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 2022.11.08 (二)
課程地點: A302 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賴財賜
學生學號: 111409514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大學是學生的福音,以全民為對象所實施的教育活動,是提供成年人便捷方式繼續深造的的好地方,根據當地居民的需求量身定製課程增加了學生入學率和居民就業機會,為附近的學生提供服務的課程。
但是社區大學礙於經營招生之壓力,部分課程向市場需求傾斜,有開設較多生活藝能課程之情形。社區大學政策目標與民眾想法有所落差,對於社大課程,民眾時有視之為「較便宜之才藝補習班」;然而,社區大學面臨許多挑戰,包括資源有限和學生群體多樣化。為了克服這些挑戰,社區大學必須制定提高學生成功率和完成率的策略。社區大學還應努力接觸服務不便的人群,如低收入學生,努力改善公眾對社區大學的看法。
社區大學工作人員之工作條件欠佳,造成社會教育學系畢業的學生難以久任,課程時間跨及日間、夜間與假日,待遇普遍不高等情形,相關人員離職率甚高。促進社區大學健全發展,對於社區大學教學環境之改善與人才培育留任等問題,有賴於相關單位與地方政府改善。六都中之臺中市,設有11所社大,社大數量排名全國第3*,惟該市社大平均每校學員數卻是全國最低……等。前述落差,涉及民眾終身學習之學習資源、學習模式或習性,乃至於各地方主
管機關對於社大之認知、重視程度以及業務執行成熟度等因素,並顯示各地社大發展仍然有落差存在,如何整體提升各地社大推動情形與辦理品質,實在有整體檢討處理的必要。
*資料來源: 審計部107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六單元
日期:2022/10/18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第 六單元- 學習型城市的未來展望與永續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號:110409510
學習型城市的意義
學習型城市(learning city)又謂為終身學習城市(lifelong learning city),係指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動員策略,促進市民學習、城市組織學習以及整體城市學習,以有效提升城市終身學習力,並能以新學習因應新改變,發展全體市民及城市的創新應變能力,持續促進市民的自我實現與城市的永續發展,進而成為現代化的知識與智慧城市(吳明烈,2010年第8次全國教育會議手冊)
學習型城市的未來展望與永續發展,目前台灣只有五個縣市執行學習型城市,宜蘭 、新北 、苗栗 、基隆 、南投 ﹍等五縣市。
學習型商鋪憩陶咖啡 –花的經費不多卻帶來改變。
苗栗有五個第一
1. 終身學習商鋪,可以上網展示 、是有故事的 、 辦理終身終身學習達人講座 、談談生命故事與改變人生 。
2. 全國第一縣市組織認證,有發展中的 有成果的組織 。
3. 全國第一個終身學習縣 製作個人學習頒發獎狀及感謝狀 學習競賽 演說比賽(學習的生命故事)。
4. 企業資源帶進來 要有具體執行 尋找聯合大學 企業家找真正有意願捐獻 成立發展基金 提供感謝狀 將執行方向經費報告 口號 回不去小時候 回得去老地方。
5. 學習地圖繪製 讓大家清楚每個點的位置及服務。
老師談到要推動學習型城市,必須找到關鍵人,企業來支持,每一分鐘、每一分錢的投資都能發揮效益。要創新:前所未有的,新創:別人沒有你有。
圖像裡擺放:要有伙伴關係、團隊關係、要有學習網絡、學習文化、學習機制。
學習型城市
一、掌握學習型城市的實質意義與精神內涵;二、發展完善的學習型城市計畫;三、建立穩健的團隊運作機制;四、擴大學習型城市的參與面;五、發展夥伴關係與資源整合
六、形塑亮點特色與創新作為:一、亮點特色:有特色才能出色;沒特色就會相形失色;二、創新作為:團隊智慧的激發與創意發想;三、凝聚與深化;四、發揮影響與價值。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第九單元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2022.11.0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雯雯
學號:111409511
成為自己和他人生命中的活水讀後心得
我有幸得到他人的活水來自於他人的仁慈,得以滋養和活化。內化後而能成為自己的活水。所以第一步是感恩。
感恩生命中第一道活水也是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湧泉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在60年代物質環境不是這麼優渥的環境也沒有任何教育背景下,我的父母的愛不曾讓我感受過匱乏;他們的身教和言教直至我授完高等教育才鬆手,也讓我有一生受用的正直與正向思考。生命中的第二道活水來自於職場,在正規中矩的職場工作,環境型塑一個人;在職場25年歷任老闆主管雖都是生意人,在都秉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原則,誠實不欺騙,在這樣大原則下工作光明磊落。
