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程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8.09.22
課程地點:中科
學系:107終發所在職專班一年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雨慶
學號:107436515
單元: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學習心得:
剛開始在同學說明各自的領域的時候,提出了一個重點生活學習化-學習無所不在,也讓我明白學習不一定是在教室裡,世界處處皆學問,就看有沒有動機去觀察與學習。學習就是獲利,終身學習就是終身獲利,但是L>C學習速度要比社會變遷快,除了學習外還要懂得創新,在這個社會上才能生存。
在授課過程中,聽到了一個沒有聽過的理論-心流理論:在專心從事於一件事情時,沒有感受到時間流逝,覺得時間一下過了,而且在這件事中印象深刻,學習到很多。也讓我體驗到學習是要快樂的,享受在求知識的過程中,在講到這裡的時候也讓我想到了三個傻瓜裡面的藍丘名言,追求卓越,成功就在後面。
這次的課程在工作上的體驗,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偏鄉經濟弱勢國中小學生,而青少年是未來應用取向,累積時間,如何讓他們有學習動機,熱於學習,還要營造學習的環境,在學習後也可以藉由提升知能去發展經濟,翻轉貧窮世襲。員工及課師方面,在選才時就要選對人(價值觀、工作承諾、組織運作…等),不然員工的流動率就會高,在選上後要怎麼給予支持也很重要。
最後還是要再講一次生活學習化,在充滿驚奇的生活中去學習各式各樣的能力,從旅行中體驗生活、從工作中體驗生活、從學習中體驗生活,人生就是生活,但是生活沒有學習就跟行屍走肉一樣,要學到老才能活到老。
1070918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9/18
學生:劉芳珍
學號:107409504
學習心得:
成人教育的發展至今,已漸漸由output轉而重視到outcome,原本成人教育的概念,漸漸地被成人學習和終身學習所取代。成人學習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不像義務教育一樣是被規範住,而是有動機和自主性的表現在學習上,可以透過各種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方式獲得。它就好像生活中的一部分,無所不在,當遇到困難時,很容易透過學習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和放下它。
今日的社會變化快速,若只有被動的等待問題出現後才去面對它,很容易被淘汰或失敗,唯有趕在社會改變之前多加學習,才能進步;除了個人以外,所身處的組織裡,更應注意學習,尤其是競爭激烈的企業要不被社會淘汰,企業組織內的學習勢必要更加重視。
「1+1>2」產生的力量,讓我想起身上所發生的例子;3個月前所處社區報名了銀髮長者的戲劇比賽表演,約30人的長者,每個長者都很有戲劇表演天分。排演戲劇過程中,我看到了每個長者與老師一一討論如何互相搭配製造戲劇最好的呈現,而不是在爭鋒相對的在乎自己是否能成為焦點,也因此讓我們社區能在20多組的參賽隊伍中得到第一名。透過社區的例子讓我想到其實在家庭、學校和工作中,與他人的互動上,不只要重視自己的學習表現外,更可以思考著如何讓「1+1>2」力量發揮得更好。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賴惠芳
學號:107409508
回想以前的上課模式與今天課程相比呈現天壤之別,分組討論是提升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討論地方創生(Placemaking)這是能兼顧在地特色維持、在地居民生活美好以及外地觀光遊客參與三贏的局面;當老師說起L>C這個名詞時,大家說著自己的看法而我卻什麼都不懂,好像井底之蛙,經由老師課程上的講解讓我更清楚,學習的速度必須要超前改變的速度,不管是在公司、組織、家庭、或是個人都是一樣;下課後回家孩子帶一張素描作品回來,我發現孩子學習速度變快,而我卻變成素描文盲,課程提到文盲是可掃除的,只要透過成人教育學習,這是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教育的型態分:正規教育(指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指家庭教育、才藝教室。有固定場所)。非正式教育(每個人在終身的經驗過程中所獲得的態度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等。如人類不願追求學習將來有朝一日必定會被AI取代人類做事情,可見學習是重要性的一環,而學習要注意到細處不是粗枝大葉的,這樣可以逐步學習摸索找到客觀規律-學習無所不再(Ubiquitous Learning).
