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埔里建醮文化之旅
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2.1
課程:埔里建醮文化之旅
上課地點:埔里鎮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恰巧遇上埔里的12年建醮,今天由彥妮及沂倩的埔里建醮—醮好又醮座走讀文化的簡報開場,帶領大家走讀埔里建醮的文化活動。
今天的走讀文化,除讓我了解埔里的地方文化外,也更讓我思考到,原來宗教活動的魅力這麼大。試想,哪種活動能邀請全民參與?對了,就是宗教。宗教不只是信仰,更是全民的活動,文化學習的空間。
埔里建醮、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繞境、燒王船、搶孤等等,均是奠基於宗教信仰下的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甚至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行程與天主教徒梵諦岡聖誕彌撒、回教徒麥加朝聖,被Discovery探索頻道併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非物質活的文化遺產」。透過今天的走讀文化之旅,讓我想到,公私部門在這些宗教文化盛事中,是否可以結合終身教育,將各項知識匯集,不再只是神鬼傳說,而有更積極的文化講堂。
學習,從不囿於空間及時間。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17
課程: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專業、事業和志業的分別是什麼?專業是我們從事某一領域的必備專業知識、技能、態度、專業倫理;而事業與生涯、生活與工作相關;志業卻是比事業更高的層次,願意無條件付出,不計一切報酬,願意奉獻、帶來更大的貢獻及高度的承諾。
工作,不僅只是賺錢,必須將工作提升到價值的層次,工作才有意義。
創新的本質是因應改變、創造改變、領導改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合人力、財力、物力、地理、組織等等跨域整合,才能以有限創造無限。在改變的過程中學會「歸納」與「覺察」,才能在想法上突破和改變。
改變,需要21次才會深化變成一種習慣,是為了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才有意義和價值。
夥伴關係是1+1大於2,透過策略聯絡,有共同願景,一起完成目標,化為具體的行動。如果只依賴外在的推動力(如獎勵),雖提供了激勵因子,卻也狹窄了思維,反而會適得其反無法進行。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10
課程: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今天的課程是由是佳慧跟慧玉同學進行主題分享。
社區大學於1998年由教育部於公佈「學習社會白皮書」,到今天已有22年的歷史。也因為社區大學的專長講師制度,打破學歷的迷思,讓許多有專長的庶民講師圓了當老師的夢想;同樣的,也提供民眾得以繼續學習的場域。社區大學的設立不僅是學習,更重要的是社區服務的參與,與社區形成很好的鍵結。
站在社區長遠發展的角度,社區發展應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讓社區大學經由認識社區、認同社區而成為社區學校。社區與社大應為雙方共同發展的夥伴。
社大的實踐經驗中,仍是以黃武雄教授提出的三大類課程:學術、生活藝能以及社團為主要課程方案,課程中除受大家歡迎的生活藝能課外,應多挖掘社區新聞,提供資訊以凝聚社區意識,增加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為公共事務投入豐沛的人力資源,藉此反省自我、實現自我,創造新價值觀。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03
課程: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這星期的報告是由沂倩和彥妮進行主題分享。
沒有社區發展的社區學習是空洞;沒有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是盲目的。
社區學習是指發展民眾的知識、技能、信心….等以服務社區,並凝聚社區的共識。課程內容讓我對社區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社區學習在於促進個人的成長與改變,具有能力參與社區事務,帶動社區更新與發展,是成人教育的途徑;透過方法計畫和服務,以社區更新為核心,發展民眾的知識技術信心和能力,以期等終身學習與持續服務社區。
也因為社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區的問題,社區學習不只是在地文化的認同,更是當地民眾型塑生活型態及生命的資源,進而發展成為幸福地理學。
學習帶來行動,促成發展並累積社會資源。2016年起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創生」概念讓一個地方能夠不被世代的洪流淹沒,可以繼續留存。
地方創生與社區學習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同的,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唯為整合產業、地方或居民的社區學習,方能建構長期穩定的為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與前瞻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2.29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與前瞻
從事成人相關工作的人員,皆可稱之為成人教育工作者。
成人教育政策擬定,政策推廣,教學工作內容,都和未來發展很有關係。成人教育服務的領域:主要功能機構,社區大學,樂齡中心。次要的:企業人資部門,基金會,意義也是很廣泛的。然而,成人教育缺少推動的全貌,只像是拼圖,逐一拼湊起來的樣貌。
成人教育工作的多少人次不代表多少人數,人數的意義大於人次。要有KPI:關鍵指標,做為評估的指標。指標又可分為過程指標:只能代表參加人數;效益指標:參加之後的影響是什麼。要以成果為導向,參加之後的效果為何,做為評估的績效。
對於成人教育,要給予正向能量肯定,人才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培養學習型人才,選才,育才,用才(晉才),留才,人員流動性,最好低於5%。
樂齡講師,有做專業人才培育。評估,方案規劃,執行能力,需求評估,成人教學,資源整合。職前培訓:實作,演練,嚴謹的過程,才能受到肯定。
正規學習:和學位有關,時間較長,有體制,有組織,有系統。非正規學習:沒有學位,一樣是有組織,有系統,工作坊式。非正式學習:偶發性,不限定區域或場景,短暫的。
專業社群,分享交流。不同的國籍,在不同國家的學習方式,因著每個人想要的需求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台灣樂齡學習專業人力培訓:樂齡核心課程規劃師培訓,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樂齡學習中心經營團隊培訓。讓每分錢,每分鐘,發揮更大的價值。用智慧引導行動,事半功倍。