第三道活水來自於婚姻和家庭。在愛、尊重和包容中孕育和養育,也延續了生命意義。其他重要的活水還有來自師長三觀的指正與引導。過去習得無常的世界觀、無所執著的人生觀、慈悲為懷的價值觀。引領自己慢慢走向開闊。
如何能成為他人的活水? 首先要自己不斷的精進學習,在家庭裡成為家人的活水。養兒育女成為兒女的活水,透過教養養成兒女成熟正值的人格。在還未專業養成至一個成人教育工作者服務他人前,多充實自己是重要的。若將來有機會成為他人知活水,也應該傳承前人慈悲為懷、虛懷若谷的心境給予幫助。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心得
當下享受學習資源而未追朔其理論及策發展的原由時,也自己也只是一位從眾而已。
上完這個主題,再回顧苗栗社區大學創辦人及校長江明修先生的辦學理念「建立學習型的社會」願景,再一個客家、閩南及原住民多元文化的縣市辦理社區大學知不易。但仍感受到社區大學團隊及力推廣終身學習、平民化教育資源分配、關懷弱勢、深耕在地的用心。
課程中除了秒殺的烹飪、烘焙課程外,最具特色的是古道探索與體驗課程。社區大學的志工團隊中最具組織力的是古道修復團隊。跟著志工隊出野外,體驗古人翻山越嶺鋪石造路的艱辛。跟著課程的老師帶隊登上古道探索,是一趟知性與感性之旅,老師們導覽古道上的一草一木、蝴蝶、鳥鳴、古道開創的緣由。踏上古道除了享受郊遊踏青的愉悅感之外,也上歷史典故課。
社大每學期也特別安排社大週,邀請專家學者作環境變遷的演說、在地青農的經營與創業經驗分享、也會辦理社區走讀、海邊淨灘、山林淨山等社區參與活動。以上的學習經驗驗證了社區大學辦學的理念欲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
但多年參與過後,對課程沒有深化或變化感到沒有繼續參加的動力。也許受限於經費、師資的專業或師資再進修培育的安排。課程會流於僵化。這也許是未來希望看到社大可以注入心力的地方。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9單元
課程時間:2022.11.0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第9單元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呂佩招
學號:111409506
心得:
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活水~我先想到曾經讀過的一本書-
《生命的答案 水知道》
人體有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終其一生活在水的狀態下。
如果有什麼事物蘊藏著生命的答案,那麼非水莫屬。
秉持著這個信念,作者潛心研究水。
「雪花結晶,絕無雷同。」
水看到「愛與感謝」,呈現瑰麗完美的六角形結晶;
看到「混蛋」,形成扭曲醜陋的樣貌。
聽到貝多芬的水,結晶光燦暈華;
聽到重金屬音樂,水結晶竟凌亂毀損。
水結晶讓他了解了宇宙的奧秘,也告訴了他生命的答案。
水會閱讀,還會聽音樂、記憶並傳遞訊息,擁有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
在生活、生命中隨時散發愛與感謝的善循環,即使壓力來臨時,也正面看待,化壓力為動力,把問題、困難一一條列、剖析,為自己的困境找出路。成就自己的過程,有可能也為別人開啟另一扇窗。
在最近參與的幾場研討會或論壇裡,看到在終身學習領域裡致力推廣學習城市的幾個縣市與推行委員會那樣的堅持與努力,都是很好的學習榜樣,不僅成為自己也是他人生命中的活水。
近年來社區大學扮演積極的終身學習機構角色,這是社大最主要的任務與發展方向,並增進發展學習型社區。在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發揮在地化特色,讓各社區大學能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並透過市場聯盟、產品聯盟以及發展聯盟等方式,全面提昇社區大學的發展力、競爭力。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六單元
日期:2022/10/18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第 六單元- 學習型城市的未來展望與永續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號:110409510
學習型城市的意義