成人教育研究課堂心得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9/18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子晴
學號:107409512
L<C=D,也就是當學習趕不上外在的變化,就會被淘汰掉,這句話在今天的課程中最有感觸的,雖然大家時常在宣導終身學習,也確實終身學習也就是一種持續學習,讓人能更充實自己,而在研修這些課程的時候,也希望可以做更多有關終身學習的計畫,為了幫助更多人一起可以更快樂的活到老學到老。不過這也讓我反思到,學習這些技能,不僅僅是幫助別人,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我們自己運用所學到的這些知識,自己也要終身學習,在告訴別人要終身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更是要勉勵自己終身學習,縱使未來沒有繼續做相關的計劃,也要時時謹惕自己要永遠的學習,外在的環境是日新月異的,每天都有新發現,任何人也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被取代,要讓自己與時俱進,這樣才不會被淘汰。
除了讓自己不停止學習外,透過不同的方式學習也是很重要的,學習的管道分為很多種型態,例如: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一直以來都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總覺得大部分的學習是來自於學校的正規教育,有閒暇時間,才會去非正規教育中學習,感覺校園已經最貼近我們的學習方式了,但是沒想到的是,其實最多最多的教育—非正式教育才是最貼近我們的,因為其實無時無刻,不受任何空間限制,非正式教育讓我們不斷持續學習;一趟旅行、一場對話、一部電影、一本書、某個校園角落甚至是一頓飯都是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的,而且這樣的學習更能感同身受,因為是一種完全自發的,這樣也更呼應終身學習發展,學習是無時無刻的,每刻都要認真體會。
知識管理研究課堂心得與反思
課程時間:2018.08.11
課程地點:中科
學系:106 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鄺允雄
學號:106436502
今年上半年參與了一個人力資源相關的研討會,會議中有位講者他的觀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19世紀以前靠的是國家的力量,20世紀靠的是大公司大企業,而接下來則是個人品牌的年代,個人的品牌影響力將會大於品牌,甚至國家。而個人靠的是什麼?自然就是知識所創造的價值,加上網路無疆界的特性,以往必須仰賴土地、資金等資源才能作到的事,現在依靠科技、社群及知識,個人就可以輕易作到。這呼應了現下知識經驗的風潮,也更突顯了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個人任職於設計公司多年,之前也曾請專家來指導我們進行公司內的知識管理工作,深深體會到知識管理不僅僅在「獲得」與「儲存」,更重要的是在於「分享」、「應用」及「創新」,如此才能將知識價值極大化,讓所有成員與組織一起永續發展。
日本東京參訪心得反思
課程名稱課:知識經濟研究
參訪日期:2018/07/02~2018/07/07
參訪地點:7/2 早稻田大學
7/3 岡さんのいえ TOMO / 中野區生涯學習大學
7/4 東京大學
7/5 日本文部科學省 / 喫茶ランドリ / 3331 Arts Chiyoda
學系:106 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學生姓名:鄺允雄
學號:106436502
很快的,東京參訪之旅就過去一個月了,很多事情歷歷在目,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以下的心得分享,我不以參訪時間或機構順序,而採個人分類方式分別進行描述。
[岡さんのいえ TOMO / 喫茶ランドリ]
岡さんのいえ TOMO的小池良実女士與喫茶ランドリ的田中元子小姐講起話來氣場截然不同,小池良実女士就是印象中日本人該出現的樣子,嚴謹而有禮; 而田中元子小姐卻是染著一頭金髮,開口的第一句就震撼四方,充分展現出她的熱情。但從兩位的分享中,都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兩人對於經營這樣一個機構的理想性。
岡さんのいえ TOMO位於東京世田谷區的一個安靜住宅區內,房子本身就是一個老式的日式建築,是小池良実女士的姑媽(也就是岡媽媽)留給她的房子。延續姑媽熱情好客的精神,從區域共生」、「幫助當地居民和兒童」及「有趣的活動和聚會」為出發點,自2007年起營運至今,並以志工、場地租借及政府補助作為經費及人力來源。
而喫茶ランドリ則是墨田區的一家社區型咖啡廳,借用歐美較流行的「Coffee Laundry」概念,有點像是社會實驗,不刻意追求「流行」「時尚」的元素,反而將空間塑造成「開放」「自由」「舒適」的環境,鼓勵人們可以盡可能的應用,作自己想作的事,而不用有所拘束。根據田中元子小姐及網站的介紹,除了一般的會議,還有人在店內作皮雕、理髮、或是當縫紉教室。
岡さんのいえ TOMO和喫茶ランドリ都是以私人力量所經營的社區型空間,它們並不把營利作為機構的最優先事項,而是以近乎自力更生的模式,想辦法融入社區之中,以實現原本設立時的目的。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小池良実女士說出為了更堅持岡さんのいえ TOMO想要作的事,正思考是否要放棄政府補助的那一刻,聽在來自台灣,已經習慣幾乎事事仰賴政府補助的我耳中,簡直不可思議,並由衷的佩服。
