響。這部分我聯想到三個基本元件的說明,包括增強性回饋、調節性回饋與時間遲延,這些概念不僅有助於分析問題,也能幫助組織進行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規劃。
以「時間遲延」為例,它提醒我們,很多決策的結果並不會立即顯現,這在教育政策或社會改革的脈絡中特別常見。很多政策施行後因短期看不到效果而被急促調整,反而造成資源浪費與信任崩解。這也讓我思考在個人學習歷程中,我是否也常急於見效而忽略了耕耘的必要與過程的累積性。相對地,「調節性回饋」的觀點則幫助我理解,某些行為與制度的設計,其實是為了維持穩定與平衡,在組織中不一定每個變化都要被立即推動,而是需要與整體結構協調。
課堂中所提及的系統基模,讓我對問題的觀察從「事件層次」轉向「模式層次」甚至「結構層次」。這樣的轉變有助於我們找出問題的根源,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舉例來說,在學術團隊中,如果成員間溝通不良,一般人可能會將問題歸因於個別成員的溝通技巧。但若進一步從系統角度分析,可能會發現問題源自於權責不清、會議流程不當、或缺乏共同語言等深層結構。這樣的分析能讓我們提出更具結構性的解決方案,而不只是處理「表象的症狀」。
課程也談到「深層學習循環」,這是一個幫助組織不斷自我更新與演化的學習模式,包含從行動、技巧、關係、認知到信念等不同層次。這讓我意識到,組織學習並不是單一面向的改變,而是必須同時兼顧行動實踐與內在認知的雙重歷程。當我們只改變行動策略但未處理成員內在的信念系統時,學習往往難以深入且易於反覆。這點我在先前的實習經驗中也曾遇過,在組織中推行一項新制度時,雖然流程與技術皆有清楚規範,但因為成員心中仍對新制度存疑,結果制度無法落實,最後流於形式。
關於「學習型社區」的討論,我認為是這堂課的情感與價值面所在。從Juanita Brown的觀點出發,她認為當成員開始提出真正關心的問題時,社區的意識便會萌芽。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社區的形成,不在於外在制度安排,而是在於是否存在一個可以自由、誠實對話的空間。而這個空間的形成,來自於深度匯談的技巧與精神。匯談不是討論輸贏,而是透過反思與探詢,把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空間其實非常稀缺,尤其在高度競爭或功利導向的組織中,更容易導致「沉默的文化」。這堂課提醒我,作為未來可能的組織參與者或領導者,有責任創造與維護這樣的空間,使社區的學習成為自然發生的過程,而非刻意安排的活動。
這堂課給予我極大的思考與啟發。系統思考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思維方式。當我們能從系統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深層的層次觀察變化,從多元的維度看待學習,就有可能讓自己與所處的團體邁向更有彈性與創造力的未來。我也開始反思,作為一位研究生,是否也該從「個人研究者」的角色,轉向成為一位「學習型社區」的參與者與貢獻者。畢竟,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旅程,而是與他人、與世界不斷交織互動的歷程。
組織學習研究_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前面的組別報告時,並沒有很明顯地感受到,五項修煉是相輔相成的,到我的組別的報告時,從準備時就明顯地發現,五項修煉當中缺一不可,也不是照順序出現的,而是同時發展。在團隊中如何具備深度匯談的能力,我覺得是最困難的,因為在說明自己的觀點時,對方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當觀點都被攤開來時,很容易就開始討論,也就是像乒乓球的碰撞,就如同我報告說明的,習慣性防衛或是討論的出現並非代表負面,而是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知道現在要深度匯談而非討論,溫柔地回應對方的習慣性防衛,以免情緒越來越糟糕,我覺得習慣性防衛就像現代人常說的拖延症,找到一個暫時逃避的窗口(症狀解),最後還是要回來處理這些事,根本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先前在說學習時,通常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闡述個人如何學習,透過學習組織的理論,五我會先去想自己在團隊當中的角色,我們是團隊一起,而非自己的超越、學習等等,我也看見團隊對話的力量,能夠產出新的智慧,如同我們帶的活動,大家分享在荒島上要分享的物資,我也從同學的分享聽到從未想過的部分(要回收糞便,不然會被野獸發現,所以衛生紙是必須收集的),從食衣住行育樂規劃,又新增醫療等等,我也發現了不同的觀點,當下我也有課本的知識在面前重現的衝擊。
團隊需要有一起學習並超越的能力,也要有共同願景,才有個方向前進,最後透過團隊的對話激發學習的產出。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_W8心得
在這堂課中,探討了「終身學習者」(Lebenslanger Lerner)的意涵與當代重要性,對我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場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價值觀的自我對話與內化。隨著全球變遷與科技發展速度愈加快速,「終身學習」不再是附加的選項,而是一種必須被認知並實踐的生活方式。尤其作為一名研究生,過去總以為學習只是研究與論文的延伸,但這堂課提醒我,真正的學習其實應該超越學術的邊界,滲透於日常生活中每一處細節之中。
從課堂所整理的終身學習者五項概念來看,第一點即是「能深刻體認到學習與真實生活的關係」。這一點尤其引起我的思考。在現今教育體制中,學習常常與分數、證照、升遷機會掛鉤,學習被制度化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然而,若將學習與生活做更深層的連結,會發現許多生活中的觀察與體驗,本身就是學習的素材。例如,一次與人深入的對話、一場城市中的散步觀察、一次料理的嘗試,甚至是一個錯誤的處理經驗,若能加以反思,便是學習的歷程。這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往學習的動機,是為了成績、目標,還是對生活本質的探索?