學習型城市(learning city)又謂為終身學習城市(lifelong learning city),係指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動員策略,促進市民學習、城市組織學習以及整體城市學習,以有效提升城市終身學習力,並能以新學習因應新改變,發展全體市民及城市的創新應變能力,持續促進市民的自我實現與城市的永續發展,進而成為現代化的知識與智慧城市(吳明烈,2010年第8次全國教育會議手冊)
學習型城市的未來展望與永續發展,目前台灣只有五個縣市執行學習型城市,宜蘭 、新北 、苗栗 、基隆 、南投 ﹍等五縣市。
學習型商鋪憩陶咖啡 –花的經費不多卻帶來改變。
苗栗有五個第一
1.終身學習商鋪,可以上網展示 、是有故事的 、 辦理終身終身學習達人講座 、談談生命故事與改變人生 。
2.全國第一縣市組織認證,有發展中的 有成果的組織 。
3.全國第一個終身學習縣 製作個人學習頒發獎狀及感謝狀 學習競賽 演說比賽(學習的生命故事)。
4.企業資源帶進來 要有具體執行 尋找聯合大學 企業家找真正有意願捐獻 成立發展基金 提供感謝狀 將執行方向經費報告 口號 回不去小時候 回得去老地方。
5.學習地圖繪製 讓大家清楚每個點的位置及服務。
老師談到要推動學習型城市,必須找到關鍵人,企業來支持,每一分鐘、每一分錢的投資都能發揮效益。要創新:前所未有的,新創:別人沒有你有。
圖像裡擺放:要有伙伴關係、團隊關係、要有學習網絡、學習文化、學習機制。
學習型城市
一、掌握學習型城市的實質意義與精神內涵;二、發展完善的學習型城市計畫;三、建立穩健的團隊運作機制;四、擴大學習型城市的參與面;五、發展夥伴關係與資源整合
六、形塑亮點特色與創新作為:一、亮點特色:有特色才能出色;沒特色就會相形失色;二、創新作為:團隊智慧的激發與創意發想;三、凝聚與深化;四、發揮影響與價值。
終身學習的在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2/10/22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第五單元:終身學習的在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第六單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第七單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推廣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文心
學生學號:111436520
終身學習一詞源自於英文的lifelong learning, 概念源自於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永續教育(permanent education)與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
1960年代後期, 終身學習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觀點, 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理論陸續受到探討; 終身學習不同於終身教育, 終身學習的意義在於終結當今世界社會內以及各社會間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1972年,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 的《法爾報告書》(Faur Report)強調學習應該兼顧”時期”與”多樣性”, 貫穿個人的生命權成並且擴展到社會各層面中,以建立學習社會.
1973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報告書, 促成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倡導帶薪教育假(paid education leave).
1970年代若是終身學習觀念的萌芽階段, 1990年代無疑的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階段, 許多終身學習的討論再度出現, 成為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間最炙手可熱的政策議題.
1990年歐盟(EU)發表《白皮書》對終身學習的重視與推動, 提出不少的創新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推波助瀾終身學習的發展.
1995年歐盟(EU)實施〈蘇格拉底方案〉(Sokrates-Programm)普通教育交流合作、〈達文西方案〉(Leonardo da Vinci-Programm)職業教育交流合作, 以促進歐盟資源整合與互動.
1996年OECD發表《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 ,蔚為全球教育風潮.