[ Studio-L]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這一兩年來非常流行的一個名詞,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相較於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thinking),設計思考是一種較為「感性分析」,並注重「了解」、「發想」、「構思」、「執行」的過程。
我認為 Studio-L就是一個將設計思考應用在「社區設計」的實踐者,強調與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深入對話,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與社區站在一起思考社區的未來發展,而不是只從經濟、硬體等單面向著眼。最重要的,讓社區住民體認是「大家的」社區,而非「少數人」的社區。
也因此,Studio-L帶領我們參訪的兩個作品:喫茶ランドリ與3331 Arts Chiyoda,都有濃厚這樣子的味道在。3331 Arts Chiyoda是個由廢棄學校校舍再利用的多功能藝文展演空間,有點像台北寶藏巖的性質,只是3331屬獨棟建築,而寶藏巖是一個村落。
除了藝術家駐村計劃、經常性更新的藝文展演活動外,感覺3331 Arts Chiyoda更積極的向社區開放。它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的開放空間,除了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或照顧幼兒的媽媽可以來此休憩,小朋友放學後也可以在這寫功課,假日也有特別為社區親子舉辦一些有趣的活動。
Studio-L的作法,等於是將一般設計流程中開始的「發想」階段更往前跨了一步,從「需求」開始釐清,並從過程中想辦法與所有的關係人對話,建立彼此投契關係與對需求共同的看法,因此可以更切合使用者的需求。這與我們現在大多數的設計工作,往往深受一般傳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官大學問大」的僵化思維模式所害,一個設計因誰的一句話而改了又改,或明明所有設計均照對方要求,但作出的成品卻仍不符所需。歸根究柢,原因多是出在有更多的潛在需求沒有被發現,以及沒有考慮到未來的發展。當然Studio-L這樣的作法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經費等資源,不是每一個案子都有辦法這樣作。
至於喫茶ランドリ,因前面已經談過,在此就不再贅述。
[日本企業家小型研討會 ]
「人生100年」是這次在東大小型論壇的主軸,而從分享的幾個日本案例來看,更像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實踐,也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考量於其營運過程中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面向,以及對社會產生的永續影響。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然就是東急不動產株式會社所分享的「季美之森」案例,談的是日本住宅因受高齡化影響,為了維持社區的活力,除了硬體設施外,還可以有那些改變,讓新舊住民並存,以產生世代循環的價值。另外輕井澤代表所介紹的「TELE WORK DAYS」,也是一種因應知識經濟與現實需求所產生的新型態工作模式(當然輕井澤的代表談的是可以到輕井澤邊休假邊工作)。
或許是市場規模的因素,也或許是來參加論壇的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企業,和台灣我所認知的多數企業相比,日本企業無疑看得比較遠,明白除了獲利,更有社會責任該負,要與社會共存共榮。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多數生存不易,因此思維上偏向炒短線;但可喜的是CSR越來越受到各大企業的重視,基於永續經營的目的,也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能越來越好。
[中野區生涯學習大學]
個人認為近似於台灣的松年大學,但相較於台灣,更加的系統化(三年制的學程),更走向社區,引導退休後的老人走出家門,進一步從事學校支援、國際交流、防災安全、社區守護等各項社區服務工作(印象非常深刻,一位長者分享來參加的動機時說到:在家只會和老婆吵架,不如出來上上課還有意思的多)。
對於長者而言,讓生活有重心並持續社交活動是維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關鍵。以我自己父親的經驗,他在松年大學學會了電腦與網路,認識了一群好朋友可以開心的去唱卡拉OK,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而在這次參訪過程中,看到並聽著在中野區生涯學習大學上課的長者述說他們的心路歷程,眼神中所散發的神采奕奕,就讓我想到父親在世時和我談論他上課時的情景。
[文部科學省]
真的是非常難得走進這麼重要的政府單位內,尤其又是在外國。負責接待的丹野先生詳細跟我們說明文部科學省的組織架構與業務範圍,並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介紹了「公民館」的角色功能以及課綱改革後學校與社區的關係。
