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中正大學 劉黃麗萍
2017-11-18, 週六 01:08
終身學習研究
上課日期:2017年11月3日
授課地點:台中資訊圖書館
課程:2017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學習型城市的前瞻與深耕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中正大學 高齡所 劉黃麗萍
心得:關於參與『學習型城市的實踐經驗』,分享縣市依序~基隆市學習型城市計畫團隊、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台中市。
自己終身學習研究領域只是萌芽期,所以思維框架也只在個人與學校間圍繞,參加論壇後才發現終身學習的底蘊、領域和發展性是如此的博雅與國際化,透過各個學習型城市的執行經驗分享,與會學者專家的分析與提醒,已開始對何謂學習型城市有較清晰的輪廓,真的獲益甚多;從中了解學習型城市是要在自己的城市找出自己的文化,從自己的土地開出本土特色的果實,目前所有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過程,都只是經驗分享與參考,不代表都能複製到每個城市來操作。
周燦德校長回應時指出,一張椅子不等於一堆零散的材料,這是一個邏輯性的問題,要讓部分的總和加起來<1,先找出城市的特色,形塑自己城市的意象,隨時滾動修正,包山包海的結果反而是甚麼都做不好,學習型城市沒有期程結束的設定,所以仍有努力和進步的空間。
城市推行成為學習型城市的過程並沒有捷徑,需要透過組織學習,整合成系統知識,讓1+1<2。此次論壇與會者,都是深耕教育領域的重量級前輩,我何其有幸能在此吸取知識與經驗,感謝吳明烈老師當天的領航和暨大同學的服務。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11.11 (六)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陳曉娟
學號:106436512
課程內容:
第八單元 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第九單元 終身學習節/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
第十二單元 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開學迄今已經邁入三個月了,期間每堂課都免不了都需要找資料需要做報告,在找資料方面不免俗的會利用最常見的GOOGLE 或GOOOGLE學術網站再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站最多再利用公司的圖書館,懵懵懂懂的作功課,但不是資料難以找尋要不就是找到的資料年份過久,與現今使用起來有失偏頗。老師在課堂上耐心的引導我們如何善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不是直接給我們魚,而是教導我們釣魚的方法。也巧妙的利用如何炒出一道好菜來引述做論文的步驟,備→理料→步驟→時間→上菜就像論文的起承轉合,利用簡單的生活經驗來說明理論,讓我們更加了解。
適日亦是輪到鳳雪與我倆小組簡報,前一組因為教授導讀時幾乎把重點都導完,讓同學萬分緊張; 不料,輪到我們時也是遇到相同情形,教授利用一張簡報也把我們負責的單元內容報完了(真是令人感到可敬又可怕的功力),慶幸的我們多了一些找到的實例可以多點時間分享,有驚無險的渡過。在實作中,請同學設計Slogan,同學們實在太有才了從『死了都要學』、『綴我行、綴我學、綴我食、綴我耍、保祐平安一世人』、『樂遊台南吃小吃』國臺語版皆有, 讓人有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心得
1061114 第九週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法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第九週11月14日
課程主題: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姓名:蔡瑩蓉 106409515
社區的概念分為地理上(居住區域)及心理上(認同感)兩個層面,社區的發展除了政府或地方團體的努力外,居民的參與及推動更是重要,當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擁有共同的目標便會有向心力,促使社區在人、事、物上的發展,也就是老師所說的造景、造產、造人、造文化。
今天課堂上同學分享眉溪部落的發展實務,可以了解一個社區發展與學習第一件事是分析社區的需求及問題,這樣才能聚集相關的資源共同解決問題,而眉溪部落則是整合在地居民、學校資源、公所、基金會等力量,執行諾亞方舟計畫、自然農法的耕作、部落大學的原住民文化傳承、社區生態導覽員的培養等,產官學界的合作讓眉溪部落擁有新的面貌與活力。
另一個社區發展的議題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的衝突,我們都知道文化的保存很重要,如果因為發展而改變了文化,是否為加速文化消失的推手?其實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傳統文化也是數千年來不斷的演進而來,保留最精華的習俗、觀念及想法,所以我覺得今日的創新是未來的傳統,不用害怕改變,最需要擔心的是文化的消逝,沒有人知道習俗、建物的由來或者是後人從此看不見及不知道的文化。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11/11
課程時間:106.11.11(六)
課程地點:中科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育萱
學號:106436518
老師從找尋資料開始這堂課,把寫論文比喻為炒菜,首先要炒一盤好菜,是從買菜開始也就是找資料,那資料就不能太舊要使用新進的資料,但經典的資料也要使用,學術性的資料也要參考,再來就是洗菜、挑菜,也就是篩選要用的資料,之後炒菜那就是寫論文了,可不是炒完菜就結束了,擺盤可是很重要的,要排版,才能夠完成一道美味的佳餚。
今天課程是終身學習者的特質、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還有終身學習節。透過老師的講解與同學的報告獲益良多。最後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出來用一句話總結這三個主題,我想那就是:學習是持續的、合作的、有趣的。雖然說有趣的學習並不簡單,持續的學習也是,但學習如何學習就是我們一直都在做的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11/4
課程時間:106.11.04(六)
課程地點:暨大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育萱
學號:106436518
