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分析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05.05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108 終發碩一
學生:林志霙
學號:108409512
人類學習的來源有兩種
像過去學習: 強調人們如何從過去已發生的事情中學習。
向未來學習: 這是創新的要件,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沒辦法去控制的。
其實有很多的學習都是停留在舊的學習方式並沒有更多的創新,新的學習方式,因為有不同的人口所以有不同的學習力,對於學習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組織改變就是要打破原有舊思維去創新改變成新的,可以讓人的智慧更開闊,有更多不同的東西。
改變並不難,但是要怎麼改變卻是一個重點,怎麼讓誰去接受這個改變要去吸引別人也接受這個改變,我覺得我們人最困難的是改變,因為你會要打破你原本的想法去接受新的東西,但有時候你的想法並非是這樣,你卻要去接受新的東西,讓自己的想法改變。
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因為你的習慣已經跟著你很久了,你卻要去學習新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有呼應到終身學習的概念,因為終身學習就是人要不但的學習新知識,活用大腦,那改變必須從心開始,只有你願意去改變你才有可能的去改變那些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或是你不想要的東西,只有你的內心最清楚,你能不能去達到你想改變的事情。
改變你能改變的
改變你不能改變的
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能有所改變的改變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05.05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室 A302 研討室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佳慧
學 系:終發碩一
學 號:109409504
課程內容: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心得:
“創新發展要靠組織學習,沒有發展的學習是空洞的。”
組織學習其中一點是有賴於成員的相互了解與分享,對我來說就是彼此分享、相互了解就是共學,若是不了解彼此很容易造成問題,所以彼此分享、相互了解創造共贏、共學對組織是很重要的。
老師介紹了一個跟組織學習有相關的書籍「了凡四訓」四訓包括以下:
1.立命之學 - 說明人的命運是可靠自己創造,而不是被命數所束縛。
2.改過之法 - 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
3.積善之方 - 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
4.謙德之效 - 與人相處,待人要謙虛,從中學習,自然便有進步。
了凡四訓的精神很值得我們生活動應用,教授並分享了考聯考時給自己的激勵,專(專一專注)忍(準備聯考時的努力)譽(追求榮譽),並鼓勵我們都要有人生的座右銘。
學習可以分成與過去學習以及向未來學習,向未來學習的確比較困難,但這個”直覺力”是提升向未來學習的重要方法。而”直覺”是什麼呢?直覺是不假思索而逞產生的想法、看法或是反應(未經過思考的)。我在網路上查詢”直覺思維”,對於這個思維有四點:第一是直接性、第二是突發性、第三是非邏輯性、第四是或然性,儘管直覺的產生極為突然,然而其生成決非偶然,直覺的生成有其極為複雜的原因與條件。
U型理論的五項行動,皆以”共同”開始,內心真正想要、傾聽真正的需要,強調共同的精神。組織學習發展的省思,組織學習力的展現,不同社會人口背景變項的組織成員,各具不同等級的學習力,對於學習會有不同的需求,好比學校的因材施教、適性揚才。領導人有三種「改變」觀點:1.改變你所能改變 2.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 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能有所改變的改變。改變之後我們討論到了趨勢,”Trend”趨勢:事物或局勢發展的動向,引流未來潮流不易改變e.g.5G、電動車。管理學大師杜拉克:讓大家不把改變當成威脅,而是當成機會,而深層變革是從人、制度從根本處開始,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最後整堂課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趨勢大師奈思比的這句話:不論未來能帶給我們任何新希望,如果沒有快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一切都是要由人的本身開始,運用說故事的能力、直覺力、願意學習、共學等,從過程中累積生命的智慧,心被感動了才會有所行動,過程有快樂才能持久。
組織學習研究
2020-04-28 星期二 09:10-12:00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室A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民烈老師
學生姓名:張春珠
學號:108409505
主題: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重點摘要
1.組織學習文化:組織具有繼續學習的文化,而學習文化則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項重要 內涵。
2.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沒有適宜的組織文化,也就沒有組織學習的容身之處。要增進組織智慧,則須將組織發展成為一種學習系統,在此系統中,組織學習與知識分享具有重要地位。
