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4/25課後心得
課 程:與他同行-特生終身學習培力創新輔導策略 課後心得
授課日期:2018.04.25(三)
授課地點:A302+桐花樹下
任課老師:吳明烈 特聘教授
學 號:106409506
學 生:林秋玉
透過這次「與他同行-特生終身學習培力創新輔導策略」與他校特殊教育的輔導老師一起交流學習,覺得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也讓我重新溫習終身學習的要義:
Learning is earning & lifelong learning:
終身學習的意涵: lifelong & lifelong。
終身學習的型態:
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非正規學習(no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
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
能力公式: C=(K+S) ,C (competence)、K (knowledge)、S (skill)、A (attitude)
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 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態度、發展終身學習能力、妥善安排終身學習計畫與時間、善用各種學習方法與途徑、善用各種學習資源、參與團隊學習、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促使學習融入到生活、養成樂在學習的習慣、進行終身學習成效評估。
雁型理論……等。
尤其在後面走出教室,到「桐花樹下的小組討論」的經驗,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我來到暨大念研究所到現在,第一次看到我們暨大這麼美麗的風景,感嘆自己真是忙到錯過太多能讓人感動的機緣,而且是近在呎尺~在我們自己的校園內,居然一直都沒好好欣賞過。真的很感謝老師能安排這麼棒的課程,不只讓我們能有知識上的收穫,也讓我們身心靈都能夠有一個最舒適的饗宴!謝謝老師!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與反思
課程時間:2018.04.22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室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廖鳳雪
學號:106436506
課程進度:五項修練及知識管理
因為連著兩天上課的關係,第二天其實是拖著疲累的步伐進教室的。
一開始,妙語如珠的明烈老師依舊用其幽默逗趣的話語將我們領進組織學習的知識殿堂。老師用其生活經驗與所接觸的人事物將艱深難懂的理論輕輕鬆鬆地做出引言,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生硬的課程變得實用,讓我們能應用於生活中和工作上,也不忘鼓勵我們用正面的思維面對困境與壓力。有了老師的鼓勵,再加上各組同學們精心準備的活動與精彩的報告內容,反而讓我越上課,精神越好,享受起學習的樂趣來了。
記得曾經有教授在課堂上提醒過我們:同學在報告時一定要仔細聆聽。除了這是尊重同學的基本禮貌外,更重要的一部份是~報告的同學在事前一定把內容都好好地看過,去蕪存菁地做好了歸納整理,並且蒐集了重要的補充資料。我們得到的收穫就等同一場專業演講般豐富。
今天組織學習的課,重頭戲是報告~「五項修練」及明烈老師提出組織學習的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五項修練(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參與團隊學習、推動系統思考)聽下來真的是環環相扣,彼此影響,並且就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與正能量,永不止息的迴圈。
「組織學習」一詞意指發生在組織知識庫上的改變流程;「知識管理」則架構和型塑這些流程。知識管理可以應用在個人、團體或組織架構上,它同時擁有策略性、規範性及運作性的層面觀點。
「知識管理是新興的概念,可從這些不同觀點切入,藉以窺知識管理之全貌。其一,利用企業的無形知識資產,創造產業價值。 其 二,利用已獲得的知識資產,創造新的知識。其三,經由知識共享,運用集 體智慧提高組織或企業應變及創新能力。 其四,掌握知識脈動,隨時學習重 要知識,並淘汰過時無經濟價值之知識。而其中之第三與第四項,就是著重在學習分享與分享學習。」(莊淇銘,2010)
明烈老師也提到「分享」可以讓知識充分內化再外現,系統性地去理解,進而能長期記憶。此外,知識管理也讓組織內部得以充分溝通,並且將其內隱知識進行傳承。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後心得
課 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後心得
學習型城市專業培力工作坊
授課日期:2018.05.04
授課地點:暨大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任課老師:吳明烈 特聘教授
學 號:106409503
學 生:鐘家淇
透過此活動可以瞭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趨勢、國際個案與需求評估、願景目標的研析和團隊實務經驗的交流反思,以及台灣各縣市推動學習型城市情形與因應對策。從國外成功的案例中,以英國個案來說,英國從現狀分析中找到定位,以促進經濟和縮減貧富差距的問題為導向,將終身學習融入創業找到可推動的策略,其外在是要吸引投資,發展經濟工作弭平差距,並注重社會的融合問題,引進在地的企業資源以創業為主軸來創造創業文化,發展區域經濟成為創業型城市,為的是要厚植全民永續的生活品質。而國內學習型城市標竿的案例中以南投縣為例,在104年才正式加入學習型城市的計畫,其團隊人員非常感謝吳明烈教授一路的指導,南投縣可以成為學習型城市的標竿。南投縣以空污為議題打造綠活城鎮,以埔里鎮和魚池鄉做為計畫的實施範圍。106年擴展至八個鄉鎮,進行綠活城鎮經驗學習與推廣,並在中興興村舉辦成果展,透過體驗課程讓民眾參與學習。透過個案分析,可以讓我更清楚學習型城市的推動過程與因應對策。