1996年UNESCO出版《學習:內在的寶藏》(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強調終身學習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的4大支柱:
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學會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發展 (Learning to be)
2000年ILO國際勞工局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發表《21世紀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 指出開放式的社會對話(social dialogue)是一項關鍵, 人力素質、生產力與就業力三者均與終身學習息息相關.
2000年UNESCO舉辦〝國際成人學習週〞(International Adult Learner’s Week), 在德國漢諾威(Hannover) 的世界博覽會中以〈建立學習社會:知識、資訊與人力發展〉(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為主題, 進行全球對話(global dialogue).
2001 年0ECD發表《教育政策分析》報告書,認為終身學習乃是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中, 一切有目的的學習活動, 目的在於增進所有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
2001年EU發表《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指出終身學習是所有生活中所進行具有促進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學習活動, 並蘊有個人、公民、社會或工作相關的觀點.
2002年EU發表《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提出終身學習品質15項指標.
2003年UNESCO召開〈全球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ternation Society)以邁向知識社會(Towards Knowledge Society)為主題, 建構學習社會.
2003年UNESCO發表《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2002 - 2007》(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報告書, 提出終身學習的第5支柱概念, 終身學習再概念化.
5大終身學習支柱:
1.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因應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迅速變化, 必須具備廣博知識, 能針對問題做深入了解以謀求解決, 這是一種學習如何學習及學習深度思考的能力, 其目的在學會如何追求知識.
2.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將知識化為具體的行動產生力量, 在學得理論知識的同時, 學習落實於實際生活上, 包括處理人際關係、合作態度、社交行為、解決問題能力、創造革新、勇於冒險精神等.
3.學會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由於地球村的形成, 人類相互依賴日深彼此相互了解、和平相處的需要日益迫切, 學習認識與尊重多元文化, 能促進人類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及衝突;培養溝通、傾聽及口語表達能力, 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 共同解決未來各種可能的風險和挑戰.
4.學會發展 (Learning to be): 21世紀要求人人都要有較強的自主能力與判斷能力, 也要求每個人擔負較多的社會責任, 因此, 透過學習讓每個人擁有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人類對自己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5.學會改變 (Learning to change):面對劇變的全球環境及多元化社會,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2002年管理學大師 彼得·杜克 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提到: 2030年的世界變動劇烈, 知識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主流, 要有效面對環境快速改變的方法, 就是主動接受改變、適應改變, 才能管理及創造改變;L≥C (Learning vs. Change) , 個體應學會時時關心環境情勢, 透過學習以發展因應改變與主導改變的能力, 若個體的學習速度能夠比環境變遷的速度快, 才能保有優勢競爭力, 反之, 若個體學習的速度小於環境變遷速度, 則個體就容易被淘汰. 學習改變也成了終身學習的第5支柱.
2014年UNESCO出版《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報告書》(Conference Repor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Cities), 以「全民終身學習:促進城市融合、繁榮與永續」(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inclusion,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cities)為主題, 強調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發展, 必須促進政府與所有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的參與及協力合作.
2021年UNESCO發布《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全球報告, 該報告呼籲開展關於終身受教育權的合作研究計劃,並敦促全球重新團結起來開展國際合作, 在人的一生中以及在社會、文化和職業領域擴大教育機會. 它申明, 應擴大受教育權, 使之持續終身, 並涵蓋連通權.
探討內容包括從氣候變化到「工業4.0」下的各種科技進步, 包括物聯網(IoT), 人工智慧(AI)、智能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5G、區塊鏈等會如何影響改變教育的方針。
2015年OECD啟動《未來的教育與技能》(The future of education & skill education 2030)計畫.
2018年OECD提出《學習指南針2030》,指出2030年學習的核心能力涵蓋知(knowledge)、技能(skills)、特質與態度(character & attitude), 有效的學習就是將這三個面向的元素進行豐富的混合, 使得學習者成為具有素養或是競爭力的世界公民, 以達成個人或是全球社會的幸福(well-being)最高境界, 因此,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不僅可提供學校教育改革參考, 同時是用每一個人的終身學習.