3.組織文化的檢視:我們組織具有何種組織文化
煮蛙文化
螃蟹文化
猴子文化
老鷹文化
土虱文化
雁行文化
4組織學習的精義:12字箴言
創新(Jnnovation)
團隊(Team)
學習(Learning)
分享(Sharing)
熱情(P***on)
實現(Reacization)
5.變革與執行
★組織學習是人與組織的修練
★再怎麼偉大的想法,若不能轉換為具體的行動步驟,就等於毫無意義可言
★少了執行力,突破性思考沒有用,學習也不會帶來價值,組織成員無法達成目標,改革也會半途而廢
★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心得省思
今天請假一節課去市場採買,我家的兒子要準備結婚,原住民的習俗文化(gaga)聘禮如:醃肉、醃魚、麻糬、自釀小米酒都要準備齊全,在這裡我發現從以前,原住民早就有部落組織,要做這些東西不是一兩天,需要兩個星期才做好,而且是全村要互相幫忙互相祝福,老師在課堂上說,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很重要,凡事都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為出發點,才能與組織、社會、國家彼此共存、共學、共事、共好與共享。而組織文化裡,不管是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土虱文化最終也都要透過從個人出發與學習,不斷的檢視共存、共學、共識、共好為基準,能夠成為大家所期待最卓越的雁行文化。
組織學習研究
2020-04-21 星期二 09:10-12:00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室A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民烈老師
學生姓名:張春珠
學號:108409505
主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重點摘要
1. Learning
L>C (Learning, Change)
L<C=D (Learning, Change, Death)
L=P+Q+A+R (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
2. 學習型組織具有兩項基本觀念:
組織進行學習
組織促進學習
3. 組織學習的層次:阿吉利斯(Argyris)及熊恩(Schön)提出組織學習有以下三層次: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單圈學習或單循環學習
強調在既定的組織目標、政策與規範下,尋求行動與結果的關係並連結方法與目標間的關係。
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雙圈學習或雙循環學習
此種學習則涉及重新修正組織目標、政策、規範與組織意圖的關係。因此,雙環學習亦涉及了組織對外在環境的適應。
再學習(deutero learning)植基於單、雙環學習兩個層次的學習成果之上,即組織能以過去的經驗作為整體學習的基礎,並進一步整合既有學習成果,以因應組織所面臨各種挑戰,進而提升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組織效應與組織學習:
蝴蝶效應
比馬龍效應
鳳凰效應
水晶效應
5.組織學習的重要策略
實踐六項修練(six disciplines)
發展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ies)
進行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建立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
6.學習型組織的六項修練;組織學習取向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改善心智模式(Lmproving Mental Models)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系統思考(Syatems Thinking)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心得反思
今天課後自己反思,原住民朋友常問我一個問題,說 妳年紀大讀書對妳真的有用嗎?我說當然有,增加自己的能力,接收新知識,對學校及部落我都無條件地幫忙,老師常說廣結善緣對任何人要一視同仁,部落有部落組織,組織需要有共同願景,組織需要有分享的氛圍,組織需要主管與組員之共同努力,組織需要增能授權。很多部落青年需要我們做長輩帶著做,相信部落會越來越好,明烈老師常教導我們說,「時間」是生命的長度,越用越短,「視野」是生命的寬度,越用越寬。
ˇ
108終發碩一107409515楊素珍
2020-05-04, 週一 11:44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課程時間:2020.04.28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108 終發碩一
學生:楊素珍
學號:107409515
課堂中介紹幾種型態的組織文化: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每種文化都是觀察自然界動物的習性引伸而來的現象,這些現象普遍存在於組織中,個人在年輕時也曾遭受螃蟹文化的殘害,當時很是想不通,為什麼不努力的人要嫉妒別人努力的成果並不斷扯別人後腿,偏偏就又有些老闆受煮蛙文化的影響而不知變革,另外老鷹文化與土虱文化雖說有其正面的意義,但一不小心就變成勾心鬥角、設計陷害,身為領導者真的要小心拿捏分寸,否則反得其害。
雁行文化是我們最推崇的模式,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真的很難,首先必須培養出幾位能獨當一面的領導者,再者,這幾位領導者還必須向心力強且團結一致,很多大公司派系分明不是新聞,領導者大都是皇親國戚也是普遍現象,或許這也是一種理想境界吧!
