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05409501周秦璇
2016-11-01, 週二 23:20
20161101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程心得
課程名稱:105-1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105409501 周秦璇
20161101 課程心得
在星期六的論壇中,其實學習型城市各個單位都非常用心努力的在辦,然而經常會遇到許多挫折,也因此顯示出如何看待問題決定了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的能力與心態。
論壇中所提到的SQ(靈商)是20世紀末一對夫婦所提出的學說,因為他們發現人類在萬物中之所以可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有完全不一樣的大腦並且有創造性的思維,而SQ也是未來我們終身學習應致力發展的方向。
10個學習型城市總共包含了六種模式,其層面包含許多跨部門的合作,因此要打造一個學習型城市計畫,絕對不會是單一合作單位的層面,而是會跨部門、跨界整合,正點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以學習為出發點,發展出更美好的城市。
老師本周提到了德國在社區大學(民眾高等學校)Volkshochschule,辦學上相當成功,民眾是為了學習而過去,不是為了學位,若是需要一個學位應該去正規教育拿,因為畢竟還還是有其專業性,不可以為了要招生或是無限上綱地將所有專業項目融入進社區大學當中而失去了原先終身學習的意義。
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是文山社區大學,很多科學家其實都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他們不只開發自己的左腦,對於右腦給予自己的靈感與啟發也非常重視,在自己沒有靈感或是一件事情想不通的時候他們常常去戶外走動,讓自己想通一些原本不理解的事情。
105409501周秦璇
2016-11-01, 週二 22:30
20161025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程心得
課程名稱:105-1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105409501 周秦璇
20161025 課程心得
本周老師告訴我們台灣自2008年以來實施的全國性成人教育參與調查,這樣有助於我們去觀察以及檢視全國各地成人教育的現況,又依據100以及103年度的調查結果,發現3年一次實在是不足以調查出確切的學習行為,因此修訂為兩年做一次調查。
調查結果指出大多數非正規教育都偏向運動休閒類,其次是文化藝術類,很有趣的是這些類別在一般正規教育中相當弱勢,然而卻是成人學習中非常熱門的科目,他們都具有放鬆心情的特點以及共通性。
另一項滿有趣的特點是,一班來說中產階級的家庭。會因為都將心力、金錢投注在孩子身上,而失去了投資自己的時間,或是不去投資自己,其實這樣也變相造成了孩子們沒有終身學習的習慣養成,因為生長的環境並不是這樣告訴孩子的。
現今台灣成人教育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主要還是招生不足,其層面包含許多原因。
1. 民眾本身沒有終身學習的習慣
2. 經濟因素
3. 家庭因素
4. 資訊不足(不知如何獲得資訊)
以上原因其中最難克服的是金費問題,正負大力推動免費課程希望民眾參與活動,卻也因此讓民眾養成了使用者不須付費的不良習慣。一旦課程收費或是漲價民眾又不參與了,政府只好再度回到原本的經營模式,那麼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應該要著手於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培養民眾使用者付費,才可以根除這類問題。
李珈旻105409504
2016-11-01, 週二 21:50
1051101成人教育研究課程學習心得與回饋
105年11月01日課程學習心得與回饋
今天課程學習先由同學分享週六參與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的心得與收穫,透過同學的分享與講義翻閱,也大致能理解當天論壇的學習狀況。配合教授提點的十六字箴言:「系統思考、周延行動、專注大局、著重細節」,將論壇從事前準備至當天呈現的流程都能盡善盡美,並娓娓道出一路準備至今的高度與視野,並不忘記細節的呈現!我想,要具備這樣的氣度與能力,需要更多時間與機會的磨練與學習才能達成,也時刻提醒自己這寶貴的學習經驗。
另外,能力取決於態度,謙虛、得理處且饒人、奉獻之精神,累積善緣,心存善念,讓事情不僅能處理圓滿,也讓自己的人際與情緒都能得到很好的結果!
今天也提到社區大學的重要性,其中與終身學習或成人教育之關係也相當密切,三者之間雖有其差異但密不可分,透過最後的小組討論,讓我想到某些社區大學的課程是需要漏夜排隊才能搶到名額獲得學習機會,某些社大的課程卻門可羅雀,其中便可看見是否有切合學習者的需求與發展出在地特色,進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之一別高下,但也需要透過政府的支持與民間的努力才能一起共創終身學習的社會。
105436508曾瀚賢
2016-11-01, 週二 19:54
終身學習理論第三週課後心得
授課時間:1051029
授課地點:台中科學博物館 紅廳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10月29日,是系所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事-終身學習論壇,今年擴大舉辦移師至台中科學博物館舉行。對我而言,報考研究所時,沒想過我能參與如此盛大的論壇,甚至身為其中的一個工作人員,是個突如其來,但卻精彩的安排。種種而言,伴隨著不確定性的機遇與生命,我想這也是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吧!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八月初,同為南投專輔的組長-小藍學姐,邀請我與嬿臻進入文書組,直至九月中,我開始依據組長的指示著手修改手冊,陸陸續續地到十月中旬,各縣市地講義與資料逐漸進來,每天花在修改手冊和組長討論的時間,從三十分鐘成長到三、四個小時,甚至其中有一天花了八個小時在修改手冊,可能一來我個性也龜毛,二來也希望這次的手冊能讓大家滿意,便很努力的去做了!到最後論壇開跑前幾天,才將手冊趕了出來,雖然仍有小瑕疵,但至少盡力了,也很感謝組長的辛勞,幫忙修改了手冊中的許多細節,以及許多老師、長官的意見,讓我知道,大家都百忙當中撥空去每頁每頁看,自己更理當要做好這件事情!