丹野先生說:日本每10年進行一次課綱改革(最近一次即將於 2020 開始實施),而本次新課綱最大的重點在「實用性」。有成員問到是否會因世界變化快速而提前修訂課綱,加入如AI之類的課程,丹野先生回應與其教育學生最新的科技,不如教育他們如何去適應未來的發展。
從上述丹野先生的回答,我的解讀是日本各界對教育的根本有非常基本而一致的認知,因此不會因為政治的變動而改變教育的主軸。而台灣的教育改革作了幾十年,一直受到政治認同與選舉的干擾,把學生當成實驗品,談到教育幾乎每個台灣人都是搖頭,有能力有辦法的只能自力救濟。
[Others]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論資訊再怎麼便利發達,沒有實際走一遭,仍感受不到人際之間的溫暖與熱情,以及親眼所見後所形成的深刻印象。而一個活動的成功,除了各承辦單位的通力合作,活動內容的充實精彩,更重要的還是全體成員的熱情參與及配合。雖然籌辦中仍有一些風風雨雨,但也都是為了讓整個參訪活動更圓滿的必經過程。
感謝明烈老師的規劃;感謝早稻田大學新保敦子教授與研究生的熱情接待,帶領我們好好的逛逛美麗而有活力的早稻田校園;更感謝東大牧野篤教授(很可惜沒有機會見面)及詹瞻、映雪、香苗及忠賢的全程陪同與翻譯。非常開心有榮幸與組織學習協會的前輩先進及暨大專班同學一起度過短暫的東京共學時光,期待下次仍有機會參與。
成人教育學研究第一週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麗卿
學號:107409509
課程進度:成人教育得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老師問:1+1>2 你會怎麼描述它?在一陣鴉雀無聲之後,同學們所說出的名詞都是我感到陌生的,而當我絞盡腦汁的冒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彷彿看到老師頭上有一隻烏鴉正飛過…….而我就像一個穿著草鞋背布包到城市去上學的鄉下小孩,對於每一部分的學習都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有趣。
當認識了成人教育的三種型態:1.正規教育2.非正規教育3.非正式教育,才了解到自己過去多屬非正式教育的學習型態,缺乏專業術語及專業概念的養成。
而成人教育學研究正是旨在培養學生1.終身學習研究的能力2.終身學習實務推廣的能力3.學習型社會的實踐熱忱。心想:我真是來對地方了! 暗自期許:我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相信經過萃煉之後,我必如精金。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怡汶
學號:107409511
當天算是開學以來,成人教育學研究的第一次正式課程,有別於大學時期課程多僅止於聆聽老師教學的上課方式,更多的是我們事先預習之後,於課堂上跟老師同學們的互動討論,更於課程結束前彼此分享關於該堂課的收穫,對於此種上課方式的轉換,我認為是我們必須要盡快學著適應與改變的,因為這樣的模式能讓我們更懂得培養自主學習以及獨立思辨的能力,而這也是我目前需更加努力的一大部分。
此次的課程介紹了許多成人教育學的相關名詞與其概念,初次預習時會有部分不清楚的地方,讓我們可以自己學著找尋答案而非僅是被動的等著老師的解說,像是當我讀到成人參與學習的障礙這部分時,只有看到情境的障礙、機構的障礙、意象的障礙以及訊息的障礙等四大標題,但我對於這四個面向所代表的意涵十分感興趣,查了資料後才發現有些名詞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的艱澀難懂,反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首先「情境的障礙」多半和個人生活狀況有關,像是家庭責任、交通不便等;再來「機構的障礙」則是指來自學習機構運作面的障礙,而使學習者不想參與學習,像是課程不吸引人或是繁雜的行政手續等;接著「意象的障礙」則與個人知覺有關,像是缺乏學習自信、受過去失敗經驗影響等;而最後的「訊息的障礙」則表示學習相關資訊的傳播不力所造成,讓許多潛在學習者因此而無法參與。而在自己預先蒐集資料閱讀後,再加上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讓我們更能夠將理論與實務加以融會貫通,甚至讓我們加以反思,當我們成為一個執行者時,應當要如何協助學習者盡量排除這些參與學習的障礙甚至時提高其參與意願呢?
其實當我初次轉到成人教育這個領域時是感到十分陌生的,但在這堂課裡,老師除了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專業名詞的意涵,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把一些我們應具備的態度、能力以及大範圍的概念帶給我們,就好似幫我們繪製出整體的骨架,而在我們廣泛蒐集資料、深入思考、甚至是帶入實務經驗時,讓我們對於整個專業領域的架構感到更加的清楚,也不似一開始那麼的徬徨,更使我們不再只是當個被動的學習者,而是將自己培養成主動的學習者才是更為難能可貴的。另外,當天所提到的L≧C這個概念讓我特別有感觸,也讓我們了解到學習是多麼的重要,而且生活處處都能學習,且我們花在非正式教育的時間比我們想像中來的更多,只要我們多用心及留意,定能有需多不同的收穫;相反地如果我們一味地禁錮思想、畫地自限且不懂得與時俱進,那麼我們終將被社會淘汰,而這也是我們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的!另外,如若我們學習時,能夠更善加利用各項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的工具,則會讓我們的學習更有系統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