下半場課老師帶大家到校園觀察校園文化,輕風拂面、花香撲鼻還有我最喜歡的草與樹的味道,最近幾年流行將蘭花寄生在樹幹上,校園內也有且品種琳瑯滿目,以前我就覺得很神奇,蘭花在大樹的滋養呵護下長得更漂亮,校園內數多花也多更是處處驚喜。我拍下一群人走在楓林大道上的背影,想起老師剛課堂上的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主題藍楹木,同學們說那是低調的奢華,我認為那是獨熾一格的孤傲,任性地展示芳華,很多人在未成功前都是懷才不遇,但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直至達到目標,就像藍楹木平時不太起眼,一但開花就吸引無數的目光為之讚嘆。其實個人一向更喜歡的是草坪中間的那棵大樹,強壯的枝幹、婆娑的樹葉呵護著樹下的草地,還有那迎風獨立的勇氣。組織要改革就是需要勇氣與堅持。
梧桐花很美,白花鋪蓋在綠色的草皮上格外亮眼與詩情畫意,組織學習中美的內涵也很重要,對外展現的文化中若能有美的元素將會更令人有感。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新學習文化的塑造與展望
課程時間:2020.04.22
課程地點:暨大油桐花下
學系:108 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陳麗文
學號:108409504
今天探討「學習社會」的模式,隨著時代不斷地向前演進,在演進過程中「學習社會」是重要的一環,最早是由1966年,奧地利學者貝德那利克先提出的。老師在求學過程中,為了求得新知識寫信給貝德納立克學者,再終身學習的領域得到很多啟發,老師要讓我們知道在做研究時要找到原始資料,多閱讀國外書籍與期刊,能在研究學問中探討更深層面向。
老師提到,反省式學習社會模式、全球學習社會模式、反省式全球學習社會模式,在真正的批判中,存在著正反合。但不管用任何的觀點看「學習社會」,我們都不希望學習社會是個無法實現理想的烏托邦。
學習社會有十種模式:技能成長模式、個人發展模式、社會學習模式、學習市場模式、在地話學習社會模式、社會控制模式、自我評鑑模式、學習中心模式、教育制度改革模式、結構改變模式。上述十種模式均強調透過有效的方式,積極推展全民終身學習,進而促成學習社會的實現。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0.04.18
課程地點:中科R106會議室
學系:108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組職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熊 震
學號:108436514
課程心得:
透過組織學習的課程,了解到組織學習的重要性,也第一次聽到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再學習;這三種組織學習其實也是在反應組織是否能應對現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但是能做到再學習的公司,真的不多,以我任職過的公司來看,其實一直都在單環學習的階段。
組織文化的塑造其實很重要,但是很多組織其實並不重視,也只是變成了空洞的標語;其講求的是從上到下的共同實踐跟遵循,除了能讓組織內部穩定、和諧,更能提昇公司競爭力,如果再把學習變成組織文化之一,那必定能把學習深植在組織內;如何讓組織學習能持續的維持下去,這一點很值得組織相關單位和主管們深思。
下午的時候,老師帶我們走了一趟教室週邊的社區,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並且在課堂上聽了同學的分享,以組織學習的角度來看,改變和不改變確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如何能將這二種情況結合在一起,相信在很多組織裡一定都有這樣的挑戰,尤其在外部環境不斷改變的現在,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還是要跟著別人一起做出改變,真的需要很多思考和衡量。
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初衷」,對我來說感觸很多,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很多時候在經過時間、經歷的洗禮後,當時的「初衷」已經越來越模糊,所以我在進入到「人資」領域後,每過一段時間,我都會停下來思考「現在的我」,是否還保留「初衷」,如果沒有了「初衷」,那當時的熱情和興趣是無法延續的,並且會在專業的路上迷失自我;很謝謝老師在課堂上說的每一句每一字教導,也許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都很值得我們沉靜下來反覆的思考和玩味。
組職學習研究4/24(五)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0.04.24(五)
課程地點:531教室、學校後山
學系:成教所碩班一年級(提前入學)
課程名稱:組職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何勵羚
學號:609710006
團隊整體的學習很藝術,個人的學習好像也是。
在學校後山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與靈性,大自然總給人一種「自然」的感覺,雖然那天我沒特別感受到,但身邊的人似乎感受到了。
接觸大自然,分享彼此的體悟,我從同學們的分享與老師的回饋中得到很大的收穫。
課程結束後,我在想,我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但能不能真正瞭解這句話並將其應用於日常?能不能在堅持的路上認清此點並時時激勵自己與他人,進而在適當的場合和時機,與適當的人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彼此和團隊都越來越好?
將這樣的理念深植於內心,是實踐的第一步嗎?
在小心避免犯錯的同時,犯錯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途徑吧......複習時,看到老師ppt上的一句話:「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嗯......心中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謝謝老師以及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特別謝謝課代姐姐拯救了在去後山的路上不小心落單找不到同學們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