整天的論壇活動下來,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有二,一是南投縣的終身學習計畫終於開跑了,歸功於各縣市的努力與更加重視終身學習的趨勢,二是遠從上海來到台灣參加論壇的上海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張聲雄所長,八十來歲的老人家,理當應以在家享受退休生活,但張所長卻不辭辛勞地,持續著自己志業直到現在,整個人就是一個終身學習最佳榜樣!撇開張所長所做的事情,光談論張所長的精神與態度,我無法想像我未來到了張所長的歲數時,是否能夠保有如此的活力與能量,最重要的是,重複地、持續地、投入地做一件事,是很難能可貴的,對我而言,談未來有些過早,但經過今日的洗禮,我期許我自己能在自己的專業工作領域上,持續地、投入地、保持能量地完成每一天該做的事情,向張所長看齊!
回到論壇本身,當天儘管簽到時的手忙腳亂,但最終還是化險為夷,順利的完成了當天的論壇活動,而由於進場的時間比較晚,待外面事情告一段落時,紅廳已經宣布客滿,因此轉往藍廳去聆聽,沒能親自觀摩現場實為憾事一件。
當然,論壇的完成不是只靠我們的努力,還有系所上所有的老師、職員以及其他各組別的組長與夥伴,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很渺小,但當我們擁有相同的目標時,便能發揮數十數百倍的力量,最後,我想說-能夠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真的很好!
2016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學習型城市的遠見-打造樂學、樂業、樂活)
時間:105.11.01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紅廳)2016-10/29(六)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分析(105終發專班)
主題::2016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學習型城市的遠見-打造樂學、樂業、樂活)
授課教師:吳明烈 博士教授
學生:廖志勇
學號:105436503
第一次參加大型論壇,也是自己一直嚮往的終生學習生涯發展的理念,唯獨可惜的地方就是無法坐下來好好聆聽各大貴賓與城市推動學習的方向和遠見。提到終生學習,身有感促,還記得求學階段有位恩師,上課時有提到『生命一生只有一次,好好充實每一天』,當下那句話,狠狠促印在我的腦海裡,從那階段開始很珍惜,且很充實過的每一天,到現在都可以說自己是現代一條龍,為何說自己是一條龍呢,因為從生老病死都包辦了【生-保母丙級/老-照顧服務/病-職能治療師/死-喪禮服務丙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深深感受,也許很多人覺得很厲害,但是背後的學習是永無止盡的,背後的時間是很長很長的,除了知識上的學習,生活每一天遇到的人、事、務、工作、愛情等,也都是我們每一天需要學習的課題,對我來說,終生學習不陌生,但是常有人問我說你【學習】背後的【動機】哪裡來的?從小我可以說我是演講出生的,國小、國中、大專、大學常常在校內外比賽各種演講比賽、辯論、演說、說故事比賽等,當然過程中有很多感促,但是【經驗的學習是寶貴的】【經驗是會累積的】積少就會成多,一次兩次的失敗,造就後面的羅馬一樣,所以我學習的動機是我的【榮譽感】
,好比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階層一樣,最低階程【生理需求】→【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每個階段的自我成長,都是必經很多學習的挑戰。
●學習有如區間車一樣●
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卻沒有聽到最重要的詮釋這段話語,但是個人反思與見解下,有時在思考為何不是坐【高鐵、自強號呢??】而是坐區間車,我們都知道【區間車】是每站都停,好比學習一樣,每個區段間隔,我們都必須【學習】不一樣的人生階段和【課題】,但是想想,有時學習是區間車,有時學習可能會忘記,這時就是要依靠【腦中的高鐵列車】,為何這樣說呢?人的腦中,如果忘記,是必須依靠SOP來提醒我們,好比新的學習【認知短期記憶→概化→儲存→基模→長期記憶】,如果忘記這時將由高鐵列車,從【長期記憶快速提出→認知】。
小總結: 區間車每一站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新課題
--學習有如區間車一樣【認知短期記憶→概化→儲存→基模→長期記憶】
--溫故知新有如高鐵列車【長期記憶→提取→基模→概化→認知】
●樂學、樂業、樂活●看到不一樣的學習
上海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的所長 張聲雄 所長 內文有提到 樂學、樂業、樂活
--樂學(不是學習不再需要付出堅毅的努力)
