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2.02.23(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1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蓉
學號:111409504
上課心得:
原本很期待要到櫻花樹下上課,可惜天空不作美,連日下雨,不適合到戶外上課,只好繼續等待5月的油桐花之約了。
開學時自己還覺得現在才入學年紀有點大,剛好老師今天舉了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學習沒有年齡限制的問題,其中有位趙慕鶴先生,96歲進入到大學讀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我目前年齡還不到他的一半,實在不可妄自菲薄。
老師也利用如「鍾子期與伯牙」、「七爺八爺」等一些歷史故事或民間故事,教導我們可以利用情境分析或案例分析,互相討論與重新詮釋故事的意義,以符合現代的思維。
本學期安排多次參訪,除了課堂上的知識以外,老師也藉由與參訪單位的接洽聯繫,教導我們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真的是我們的典範,使我獲益良多。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2.02.22(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1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蓉
學號:111409504
上課心得:
今天上課,老師提到「理論是實務的引導,實務是理論的驗證;沒有理論的實務是盲目,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空洞。」
工作多年後再重返校園、重拾書本,份外有感。一邊讀著書上的理論,一邊回想工作上曾經遇到的問題或現象,相互對照,得以印證。理論與實務兩者相輔相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了理論的支持,工作起來也更覺得踏實,更加覺得自己選擇再度進修真是個明智的決定,期許自己學習更多的理論後,能與實務結合,應用於工作。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第二單元: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2.02.22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學年度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代號:110409516
學生姓名:徐逸芝
心得:
今天上課老師說了一個3碗米飯的實驗。固定每天拿起貼上美的碗,對裏面的米飯說些盡是讚美的話語;拿起貼上責駡的碗,對裏面的米飯說些盡是譴責的的話語;對沒貼上標籤的米飯碗,連拿都沒拿起碗來,更別說有任何隻字片語。結果時間過去,雖然米飯都有發霉,但發霉程度不同。受到讚美的米飯發霉最少;受責駡的米飯,發霉量明顯較多;更令人稱奇的是受到不理不睬的米飯不僅發霉量最多還生了奇怪顏色的菌。老師小結說漠視是最嚴厲的懲罰。這讓我想起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曾經引用作家維瑟爾(Elie Wiesel)的名言,說過:「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原來這句話,還有科學可以證明其所言非虛。
同理可證,組織效應之一的水結晶效應也有相同的論述。結晶水的美醜與實驗者的正面與負面思想或話語連結。因此美麗的詞語創造美麗的本性(自然)、醜陋的詞語創造醜陋的本性、這是宇宙的本性。
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2.02.22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內容: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Learning = P+Q+A+R
(Learning=Programmed Knowledge,Questjoning,,Action,Reflection)
(學習=程序性知識+提問+行動+反思)
Learning > Change =Innovation,意指學習速度大過於改變速度時,就能帶出創新。
Learning = Change = Survive,學習速度等於改變速度時,僅能存活。
*倘若學習速度小於改變速度時,只能被淘汰、排除。是故,學習是不能停歇!
*理論是實務的引導,實務是理論的驗證;
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盲目的;沒有理論的實務,是空洞的。期待自己可以透過學習更深地經驗與體會!