高齡學習與理論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高齡學習與理論
課程時間:2020.12.2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系:109終發碩一班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高齡學習與理論
高齡與樂齡學習,而樂齡學習是英語L E A R N ING音相似而來,起源以新加坡,我國高齡年齡定為65歲以上,而樂齡是定55歲以上來界定,樂齡範圍比較廣,感覺起來是快樂學習,高齡的終身學習也是快樂學習,高齡與樂齡在我國是年齡上的差異,但社會福利則不同。
終身學習的教育就如老師說的學習是一連串的旅程,在這旅程中,學習者有如旅行者,必須有所選擇成長與發展。學習者必須成為自發性進取的個體,在自己的學習旅程中,理性的選對方法、速度、方向及目標,並積極發展自己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台灣高齡的四大願景,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
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
詩人艾略特說過老年人應該要當個探索者,在自己的熟年生活中愜意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OECD「學習科學與腦研究」發現人腦有意義的改變,學習促進腦神經元(neurons)的新連結,這正彰顯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人人需要發展終身學習腦,透過終身學習提高人腦的可塑性與發展性。
第三年齡能夠發展良好,即能減少調適上的困難及縮短第四年齡期的依賴。第一所第三年齡大學係以1973年有土魯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教授維拉斯(Pierre Vellas)創立。
書法大師趙慕鶴先生96歲才進入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真令人欽佩,看到影片裡英國爺奶,透過代間學習,翻轉老而無用的思維,代間學習方案對老人的生理,如肌耐力提升,情緒(憂鬱指數下降)記憶力都有實質幫助。代間學習能帶給高齡者生活上的充實與快樂,應該要受到眾人的重視去實行,這是高齡社會要正視的問題。
嘉義縣六腳鄉永賢村10年僅出生14名嬰兒,全村人口數540人,0到14歲只33人不到,佔全村人口7%,如此的高齡化與少子化讓人覺得有村莊沒落或是滅村的危險。地方上認為不只要地方協助,也要思考是否有農業相關產業能夠引進農村,要地方創新吸引年輕人返鄉,像這種極限村落是台灣農村未來面對的課題,如不想防範對策極限村落恐怕只會越來越多。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109.12.26(六)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學習型城市實踐與反思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魏彩玲
學號:109436505
今天的走讀學習發現暨大的美,豆苜的舒活養身豆花及Old coffee的反思,深深體驗樂在學習,學習後要行動及實踐.自從有咖啡機後就不再手沖咖啡了,於是重溫手沖咖啡的味道,細細反思2021年的規劃。學習到實踐的過程就如同手沖沖泡的過程需要稍微長一點的時間, 還需要更多的咖啡粉和水但成果仍然是美味的。乾淨、清晰且溫和。
課程討論學習型城市實踐與反思,學習型城市是以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理論為指導,以營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為靈魂,以不斷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主動學習、組織學習和促進教育的社會化、社會的教育化為主線,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城市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對於台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從2010前的播種期推展到2019深化期至今2020已推動了15縣市的發展。
終身學習是全民、組織、社區、鄉鎮縣市到整個國家的學習且須永續的學習,但計畫執行期間的任何異動沒有做好完整的移轉交接,計畫將無法遵照旨標持續強化及擴展。加上政府及民間的經費資源投入沒有持續提高,城市更無法持續實踐。但我相信終身學習的理念已高度受到重視,全民正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多元學習、跨域學習成為斜槓人、π型人且對於自己居住的地方會更加支持學習型城市的實踐。學習是永無止境,我很幸運的來到暨大終發所學習並創造自己的斜槓人生。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心得
課程時間:2020.12.26(六)
課程地點:暨大本校、豆苜、咖啡反思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王緹蓁
學號:109436514
社區學習是社區居民在社區中,學習與社區生活有關的事務,希以促進個人成長、激發社區認同,結合群體的力量解決社區問題,帶來社區的繁榮與永續發展。Zhu和Baylen(2005)認為社區學習是成人教育學的途徑,利用方法、計畫和服務,以發展民眾的知識、技術、信心和能力,使其能終身學習與持續服務社區。
有關學習的方法,Jarvis(2002)以提供學習的機構管道加以區分,將學習分為正規、非正規、非正式和個人學習。(1) 正規學習:學校、職場、(2) 非正規學習:如職場中的協同學習、或社區中專家與民眾一起工作、(3) 非正式學習:發生於習以為常的場域、(4) 個人學習:個別的學習行動,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回應的。
這周移地教學來到「咖啡。反思Coffee Reflections OLD 工作室」,透過賴老師漸進式的教學引導與體驗,對於既有的咖啡知識又有了一些新改觀,這就是一種非正式學習的展現。
賴老師返鄉開設咖啡館,除了推廣分享喜愛的咖啡,同時將咖啡知識傳承的自我實現之外,更得以促進當地相關咖啡經濟發展以及增加部分就業機會,亦協助推廣返鄉青年農夫耕作的咖啡「花音咖啡莊園」等,一點一滴串連起當地的咖啡產業。
這也說明「社區發展」是透過社區居民積極、主動的去管理自己的社區,營造社區的文化特色,除了新的生活價值觀的建立,同時也有新的做事方法以及新的做事態度,而觀念的改變、技巧的養成及意願的激發,則有待透過「社區學習」來達成,誠如陳其南(1996)所說的:「地方和社區擁有最豐富的學習資源,地方人力的再開發,民間活力的再運用,產業的振興和社區生活環境的營造,都需要依賴地方性生程學習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