隨著科技進步, 社會變遷劇烈, 人類文明快速前進未來, 終身學習是因應未來社會的最佳方式, 而終身學習再概念化也不斷的推陳佈新, 藉由終身學習接軌世界潮流, 國家也才能與時並進的發展更美好的社會, 締造人類幸福感.
參考文獻
吳明烈(2004).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台北,五南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2/11/5(六)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11/5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八單元:11/5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
第十單元:11/5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文心
學生學號:111436520
學習社會的理論淵源
1968年 美國教育家哈欽斯(Hutchins R.M.)提出〝學習社會〞這個概念, 從尊重人性的觀點主張每個人都能充分自我實現, 成為一個更有自主性、更有智慧及更有人性的人.
1989年 克羅伯里(Cropley)對學習社會的描述, 學習是個人不斷求發展的過程, 終身學習是學習社會的基石. 終身學習的概念涉及終身(lifelong)與全面(lifewide),就時間面向而言,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是持續一生的活動, 從一個人出生到生命終了. 就生活面向而言, 全面學習(lifewide learning)涵蓋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非正規學習(nonformal learning)與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學習方式, 強調自我導向學習; 學習結果, 最終目標促成自我實現.
學習社會的反思
1995年 賈維斯(Jarvis)在論述學習社會時提到, 學習社會是一個未來式, 是一種理想.
1996年 胡夢鯨教授進一步提出學習社會的特質:
學習社會是一個未來性的概念, 所以並不存在任何一個社會或國家中;
學習社會是一個理想的概念, 帶有一種烏托邦的色彩. 它的理想性在於學習障礙的去除、教育機會的均等與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
學習社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融合教育與學習, 包括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回流教育、社區教育等的多重學習概念, 這些學習活動的實踐, 是發展學習社會的基礎;
學習社會是人類為應付急遽變遷的社會環境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思想與行動, 藉此以協助人類更能適應變遷社會的生存方式.
歐盟(EU)對終身學習的推動與實踐
1990年歐盟(EU)發表《白皮書》對終身學習的重視與推動, 提出不少的創新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推波助瀾終身學習的發展.
1995年歐盟(EU)發表《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終身學習白皮書, 支持獲取知識的多元管道.
1995年歐盟(EU)實施《蘇格拉底方案》(Sokrates-Programm)普通教育交流合作
1995年歐盟(EU)實施《達文西方案》(Leonardo da Vinci-Programm)職業教育交流合作, 以促進歐盟資源整合與互動.
1996年歐盟訂〝歐洲終身學習年〞(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推動終身學習以建構學習社會.
2000年舉辦〝里斯本的歐盟高峰會〞提出《終身學習備忘錄》(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訂定2010年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經濟實體」目標.
2000年歐盟(EU)推動《青年計畫》(Youth)
2001年歐盟發表《歐洲各國終身學習實踐行動》(National Actions to Implement Lifelong Learning in Europe)
2001年歐盟(EU)發表《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指出終身學習是所有生活中所進行具有促進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學習活動, 並蘊有個人、公民、社會或工作相關的觀點.
2002年歐盟(EU)發表《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提出終身學習品質15項指標.
2004年歐盟(EU)《布魯塞爾的教育訓練整合計劃》強調落實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理念.
2005年歐盟(EU)提出《終身學習的8大關鍵能力》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數學素養與科學基本能力、數位能力、學習如何學習能力、人際與公民能力、企業與創新能力、文化表現能力.