也許每個人看到字句會有不同的詮釋和概念,我覺得樂學,是快樂學習,樂於學習,是自動自發的學習,有的是【內在動機的能量】
--樂業(很多人就業不快樂)
另一種詮釋概念可能快樂的自發自創樂於自己的行業、工作
--樂活(很多人活的不快樂)
字句可能詮釋,快樂生活,或者是說要快樂就要活動,活動的參與/活動的學習,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或收穫。
小總結: 樂學、樂業、樂活 三者達到平衡,相信生命的色彩是【幸福感】的。
●城市的遠見●●一鄉(市)一特色●
學習型(是動詞)城市(名詞),學習是要我們主動的,學習是要我們去創造不一樣的特色,學習後的收穫,城市會越來越美好,當天的介紹中蠻多都有介紹從【社區學習發展到→社區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如何使用當地的資產創造不一樣的學習和風範,每個城市的特色介紹,也是我覺得透過這樣的論壇型式呈現,每個城市可以互相學習
也是【樂獻】的一種學習,樂獻最主要就是樂於貢獻的重要性。
●最終組別領導者的智慧●
這次感受非常深刻,分配幫忙組別的領導者的智慧,組織組別的效率,是考驗著領導者的能力和領導者帶領的方式,常常說帶人是要帶心,更要帶【效率】。
104409504 賴琬仍
2016-11-01, 週二 11:39
1051025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分享
今天老師為大家介紹「103年度成人教育調查」計畫,調查對象是18歲以上未受正規教育的成人(非在學學生)。我應該也算在調查的範圍之一。在黃富順著的成人教育導論一書,提到成人學習的特性有五項,分別是學習活動的明確結果、問題中心的學習架構、內在化的學習動機、經驗是學習的助力也是學習的阻力及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根據這些特性來看調查結果,非常符合這些特性。
研究結果中,成人未來參與學習之最重要因素為課程內容。因為成人對於時間的觀點是以倒數的觀點,所以在投入資源(包括時間及金錢)時會以問題導向及特別在意是否有效解決問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的成人學習是以職業訓練為主。
另外,研究成果中,成人終身學習的需求以健康休閒為主的課程需求較高,而成人學習機構所辦的課程也以健康休閒為主,一方面可以視機構辦的課程是為符合本國人的需求,但會不會是因為機構開的課程比較多,所以導致成人的需求也是以健康休閒比較多?
最後,我覺得,成人教育機構應該儘力發展個別特色並開設有系統性的課程,並設長期性的社團,才能改善招生不易的困難。例如:可以專辦一個音樂性的學習中心,並設有初級及進階的課程,並設有性的社團留住已學完的學員,讓他們在學完後可以有機會再精進或給予表演機會,或考取相關證照。那麼一來,對於某一領域有興趣的人,可以因為參加社團除了技能知識的長進外,還能夠有人際關係的維繫等多種好處。
2016全民終身學習論壇-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報告
2016全民終身學習論壇-課後心得
時間:105.10.29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紅廳)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分析(105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博士
學生:蘇孟緯
學號:105436515
今天是台灣學習型城市計畫的年度盛會,教育部自民國104年開始的7個直轄市、縣(市),在各界產、官、學的持續推動及努力,今年己有10個直轄市、縣(市)已具備了紮實的根基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類的活動,原本想法是可以全程聆聽學習各界先進的寶貴歴程與對未來的展望,可是因為我在會場的工作被分配到資訊組,負責製作閉幕影片,全程大部份的精神及注意力皆放在擷取現場其他組員拍攝的照片,一個單元接著一個單元接合、加上效果、再輸出成影片,得趕在下午4::30前整合完畢並交由後台試片。由於這也是我第一次在現場並限時要完成一部影片的剪輯,緊張的心情就在一早坐在觀眾席後方的長條桌上開始,持續到下午4:30,再回神,看到舞台布幕上已是片尾的”2016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感謝您的參與 明年再見”,當下對於學校師長們全心籌備這次論壇直到這一刻的圓滿落幕感到心有戚戚焉。
