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3.29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上課心得:
這週報告的組題是:團隊學習,社會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團隊,而一個好的團隊,可以留住人才,產生好的氛圍,凝聚共同意識,在團隊學習中深度匯談及討論當是相當重要的,藉由深度會談,成員們可以去探究、洞察、發現,複雜而重要的議題,在進行深度會談中,成員們可以自由的、有創新的想法互相討論。而在討論當中,是將每位成員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各自對於自己某一特定的立場來提出論點,並加以辯護、分析論點,所以,在一個團隊裡,通常是運用深度匯談來探究複雜的問題(因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以發現新看法),而討論是提出不同的看法並加以辯護,這對整體狀況提供有用的分析。所以在一個組織內,深度會談及討論都是互相運用的。
一個團隊裡,將成員看作是工作夥伴極其重要,因為必須要認同組織的願景、理念,才能夠共同深入思考問題及相互學習。這次跟婕寧、儀親一起共同完成這份報告,很謝謝老師提點我們報告不足之處,讓我們可以不斷的精進自身,找到與報告相關先進性的資料,讓報告更加完整。在做每份分組報告時,其實就像是在進行團隊學習的修練,成員們必須互相討論、提出看法、修正報告。做重要的是,要避免習慣性防衛,最怕成員有話不說,這次報告的夥伴,在準備報告過程中,彼此都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並在報告當中做修正,在相互學習下完成這份報告。
「儀式感」這是最近很流行的話語,儀式感使你的每一天都不同,生活中的小小舉動,會使你更愛自己的生活,在團隊中,也可以發展出專屬的儀式感,可以凝聚向心力。像所屬的工作上,每幾個月都會有單位的小聚會,藉此可以互相交流,培養彼此默契,讓工作也可以很歡樂。
那應該要如何使用深度匯談呢?
首先,我們要先學會演練技巧,可以讓團隊聚在一起「演練」匯談,需要有下基本條件:1.集合所有團隊成員、2.說明規則、3.力行這些基本規則、4.誠懇鼓勵成員提出最困難、敏感、具有衝突性的重要議題。接下來開始進行深度會談。
首先,所參與的成員須將他們的假設懸掛成員們面前,以便不斷接受詢問與觀察,這樣的重點是在於,須檢驗此等假設及所代表之意義。成員們如果可以將假設懸掛在眾人面前後,接下來可以進行到反思、探尋的階段,這兩種是深度匯談的重要技巧之一,皆不可缺乏的。反思是在放慢思考的過程中,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行形成,而影響到行動。探詢則是關於如何與別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特別是在處理衝突上面。再來就是透過技巧性的討論,避免讓成員們為了各自的假設,互相辯護且要贏得爭辯下,故要巧妙的運用探詢的技巧,將辯護融合其當中,已產生最佳的匯談效果。
3/29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日期:2022/03/2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婕寧、宜娟、儀親
學生姓名:呂佩招
學號:111409506
心得:
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
團隊Team有共同的目標,共同分擔責任。領導者的角色由成員輪流擔任。
團體Group目標是可以區分的,只承擔個人責任。有一位正式而強有力的領導者。
團隊學習的修練必須運用「深度匯談」、「討論」,進而達成共識。
雖說深度匯談見效的時候,就是面對衝突的時候,但因為是團隊,較能在異見出來時,
降低習慣性防衛,一起分析、衡量各種可能的想法,選擇其中一個較佳的想法並形成共識。
正如老師所言,有共識才能共事。
團隊裡的領導者更要以身作則,讓整個團隊不僅能手牽手還能心連心。
團隊學習也能讓團隊更有向心力,讓職業變成志業。
感謝報告組同學設計的實作遊戲,寓教於樂外,更達到團隊學習的目標。
也謝謝老師持續分享學習型城市計畫的後續過程,
領導者的態度、團隊是否共學,再再都影響深遠。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3/30 課程心得
日期:2022/03/30(三)
課程地點:竹山文化園區、竹山鎮中和國民小學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參訪+國小教師研習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古冬青
學號:111409502
課程心得:竹山文化園區被稱為大人的回憶,小孩的驚喜。上午的參訪可以說是有趣又充實,風趣幽默的導覽員分享她父親對竹山版圖的比喻,他將竹山比喻做一位跪地懷抱嬰兒的母親,向上天祈求台灣的平安。非常浪漫且溫馨的角度,讓我感受到竹山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竹山文化園區的老闆也就是保進文教機構董事長,同樣也是竹山人,他經營的早教產業在全台有100所幼兒園,事業上成功的他還是選擇回饋自己的家鄉,活化家鄉資源,體現了他終身學習的精神,他們讓曾經幾近廢棄的竹山文化園區重生,常態式更換竹工藝展品與佈展,用心良苦。有幸聽到園區運營總監的分享,竹山文化園區除展示竹藝名家作品外,還可以體驗到DIY竹編課程,不僅能學到壓一挑一的技法,還能促進親子互動,音樂體驗館有很多可以親手敲擊的竹製樂器,從服務設計的角度,讓參觀者的體驗更為豐富,印象深刻。竹山有三大特產,番薯、竹子和茶葉。竹山以竹為本,一支日本劍道用的竹劍從選材到完成要7年時間,只有選用台灣的竹子才會經久耐用,竹山也尚有百位竹編藝術家,這樣的竹藝文化希望可以透過竹山文化園區的崛起而迎來新的巔峰。
下午在中和國小進行教師研習會,林校長熱情的招待我們喝茶,還有收到伴手禮,開心!感恩!校長和教導主任都是明烈老師的同窗好友,言談間感受到他們情誼深厚,回憶往事,談笑風生,非常羨慕。
與國小老師的對談中,老師講到自己在德國完成博士論文的經過,感覺到他享受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用對的方法,樂在其中,如果能樂於學習的狀態,學習的成果自然水到渠成。老師們專心的聆聽,切身感受他們對終身學習的重視,也都在努力推行終身教育的理念,希望我們都能為台灣發展學習型城市做出貢獻。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3.29(二)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劉漢民
學號:111409503
今天提到了『儀式感』,也是建立文化的方式之一.