終身學習的架構內涵
21世紀的學習社會是知識社會, 知識經濟的終身學習更強調發展能力為導向的學習, 關鍵能力的養成是提升競爭力的必要策略刻不容緩. 關鍵能力 ( key competencies)是一種含括知識、技能與態度所組成的能力, 具有可移動的、多功能的特性, 可以運用到不同情境、達成不同的目標、解決不同的問題, 對未來發展能起關鍵性的作用.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層面與內涵:
能力層面 關鍵能力具體內涵
學會求知 1. 學習如何學習
2.專注力
3.記憶力
4.思考力
學會做事 1.職業技能
2.社會行為
3.團隊合作
4.創新進取
5.冒險精神
學會共處 1.認識自己的能力
2.認識他人的能力
3.同理心
4.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學會發展 1.促進自我實現
2.豐富人格特質
3.多樣化表達能力
4.責任承諾
學會改變 1.接受改變
2.適應改變
3.積極改變
4.引導改變
台灣學習社會願景脈絡
1998年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2001年發布《圖書館法》
2002年發布《終身學習法》
2003年發布《家庭教育法》
2006年發布《老人教育》白皮書
2015年發布《博物館法》
2015年啟動《學習型城市》計劃, 強調共學、共享、共好、共活、共居的學習精神.
2017年發布《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劃》》
2021年發布《學習社會》白皮書, 提出跨學科、創新、網際網路、國際、代間、跨文化的理念與願景, 建構出學習型台灣的藍圖.
結語
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法爾報告書》為終身學習的發展勾勒出理想願景, 進而強調學習社會的建立, 乃是人類未來的教育希望, 願景即在邁向學習年代與建立新學習文化進而實現學習社會.
參考文獻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 2022.11.08 (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潘彥榛
學生學號: 111409507
心得
人間生活禪,教育是活水源頭,如《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即是活水源頭,而眾生困於妄想、執著之中,不知一切法皆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道因緣果報之理,迷失本心,故在六道中頭出頭沒,輪回不已。活在資訊越超載,我們的知識增多,判斷力卻降低了;閒暇的時間愈來愈多,樂趣是愈來愈少數,心也越迷茫,若心就是活水源頭,找到活水源頭就沒有煩惱、便能安心而自在。
為什麼現在大多數人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一切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沈大海,註定無法帶給我們想要的回報,而人生選擇,是要事業成就、還是幸福快樂?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活得筋疲力盡,活得心存餘悸,生怕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面,大多數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甚至不能坦然接納自己,人生之始,便帶來了與生俱來的條件,包括生理的物質成分、生命的心靈成分,若是達到自覺的階段,能否瞭解自性與需要,能否瞭解自身的潛力與侷限,能否瞭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然後不斷地去充實、去發揮,尋求自我更高理想去實現。
我能助他人改變嗎?如同神創造我們時,賦予我們改變的能力,教導我們如何幫助他人努力改變,變得更像祂一樣,但邀請他人作出改變,是強迫不來的,改變需要時間,我們都必須「繼續忍耐,直到〔我們〕成為完全」(教義和聖約67:13)即讓人們按自己的步調而行,而愛和接納是促成改變的強力媒介,我們對待別人,如果只是看他們的過去,而不是看他們能成為怎麼樣的人時,可能會使他們退縮不前;相反地,我們可以寬恕並忘記過去的錯誤,相信他人能改變,我們可以忽略弱點,指出他們自己可能看不見的一些正面的特質。然而,人們太容易走回頭路,我們可以不斷地以溫柔的鼓勵,幫助他們不要放棄,我們要相信,可以協助他人悔改及成長,我們要確信,有能力幫助他人改變和進步。
時代的巨輪下,我在細雨中呼喊尋出自己的活水來,如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子思《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謂性。」與《孟子》「盡心、盡性」皆在揭示人性的本源,瞭解自己心性後,順流而下,再求提升、創造並充實諸己,自然且合理的行為,而人皆萬物之靈,心的淨化湧現出來智慧的源泉,是無階段之分的,一切都靠自覺以反照諸己,且人在自覺之後,性靈自然超越,不落窿俗,一旦啟發私愛的源泉,才能享受自由和平靜,自然會付出大愛,讓不同宗教信仰皆和諧,使大愛無國界助於他人也能助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