學習到UNESCO學習型城市個案大綱的撰寫技巧,要從縣市的主要議題為導向、最重要的是,要有啟動因子,為什麼要啟動這個計劃、訂定學習型城市政策與策略、執行情形、資源流動與應用,並要注意很多計劃少了一個監督系統沒有做查核的動作且評估指標要用量化、效益和挑戰、心得與建議、成功案例等。也跟著縣市團隊分組討論,由縣市的現況分析、具體實踐策略、最佳實務、成果影響到未來展望以及如何維持成果,如何展現學習型城市的差異化特色等等。透過這次的活動參與,可以深入瞭解國內外對於學習型城市發展的最新理念與最佳實務,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交流與觀摩。
1070427
授課日期:107/4/27
授課地點:嘉義市區、中正教育二館531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施文雅
今天早上先到嘉義市區進行密室逃脫的遊戲,約2小時時間,每一組必須在時間內,解開謎題,找到密碼並開門出去,我們這一組就像一群無頭蒼繩一樣,最後挑戰失敗了,第一名的組,他們發揮了很好的工作分配,井井有條,在最短時間內破解密碼,完成任務。我個遊戲真的讓我深深感受到有組織的工作分配的重要性,領導者必須了解情勢,信任組員,才能將工作做最好的分配,才能有效利用時間,揮發最大的效用。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第八單元課後心得
課 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後心得
第八單元 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授課日期:2018.05.02
授課地點:暨大307研討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特聘教授
學 號:106409503
學 生:鐘家淇
終身學習是一個重視非正規與非正式的學習,且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與地位,不受時空的限制,人人都享有學習的機會。終身學習範圍涵蓋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家長對子女進行做人做事所需要的全方位教育,也是最重要的場域。學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與技能,透過完善的課程規劃與實施,培養個體各項終身學習力,進而養成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習慣。社會教育應該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及社會教育活動,促使各社會機構組織的密切合作,進而造就一個學習的社會。而這三方面的教育活動,都強調以個人的學習作為規劃核心,而個人的學習是希望能將學習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興趣引發學習,可以使自己多學習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使自己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有更多的機會及實踐的可能性。
面對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個人、家庭、學校、企業、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也要有所轉變。一個人不學習,就會與社會脫節,被社會淘汰。所以對於學習,我們可以運用個人的終身學習策略成長模式(GROW model)來促進自我終身學習,只有做到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夠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授課日期:2018年4月27日
授課地點:中正大學教育學院531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6團隊學習/7系統思考)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605710010
學生:成教碩二 王智霖
這一堂課在系統思考的單元老師特別強調『見樹又見林』並且因為每一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要能連結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脈絡。老師舉李白與蘇東波的兩首有名詩句來闡釋,同樣的『廬山』景色,因詩人觀察不同而有不同體悟。詩文如下: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實我個人更喜歡蘇軾另外一首描述廬山的詩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蘇東坡較晚期的作品,從一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士太夫,經過長期貶官流放後成為從容不迫與參悟的居士。《廬山煙雨》是蘇東坡在臨終前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充滿對生命的了悟心境。
其實這首詩也有系統思考的味道,行為處世若可以『系統思考』大概也就可以體會不同層次的『廬山煙雨浙江潮』
0422組織學習研究 課後反思心得
課程時間:2018.04.22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A307室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范瓊尹
學號:106436501
課程進度:第五項修練
今天是本學期組織學習第一次上課,也是一口氣要修練完五項修練的一堂課,讓人感到這學期的課程緊湊且刺激!