這堂課從介紹歐盟的終身學習開始,老師講道德國的成人教育參與率達到了50%,然而台灣卻只有34.83%,這個數字的落差不經讓我反思問題出在了哪裡?雖然說人人都知道要終身學習,學習要終身,但確實去實施去落實的卻是少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他學,他要學,他樂學。」這是一個學習轉變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人人都能快樂的學習,這都是我們正在學習的。課堂裡也提到學習社會模式,早期台灣是政府領導模式,如果要永續的話要轉換為社會夥伴模式,這都是現正需要努力的。雖然說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是經濟領導教育,希望未來能夠翻轉,轉變為教育領導經濟。
接下來的小組報告介紹了三大組織的終身學習關鍵能力,雖然大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旦細項卻都不同,也設計了小遊戲讓我們能夠快速地了解三大組織的終身學習關鍵能力有哪些,讓我們重新分類,也發現每組同學的看法其實都不大相同,覺得很有趣。
中正 高碩三 鄭宜嘉
2017-11-17, 週五 20:07
終身學習研究 第十、十一單元
授課日期:2017.11. 03(五)
授課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館 國際會議廳
課程:第十單元 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第十一單元 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三 鄭宜嘉
2017全民終身學習論壇中,了解到在發展在地特色裡,學校的角色是站在輔助位置,並且可將之包裝推展到世界,而進一步國際在地化、在地國際化。而迎接高齡社會的來臨,也看到終身學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並且也可以發展生活支援領域的類別。
在各個縣市分享學習形城市時,學習到:1.發展學習型城市的目標是要將所有的零件整合起來,就是屬於縣市的圖像,並且讓大家一看到或聽到這個縣市名就可以馬上知道當地的特色意象是什麼,要發展出此一規模就要想到:what、so what、(do what) now what。2.所有的學習型城市中也都有願景,而願景也是要解決問題。3.一定要有團隊的組成,要各行各業,不可單一窗口。4.特色中要有創新。
在一整天的學習中,讓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縣市,是否有做到意象這一點,也試著為自己的城市找出意象。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九單元課後心得
授課日期:2017.11.14
授課地點:暨大302研討室
課 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後心得
第九單元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 號:106409503
學 生:鐘家淇
社區發展需要透過學習來進行,而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達成,必需推動社區終身學習,增進社區民眾的「自我決定」、「自我負責」和「互助合作」的能力。而成功的社區學習參與,必需考量到社區民眾的學習需求,再提供滿足於民眾的確切需求,來擴大社區學習的參與量。所以社區學習是為了促進社區的人、文、地、景、產業的永續發展,促進個人的發展、社區永續經營與社會的進步 。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和「永續經營」的原則。社區總體營造的四大支柱:造景;社區的景觀美化,發展優質的生活環境空間。造產;把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主要是要活化地方的產業。造人;培養各種人才。造文化;有社區的學習文化、工作文化、社區健康文化、休閒文化,為的都是凝聚社區的共同願景而努力。
老師提到社區發展吸引人的三大因素,包含了美景、美食和在地文化,這些不僅可以為社區帶來人潮,也會帶來錢潮,也舉例了白米社區和金峰鄉的故事。一個社區的發展要回歸到社區本身有沒有良好的團隊運作,社區民眾是否真正出於自發性想改造社區,來提高農產品的價值以及如何學習產品的推銷、包裝、行銷管道,並建立起反省的機制,檢視與評估社區改造過程成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因為外界必竟還是扮演著助燃者的角色。
而同學提問了傳統與創新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除了要支持尊重傳統文化、保留復古與傳承外,還要不斷的加入創新,才能永續經營。如老師說的,傳統霹靂布袋戲裡的東離劍遊記,它加入了創新的原素,應用數位科技等,也是很子的傳統與創新案例。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九單元課後心得
社區發展需要透過學習來進行,而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達成,必需推動社區終身學習,增進社區民眾的「自我決定」、「自我負責」和「互助合作」的能力。而成功的社區學習參與,必需考量到社區民眾的學習需求,再提供滿足於民眾的確切需求,來擴大社區學習的參與量。所以社區學習是為了促進社區的人、文、地、景、產業的永續發展,促進個人的發展、社區永續經營與社會的進步 。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和「永續經營」的原則。社區總體營造的四大支柱:造景;社區的景觀美化,發展優質的生活環境空間。造產;把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主要是要活化地方的產業。造人;培養各種人才。造文化;有社區的學習文化、工作文化、社區健康文化、休閒文化,為的都是凝聚社區的共同願景而努力。
老師提到社區發展吸引人的三大因素,包含了美景、美食和在地文化,這些不僅可以為社區帶來人潮,也會帶來錢潮,也舉例了白米社區和金峰鄉的故事。一個社區的發展要回歸到社區本身有沒有良好的團隊運作,社區民眾是否真正出於自發性想改造社區,來提高農產品的價值以及如何學習產品的推銷、包裝、行銷管道,並建立起反省的機制,檢視與評估社區改造過程成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因為外界必竟還是扮演著助燃者的角色。
而同學提問了傳統與創新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除了要支持尊重傳統文化、保留復古與傳承外,還要不斷的加入創新,才能永續經營。如老師說的,傳統霹靂布袋戲裡的東離劍遊記,它加入了創新的原素,應用數位科技等,也是很子的傳統與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