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海岱老先生著名的布袋戲劇團「五洲園」,一路傳承到現在的黃強華董事長的「霹靂布袋戲」,讓我真正的看到了「跨世代的終身學習」,和一個文化產業的傳承,從祖父輩到兒孫,代與代之間皆在不斷的創新與學習、皆不斷適應與改變,讓傳統布袋戲文化能夠發揚光大,真是讓人感到驚艷與欽佩。
「適用,適才,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人力資源的招募,在這次的參訪過程當中,是個讓人值得深思的課題。如何訓練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讓人才能夠提升整體的企業品質與形象,如何讓霹靂布袋戲的十六個部門有完整的升遷制度與規範,以上都是值得讓人期待的改變。如職業階梯的設計,必定讓霹靂布袋戲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上跨出一大步。二度就業的蘇經理、學姐夫婦,更再次展現一家企業對於優秀人才的珍惜與善用。就如同明烈教授所說的:「沒有人的企業就是止業。」做好人力資源的招募與管理是各企業的重要課題。
根據葉芳君(2009)的研究,對於布袋戲,臺灣布袋戲藝術傳承或可走向文化情境式的學習;不與產業脫鉤,兼顧生計與學藝;詮釋傳統布袋戲新形象;跨出知識的傳授,使傳統藝術的認識落實在生活情境中。以上都是傳統文化產業的霹靂布袋戲值得思索的特點。
本土文化的創新與改變,背負者傳統文化的布袋戲,如何能夠兼顧傳統文化與創新,是一大挑戰。終身學習的第五支柱是「學會改變」,我想「改變」兩個字無論任何組織、團體都值得去思考與探究的本質。改變是為了要促進個人、組織與社會順應與引導變遷的能力,藉由改變才能迎接不斷變化的社會。經由參訪,我們知道霹靂布袋戲藉由改變,創造了無數的劇本、音樂、角色;也加入了3D特效、電腦聲光效果;也嘗試拍攝了偶動漫、製作Q版的商品、並適著打入歐美市場。而處於變遷快速的社會中,資訊爆炸的時代,時時善察改變,並透過市場調查,瞭解目前大眾文化,如何製作出更符合廣大民眾愛好的布袋戲,這必定是值得改變的。改變雖有風險,但仍值得一試。期許霹靂布袋戲如同名字一樣,不斷的讓人感受到霹靂、讓人感受到創新,畢竟「一家企業沒有特色,就相形失色。」擁有濃厚傳統文化的布袋戲已相當具有特色,加上一點點的創新、一點點的改變,必定能激盪出大大的火花。
宣傳與行銷是這次參訪的想給霹靂布袋戲的最大心得,畢竟七年級後段的,看布袋戲已逐漸減少,八年級的年輕人開始有外來文化的進入,九年級的孩子更是日韓動漫、偶像劇的洗禮,如何能讓年輕一輩有興趣觀看這一項傳統文化?是值得霹靂布袋戲深思的議題。最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感謝老師和學長姊的安排與計畫這一次的參訪,讓我收穫良多,不論是在終身學習,或是人力資源管理都能夠有更深入的思考。
尊敬台灣企業主:霹靂布袋戲,已經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認識布袋戲的代名詞了,從小雖然沒有很愛看布袋戲,但或多或少都曾經接觸過或是看過霹靂布袋戲,身旁亦不乏部分同學或朋友是霹靂布袋戲影迷,因此一聽說要參訪這個台灣文創的標竿產業,心中真的滿心期待,而在參訪的過程我最我最想了解的就是布袋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問題,是否能將這個台灣特色的文創事業繼續發光發熱,甚至能夠走出台灣開創國際市場,是這一代企業主最重大的責任與使命,就如同蘇主秘所說,我們要尊敬台灣的企業主,每位企業主都不是僅在為自身的溫飽努力奮鬥,小企業少則數十數百人,大企業多則千人萬人,企業主的每一項決定影響的不僅是自己企業的未來,亦肩負千萬家庭的未來,我們都期待台灣能再國際上走出一片天,那就從尊敬我們的企業主,支持自有品牌做起。
改革創新精神:霹靂布袋戲若要能夠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持續發光發熱,那我想最重要的一定是該革與創新的精神與做法,而這個面向在這一代企業經營者身上我們是能嗅到那股改革與創新的味道的,從玩具公仔的推出,戲偶服裝與各項精緻武器的設計,甚至推出3D布袋戲與電影「奇人密碼」,我們都能感受到經營者創新的動能,雖說電影後來的票房不佳,但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認為這是這個產業嶄新的方向了,或許有些人覺得需要維持傳統,才能穩住基本的收視群,而我個人認為要「溫水煮青蛙」,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一點一點慢慢的改變,不管在劇情、人物設計或是配音等需要更大眾化,相信改變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天空。
人力資源運用發展:人力資源的運用是這個產業活化的關鍵,因為傳統的文創產業,固有思維相較保守,需引進專業管理人才、活絡創新思維及發展學習機制才能突破框架,我想這也是目前企業主正在進行的事項,然而要如何使傳統與創新思維的衝突中達到平衡與激發更大的市場能量,是經營者需詳加思考的方向;霹靂在人力運用上,因其產業領域的特殊性與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在人力運用與發展上有其固有的困難,尤其在「操偶師」的傳承最為明顯;於參訪後,個人認為,初學「操偶師」的體能負荷、薪資、環境及師徒制的壓力因素,必然是這個產業人力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克服這些因素,創造更有效的學習系統機制,將成為個產業最重要克服的目標。
布袋戲的傳統與創新
對維持傳統而言,布袋戲偶的限制
改變存在的風險
以終身學習觀點向霹靂學習
布袋戲在我這個五年級頭段班生,是童年重要的生活記憶,當時雲林州大儒俠史艷文,創了電視97%的收視率,是空前絕後的紀錄,很高興10月3日有機會,來到布袋戲的故鄉-雲林虎尾,參觀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
在李廠長導覽下,我驚嘆霹靂公司的文創產值,上千個人物造型和故事無一重複,這種創新能力,加上市場唯一無人能取代,成了獨佔的優勢,造就一年15億的產值。
在參觀霹靂公司後,我明白能撐起一片天的背後,必然有值得稱道的力量支柱,霹靂的組織特色,我覺得是成員的絕佳默契,操偶師竟然無需彩排,聽到台詞就知道該怎麼演,也可能在進行中,偶師、攝影師、燈光師或導播…會突然停下來,覺得換個角度、方式會更好,於是重拍,像這種默契絕非一般組織容易養成。霹靂有16個部門,大多以師徒制方式傳授技能,經過長久摩合成為一條龍製作方式,這是他特殊的組織文化。
其實,霹靂拍戲片廠的工作環境是相當不好且辛苦的,因常有製造飛沙走石的需要,無法設置空調,導致夏季高達40度的惡劣工作環境,我心底折服這種工作精神,也或許因為這樣,在霹靂工作的員工有一半是戲迷,所以能有持續的熱情支撐。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學習得很多,知道螢光幕上霹靂布袋戲,呈現淋漓快意的各種鏡頭,是怎樣來的,而同學也給了霹靂公司很多的建議,尤其是人力資源發展及行銷的面向,給了很多參考意見;不過,有一點我事後才想到,「聖石傳說」在台票房破億,外銷海外卻不如預期,是不是配樂可以東方味道些,雖然霹靂布袋戲的配樂是很激昂磅薄,但以西洋樂器表現為主,畢竟對洋人來說,東方元素可能較具吸引力。回來後,我也上了霹靂的官網參觀,「霹靂網」做的很棒,也經營的有聲有色,覺得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的發展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