組織學習具有以下三種層次:
層次一:單環學習:組織內部適應
層次二:雙環學習:除了組織內部適應,再加上對外部環境適應
層次三:再學習:具有自我轉換的能力創新性學習
*組織要能突破層次一與層次二,進入層次三再學習,進入創新,其中關鍵與組織領袖有絕對性的影響,組織領袖本身若無其統整眼界與接受改變的意願,必定限制組織的發展與改革的腳步。
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組織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開創新局。系統思考以一種新的方式使人們重新認識自己與其所處的世界,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
*期待透過閱讀與老師引導,真實學習與操作”系統思考”精義要髓。
一件事有無數種觀點,一個物體有無數個面。
系統思考:讓我們懂得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一切
*透過學習,修正個人眼界的狹隘,方能正確提升個人的視野!!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2/02/22(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鄭俊希
學號:110409521
心得:
組織學習當中所強調的便是改變。生活中不少事物隨着社會環境的改變,因此組織需要不斷因應社會及時更新資訊避免組織被社會所淘汰的原因。也因此組織學習對組織而言是相當需要的。加上當我們作出改變時,身邊的人也能夠被氣氛影響作出改變,自己在進步改變的同時也能令更多的人一起進步,甚至成為終身學習的一份子。
而上完這次的課程,也提醒我在日後的生活上可以多作嘗試,讓自己多追求改變。日後才有辦法能夠成為在組織中改變的領導者。
第二單元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二單元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2.02.23 (三)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習心得:
第一個提倡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國際組織,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65年於成人教育促進會議中,即強調「統整終身教育」的必要,從此終身學習的發展取向,擴及到整個國際社會。距今已超過半個世紀之久,終身學習的觀念已遍及全世界,並且愈來愈受到重視與認同。
終身學習力是現代社會用來衡量個人、組織、社會及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們可以透過樂在學習來維持自身能力的強大。《台灣成人教育現況調查分析》這是台灣為了推動終身學習建立學習社會,來調查及評估成人教育參與情形的現況,探究終身學習機構的經營現況之彙整報告書,調查中發現社經地位愈高,終身學習的參與度愈高;成人的學習動機愈強,學習的參與次數、頻率愈高。
史懷哲為了到非洲行醫濟世,30歲開始學醫;達文西是蒙娜麗莎的作者,42歲才開始學拉丁文;泰戈爾是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知名詩人,68歲開始學繪畫;卡特曾是美國總統,74歲開始學寫小說;葛蘭姆77歲重返舞台表演,成為最年長的舞蹈家;趙慕鶴96歲進入到大學讀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老師舉上面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肯學動機夠強,沒有年齡限制的問題,活到老、學到老,終其一生都能學習,正是符合「無齡感」的理念。
無齡感發起人與倡導人作家三盅,對其定義為「人拋開自己的年齡的約束,跟隨自己的心意,讓自己保持並擁有一份與年齡無關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又說:「生命只有疲倦時,而沒有衰老時」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活。非常符合終身學習的精神。
老師舉古代有名的故事,例如:范謝將軍在台灣稱七爺八爺,其重信義;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藺相如和廉頗二人盡心為國的精神展現出忠臣的形象。「伯樂相馬」這句話,用來形容能慧眼識英雄的人。老師鼓勵我們,可以透過現代的思考模式,重新詮釋也能具有另一番教育的意義。雖然是以前聽過的古代故事,透過老師的解說啟發另一種反思特別有感觸,也提醒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要多方向、多層次、加深思考的深度及廣度。
第二單元 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第二單元 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2.02.22 (二)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習心得:
組織學習的意義,為組織能夠透過持續性且有效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整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所面臨需要改善或改變的問題,並且能提升組織的創新與應變的能力,以利促進組織中成員與整體組織的永續發展。
以上述及首先必須由個人學習開始,進而影響自己周遭的工作夥伴,形成團隊學習,然後發展成「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具有兩項基本觀念:組織進行學習、組織促進學習。Peter Senge認為組織中成員須不斷的發展個人能力,不斷超越自我,以實現個人真正的願望,還要在組織中培育出新穎且具有影響力的心智模式,並且要聚集熱望,即是組織成員擁有共同願景,熱切想完成的希望,有這樣的熱情能持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從事學習,最後透過系統思考來強化整合各方力量,加以運用於組織。
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
為了讓自己能夠脫離「壓力-反應」式的結構困境中,決定從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開始努力實踐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2.02.23(三)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高婕寧
學號:110409514
心得:
今天第一次上此課程,是實際去研究有相關的終身學習實例,今天與老師同學討論,覺得很期待每一次的課程,及應用在終身學習上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