一整天的修練,聆聽同學們的報告、實作,印象最深刻的是討論到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組織氛圍與領導的不同,看見公部門的組織僵化,如想依循傳統上對下的權威式領導恐只會讓整個組織氣氛更不好。
匆匆學習了五項修練的基本內涵,不管是「左手欄」或是深度匯談中的「懸掛假設」,都在在提醒著我們,一個團隊如想往共同願景走去,先把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迷思拋棄是極為重要的。
老師在課堂中講到要「逆爭上緣」,將職場中的逆境視為緣份,從中學習、成長。提醒了近日在工作上遇上困難的我,期許自己能將逆境轉化成養分,更加茁壯!
1070422-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反思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與第五項修練
課程日期:107年4月22日
授課地點:暨大終發A307諮人系教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 生:張棠茱
學 號:106436513
課後反思:
學生在職場中的每一天都會遇到很多議題,有時候有些事情看似很簡單,常看到承擔責任被推來推去、有時候有些事情的處理範圍很模糊,常讓參與在其中的人摸不著頭緒、有時候有些人在處理事情時常帶著情緒,簡單事情經過情緒的混淆後,就變得複雜難處理…。
學生身處的職場中每個組成份子的心智不一,當遇到紛亂局面時,常出現一般組織中有的學習障礙。最常見的就是「局限思考」,拿行政部門之內勤工作者來說,他們每日埋首在自己的職務範圍內,甚少對其他辦公室中所有職務互動產生的結果有任何的責任感。其次常見到的是「歸罪於外」,就學生身處的產業經濟活動的旺季都在慶祝傳統節慶時,每當節慶行銷活動過程中只要有客訴發生,無論這客訴是從內部發聲還是外部搗回,處理異常事件的行政主管就常看部門與部門之間互推皮球。當事情出了問題,我們更常以片段現象來解讀外在的世界,較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態度。部份單位主管較沒有豐富的處世經驗,當有個別事件發生時,他們常會以為只要用過去雷同的經驗法則來套用即可,雖然常常一錯再錯,還是屢試不爽,雖不至於到麻木不仁,但對於組織整體運作狀況來看,長久下來勢必會出現「烹煮青蛙」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而不察的危機。學生身處的團隊,常為了要符合公司文化對外的利他形象,部門主管常會設法壓制不同於他的意見;保守的主管甚至要團隊每位份子與他一樣字字斟酌、惜字如金,最好是同部門的人都只跟同部門的人聚首,以避免有人公然談及一些歧見,導致任何使部門主管失去顏面的事情發生。
4月22日的課程是這學期組織學習研究的第一堂課,也是五項修練分組報告的日子,我與熒熒、熒書一起製作小組報告,報告的主題是五項修練中之第一項自我超越與第二項改善心智模式。從3月3日確定小組成員集結成群組開始,我們就先運用了組織學習的基礎─為小組製作報告做了進度規劃,我們先從個人學習開始。
1. 我們要在4月1日前通透組織學習理論、第五項修練實務,擬出個人報告架構,上傳到群組。
2. 在4月9日之前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礙,為自己建立個人願景,在群組中不斷挑戰同學簡報中願景實現之可能與不可能。再以心智模式的技巧與工具修練來試圖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
3. 並在4月16日~4月18日之中完成小組報告的簡報,互相鼓勵,互相切磋。將報告電子檔寄給明烈老師查閱。
我們立刻得到老師的指導,並以合作的方式再次完成我們的報告。
4. 於4月22日這天完成了小組報告。
在小組三人上台報告過程,我們很紮實的完成了準備己久的報告,在報告完成時,我們的心理有發生了很多的情緒張力與創造性張力,我們以小組報告的學習做了組織學習中的個人修練。我們超越了自我超越中的結構性衝突,雖然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們若狂言心智模式有被改善,倒不如說,我們有努力的去嚐試與練習克服組織學習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