下午的第一場主題論壇-『學習型城市推動經驗:從理念到實踐』進行到最後,正當我遲遲等不到照片,無法輸出這單元的影片時,聽到一個非常具有磁性的聲音,是台東縣政府教育處的劉鎮寧處長分享台東的經驗,他提到臺東創客園區(TTMaker)的建立,正符合智慧化以及教育深耕的目標。透過產官學共同的合作,希望將為臺東創造一個可能的新產業,並成為國內外創客創業最佳的場域。(據新聞報導:目前已經表達要來台東創業的創客人數約300人)。我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自己也曾參加過基礎的研習課程,今天却在資源相對缺乏的臺東有了這樣的成果,確實是值得驕傲的。創客(Maker)教育(亦稱為「自造者教育」)強調讓學生「動手做」,正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批判、解決問題、合作溝通的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在現今的世界各國不斷進步的競賽中,我們常聽老師教導:『學習』是發展的核心,而多元的社會更要具備跨領域的技能。在今天的主題中,有幸聽取臺東創客園區的學習型城市推動經驗,對台灣學習型城市的未來,更企盼能早日有如史丹福大學設計研究學院(the d.school)的目標:「以人為本」-滿足人類需求是促使他們共同合作的理念,能注入所有相關的學習領域,打造樂學、樂業、樂活的宜居城市。
一個反思,我在25年左右的成人教學的經驗中,所教授的電腦課程幾乎都是自學,從程式設計、辦公室應用軟體、網頁設計、影像處理、平面設計、到3D影像等,在年輕時,當我一頭熱的告訴學生"非常多"的知識、技能和應用經驗時,在許多場合,僅能得到"崇拜"的回應,而沒有太多人會被點燃學習的火苗。逐漸我改變了自以為是的態度,而是以學員在工作場合需要的知識技能為主,也有較特別的一班,是問學生:「你想學什麼?我就教你什麼」,這一群學生,一學就是好多年。昨天,看到一部TED的影片:『Ernesto Sirolli: 想要幫助人嗎? 閉上嘴,然後聽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g9pPx2h98&feature=share
主講人Ernesto Sirolli建議:『首先得聽你想幫助的人怎麼說,挖掘他們的創業精神。』
看完了這段影片,我想對於有能力、有意願、有機緣去幫助他人生活得更好的人來說,我很認同要先傾聽。
另外補充一個小小建議,有關論壇年度籌備前、中、後的作業,也是一個很寶貴且需要傳承的knowhow,建議會後能整合各組分工行事、資訊傳遞等的優缺點及改善建議,以做為來年的參考準則。例如:
由多位現場人員拍照,再分批將記憶自相機抽出,再傳輸至製作影片者的電腦。
建議:利用Wi-Fi網路結合雲端硬碟,即時上傳及下載,可增加傳遞效益並保存所有記錄
現場的拍攝,僅有靜態的照片,製作成影片的活性不足。
建議:可以會前擬訂一、兩個主題,錄製影片,再剪輯加入閉幕影片。
建議:會場演講資料(無版權部份),是否可以蒐集存於網站,在會後以訊息傳送網址通知與會來賓,以供參考或下載?
陳宛汝104409502
2016-10-31, 週一 17:12
10/25上課心得
10/25成人教育學研究上課心得
評鑑抽樣的困難及其值所代表之省思
我最近在進行論文問卷分析,發現問卷的限制真的很大,很多人亂填,最後的數據嚴重失真,讓我感到相當頭疼! 而老師今天進行這樣一個全國性的調查,母群體之間的差異極大,而差異程度愈大則抽樣誤差愈大,回答的人當下狀態又有多少真實性又很難掌握。雖然老師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及加權處理,但是我對於一些數據還是會抱持著一個問號,究竟當中的真實性佔多少?數字最高的縣市與最低的縣市之間相差的距離真的有這麼多嗎?而這些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否真的是我們所想,還是有其他因素干擾,導致這樣的結果?因為非正式學習的定義很廣泛,我相信人數一定很多,但是可能很難將這些人找出來,甚至他們也許也沒有發現自己在學習!比如說一個45歲的媽媽在路上撿到一隻貓,為了養這隻貓,他四處詢問街訪鄰居,上網查資料,加入養貓社群與人互動,這樣的行為算不算是一種學習呢?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我相信學習的人口比例一定是逐年上升,調查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變,量與質並進才能蒐集到比較完整的資料。
在人口基本資料可以看到投入成人教育最多的族群屬於高社經地位,換言之,有錢有閒的人才會去學習,因為社經地位較低的人時間都花在賺錢餬口,又怎有多心力投入學習?就像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需求必先滿足才會往上尋求心理高層次的滿足,當然有些人能為了學習及理想能廢寢忘食,在心流的狀態,不吃不喝,全神投入,但是真的不是人人都能在學習中體驗到心流的經驗。所以有時候外在的誘因也是重要的,比如說課程促銷,體驗課程,或是給學員一些好處…….等,能夠吸引一些學員入門,進來之後能讓他們留下來的關鍵就是課程設計是否符應他們的需求。人有百百款,多一點策略總是好的,終身學習機構是這樣,當老師也是這樣,助人工作者亦是如此!

小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