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1.03.16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筠蓁
學生代號:110409501
心得:
若要成功推動組織學習,個人與組織均必須先學會改變,聆聽與看見過去從未驗證的事情,改變心智模式,進行系統變革。
對於組織學習,要全然開放精神、心靈與意志的智慧,確認自己所接受的假設並且去此為一切真正學習的開始與關鍵。學習力的展現,有賴於組織成員的相互了解與分享。
當前人類正處於一個變遷快速的社會,變遷隨時在發生,趨勢亦隨時在發展。
一成不變的組織學習方式,易使人產生疲困狀態,而人際關係也是需要學習力,人脈跟網絡在我認為是一樣的,人脈需要人際關係的串聯,教授說道:有關係,好辦事。前提是,沒關係也要把它搞成有關係。為人處事,廣結善緣,就會得道多處。
課程結束前的30分鐘,把課程移地到校園內的黃金風鈴木下,這是我未嘗試過的另一種上課意境。黃金風鈴木的花語:再回來的幸福。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1.03.16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系:109終發碩一班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任何組織若要持續發展必須要往學習力、知識力、創新力擁有此核心能力與實踐力之組織,才能在知識社會創造發展優勢。
人從過去發生過的事件中學習,重要的是從過去事件中要持續的依目前所需要的不合時宜的,加以改善及修正,以符合時空背景及創新元素因應大環境之變遷之需求而改進。時下之電動車製造其經營策略就以前人已有之產品,在創造更精巧、更精進、更符合使用人需求之元素像是極速、續航力、自動駕駛、豪華內裝等等都在持續創新精進才能更有競爭力,不被環境淘汰才能永續經營。做事不要萬事俱備欠東風、亦不要只有東風萬事未備。
此次要舉辦跨校交流能在風光明媚得日月潭教師會館舉行是很期待,去年因新冠狀疫情而取消,關於訂房間問題老師說的有關係就沒關係,有關係就好辦事,有學姊在日月潭教師會館工作,老師一通電話房間問題就解決,人際關係真的很重要,人際脈絡是平常就要重視經營,在家庭、社區、職場、學校各個場域只要人際關係成功的人,其工作及其他各方面只要你有事需要找人幫忙時,大家一定義不容辭樂於鼎力相助,這是放諸四海皆適用法則。
關於老師提到的學習型輪船,近期台灣缺水日月潭亦不例外,我們也是期待能搭上學習型輪船,如日月潭持續的缺水不知能否成行,而最近有許多廟宇都有辦祈雨法會,其效果如何大家都在期待著,這要靠老天爺賞臉,憐憫天下倉生,如配合人工雨也是要靠東風助力,大家一起祈禱吧!
組織學習研究-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組織學習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2021.03.16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穎琳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組織中有三力:「學習力、知識力、創新力」,三者皆具有相關連性。組織的永續性中,無論是個人或是組織,都是需要透過主動且持續性的學習,從各種方面獲取知識,並且與自己的經歷相結合,從中有所體悟,並融合領會、透徹理解,訓練反思的能力,進而成為創新力之基石,並建立學習型組織。美國物理學家William Pollard曾說:「學習與創新密不可分,以為昨天所做的一套足以應付明天的需要,這是成功的傲慢」,對此更能確立創新力與學習力具有緊密關連性。
佛曰:「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與「廣結善緣、得道多助」皆為強調結人緣的重要性,知緣、惜緣,並建立好的人緣。以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面對何事,皆易左右逢源,反之則否。為人處事,善於處理與周圍的關係,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團結共事。人際關係像銀行戶頭、感情帳戶,正向與負面之價值觀、態度與行為,影響亦深遠。
組織學習研究
2021-03-19, 週五 23:35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1.03.14(六)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與人資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張瀚丰
學號:109436508
組織的學習,須從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開始,將學習的文化建立在組織內的成員心中,藉由每個成員學習的歷程及成果,將組織帶向更好的方向。而組織的學習文化有三個取向,
物質文化:有完善的學習環境與設施,在成員有提升組織效能時,應給予是當的報酬來做誘因。