學習的必要性,反映出我們對世界變遷的敏銳度,而學習的動機,則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自我成長的渴望。若一個人無法感受到學習與現實環境的緊密聯繫,自然難以產生強烈的動機。課堂中提及「生活中的新突破,有時只是一步之遙」,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學習其實常常是很微小卻深遠的。例如,在使用新工具、新平台的過程中,若願意稍微多問、多查,可能就打開了新的思維視野。反之,若習慣性地以「我不懂這個」作為結論,也就自我劃定了學習的邊界。
「學習者的自我認同」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當我們開始自我認同為一位持續學習者,我們的日常行為便會逐漸調整,會主動去吸收資訊、參加工作坊、閱讀不同領域的知識,或是關心新技術與社會議題。反之,若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的消費者」,那麼學習便容易流於表面與被動。能力的養成亦是如此,若缺乏批判思考、資訊整理、有效溝通等基本能力,即便有心想學,也容易陷入資訊焦慮或效率低落的困境。這堂課讓我開始反思,身為一位研究生,是否已具備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又是如何管理與選擇學習資源的?
課堂中談及終身學習者應具備的四項質性面向,包括積極且具有創造力的探索者、反省的行動者、自我實現的實踐者與學習的統整者。這幾項特質讓我重新思考學習者的「主體性」。探索與創造,象徵著學習不只是被動吸收,更是積極地尋找問題、提問與試圖建構新的觀點。反省與行動,則突顯出知識與實踐之間不該斷裂。很多時候我們在課堂上談理論、方法,但若無實踐,就無法真正體會知識的深度。而統整能力則是今日跨領域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單一學科的深度雖然重要,但跨域整合與應用,更能展現出終身學習者的核心價值。
七大特徵部分也讓我印象深刻,其中如「具有良好理解力與學識淵博的人」、「反省與自我導向的學習者」等,皆可視為終身學習者的實踐指標。這些特徵不只是知識性的,更是態度性的。例如「有效率的溝通者」與「社會中相互依存的參與者」就不只是個人學習層次的問題,而是關乎團隊合作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尤其在今日強調跨域合作的社會脈絡中,學習已不再是個人孤獨的修行,而是需不斷在群體之中磨合與前進的歷程。
其中一句課堂引用的話:「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對我來說既是提醒也是啟發。在台灣傳統教育脈絡中,學歷仍舊被視為能力的象徵,但實際上,真正有價值的智慧往往不只來自學校教育,而是來自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與不斷實踐中所累積的理解。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研究主題的進展,若只是依賴指導教授提供的資源與方向,而缺乏主動學習與外部連結的動力,那麼即使完成論文,也只是完成一份技術性的工作,而未能從中內化出知識與智慧。
課堂提到學校作為培育終身學習者的場域,卻仍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例如學習能力的界定不清、教材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學生動機不足、教師本身學習素養欠缺等問題,皆是現實挑戰。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學生要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自覺與外部資源的補充。這也讓我認識到,學校教育其實只是起點,而非終點。面對未來的變動與不確定,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學會一項技能,更是培養出隨時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與心態。
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不再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自我實踐的方式。終身學習者的概念,並不是要我們永遠當學生,而是要在面對未來種種變遷與挑戰時,能夠保有學習的動機、能力與彈性。這樣的認知,對我而言是極具啟發性的。未來無論是學術研究、職涯發展,還是日常生活的面對,我都將以一種更為開放與自我導向的態度,持續學習,並在學習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