想起前一期的商周報導,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在擔任蘇州廠長時期推動的禮貌計畫,就是他自己每天早上在廠房大門口跟每一位進來的員工問好,問早問到員工不好意思,問早問到員工覺得連廠長都這麼做了,我也可以.問早問到這公司玩真的.
團隊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家都意會到玩真的,習慣性防衛也才會有機制去破除.
深度匯談的前提也是玩真的,當大家懸掛假設後,在匯談中才能暢談異見最後凝聚方向.
「組織沒有異見,就沒有未來」
如果組織能夠體驗深度匯談的奧妙,心就能夠更靠近.
心靠近才是真正的團隊吧~~~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共同願景
課程時間:2022.03.22(二)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劉漢民
學號:111409503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這曾是一個選舉的詞,但也是談「願景」最清楚的說法.
夢是領導人的夢,夢是高階人員的夢,夢是所有人員的夢.
然後那個夢是否能夠讓人共同跟隨.
『擴展願景:奉獻投入與遵從』
想到願景,總是想到台灣的宗教團體與非營利組織.
星雲大師創立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願景驅動1300位出家眾,超過六百萬的全球佛光會會眾,一起發心護持.
TFT為臺灣而教,「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樣清楚而具體的願景,號召250 位跨領域人才到高需求地區擔任2年全職教師,支持超過6000位學生,以及十萬人以上的長期關注.
人員的投入到遵從,是我一直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看到的,發心而且持續.
那個夢,就是參與者都共同支持的.
但我也遇到不少青年,對於所有事情都是冷漠或疏離的.
有機會聊到,內在其實充滿著孤單與寂寞,很為他們感到惋惜.
如果能有個場域或事務能夠點燃熱情,不知該有多好.
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日期:2022/03/2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高婕寧
學號:110409514
心得:
今天是我、宜娟和儀親的報告,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討論與協調,透過討論及直接的表達彼此的想法,才能達到報告的完整性與目的,而這其實也是一種團隊學習,不僅是可以了解自身也能了解同學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互相都是值得學習的典範。在團隊學習中,最印象深刻的是深度匯談及習慣性防衛的資料,其中提到我們很常因自身的價值觀和環境造就我們固有的想法,卻沒辦法保有彈性及開放的心胸去看待新的思維與議題。透過深度匯談去次寄自己的思考去觀察自己的想法及對方的,才能將整個團隊之深度提升並創造新的方式。而在習慣性防衛中,我們的確很常將自己的想法隱藏起來,或覺得自己很厲害。在兩者解法裡,我們應增強根本解,才能打破習慣性防衛的窘境。最後,老師提到「儀式感」,其實我認為儀式感也是一種促進團隊學習的方式,可以透過儀式感去產生連結,不僅讓組織中的成員凝聚起來,也對組織產生認同感,更能形成獨樹一格的組織文化,所以我想有儀式感相對來說也是必須存在的。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2.03.2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內容:團隊合作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梁燕珩
學號:110409520
心得:
團隊有共同願景,同時也有深度討論,意思就是有對話,對話中因為意見是自由流通和開放性,所以會啟發智慧與創新的解決問題方式。
團隊中,每位成員會分擔責任,成員在團隊中需要有覺察能力,觀察自己的思維。成員在討論過程中,這種深度討論是團隊運作的原點,同時引導成員討論過程是順利,共同探索新知識。團隊討論有三面向是必要的,第一個是懸掛、第二個是視彼此工作顆伴,最後一面是掌握深度討論精義與架構的輔導者,凝聚共識。當中,視彼此為工作顆伴最重要,因為這是推動組織有共同目標、信念及價值觀,保持組織有善環境的運作,組織成員也不太容易離職。
有對話的討論,一定有不同的意見。成員不多不少會反駁意見,這時候成員都會有習慣性防衛。的認為不論是團隊還是團體,成員都要接納別人意見而不是反駁別人的想法。或許別人的想法也有他們自己的考慮,而不同的觀點沒有對或錯,只是成員要如何接納與消化,把不同意見變成新的解決方法,這才是符合現代所說的創新。而習慣性防衛對於團隊沒有任何益處,只會阻礙團隊發展和成員之間的信任。因此團隊是共同理解、共同解決方案和超越個人思考範圍。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第六單元:五項修練之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
課程時間:2022.03.22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學年度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代號:110409516
學生姓名:徐逸芝
心得:
今天上課主題:共同願景。願景態度分為六種:奉獻、投入、真正遵從、適度遵從、勉強遵從、不遵從及冷漠。最高層次的態度是奉獻:衷心嚮往之,並願意創造或改變任何必要的「法則」(結構性的),全心全意實現它。
彼得杜拉克曾指出,表現最好、最投入的工作人員一定是自願者,因為他們為此放下了生命中其他的事。
奉獻的人不會只是墨守遊戲規則,他要對這個遊戲負責,如果遊戲規則妨礙他們達成願景,他會設法改變規則。當一群人真正奉獻於一個共同願景時,將會產生一股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