制度文化:將學習計畫制度,意指的是將學習活動能制度化,並實施後能不斷反省組織學習的成效是否有達成了預期中的目標。
精神文化:組織中的成員,皆有追求自我成長及自我實現的熱望,同時成員間能彼此密切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從而變成組織中成員間的基本信念。
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了lucid電動車,大家從外部看的都是這公司製造了一台比tesla更高級的電動車,但是從lucid介紹的影片中,可看到許多成員一個個在影片介紹這工作,當完成這台車時如何帶給他們自我的肯定,每個人都有相同的信念,就是一個共好共同創造同一件事的組織,如同組織內非單純只有工作同仁,而是一個夥伴一起解決問題,這樣就能將組織不斷地前進及成長,在人生的職涯中,我也一直期盼能找到這樣的環境,共好共享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型組織。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研究心得-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時間:2021.03.17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所
學生:李昭婷
學號:109409505
要成為OECD的會員國,並非自動申請即可加入,而是由該組織的理事會決定並邀請,並符合條件如下:屬於開放市場經濟、民主多元化以及尊重人權的國家,因此當我看到這些條件即直覺中國大陸必然不屬於會員國,果不其然,顯見自由民主與人權仍是世界主
流。終身學習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政策議題始於1972年UNESCO的FAURE報告書,而OECD則極力倡導回流教育,認為人的一生當中,學習應該與工作、休閒、退休及其它活動循環輪替發生,永不停息。臺灣則是在1998年由教育部頒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02年公布終身學習法,自此致力推動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中國大陸習慣以各式標語slogan進行統一人民思想,老師就曾在貴州看過「知識改變命運」,這還算是蠻正向勵志的標語,之前曾在新聞上看過中共為了遏止COVID-19的雷人標語「出門打斷腿 還嘴打掉牙」、「不戴口罩你試試 試試就逝世」,充斥暴力與恐嚇,也莫怪進不了OECD!
OECD自1970年代之後除了提出回流教育之外,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學習經濟與數位落差等理念及思潮,對於終身學習的發展亦影響深遠,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發展,和這些議題緊緊相扣,而弭平數位落差以擴展終身學習的機會,進而達成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更是OECD所致力實現的目標,課後的小組討論主題為OECD的理念在臺灣如何落實?我們這組以2019年的臺灣網路報告結果為例,數位落差、電子支付議題受到很大的關注,當我走在墾丁大街,發現多數攤商為了吸引陸客上門,均有設置支付寶裝置,反觀我們臺灣民眾還在用紙鈔銅板付現,形成一股很大的反差;我也曾看過電視專題報導,中國杭州的某中學學生吃飯,均以戴在手上的智能手環刷卡支付,該系統甚至會將學生所選的配菜營養分析報告,自動寄發到學生家長的手機,使家長知道孩子是否有偏食情形,我真的覺得台灣在這個部分可以多學習他們的優點,至於數位落差的部分,也許應該透過產官學合作,制定相關政策,提升數位寬頻建設與數位環境,透過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多元學習中心、胖卡行動電腦教室…等,去推動數位學習生活化,希冀弭平城鄉數位落差的差距,讓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110.03.13(六)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魏彩玲
學號:109436505
課程心得: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組織文化的本質對於組織學習具有相當重要性,沒有適宜的文化,也就沒有學習的容身之處。要增進組織智慧,則需將組織發展成為一種學習系統,在此系統中,知識的分享與管理具有重要性地位。
經過老師的精闢解說了解組織具備6種組織文化的特性: 煮蛙、螃蟹、猴子、老鷹、土虱、雁行文化。以公司環境為例,像「煮蛙」一樣的員工不但因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甚至成為公司沉重包袱。而類似「螃蟹」的行為更是組織裡最要不得的行為,最後只留下無胸襟又沒遠見的員工。在過去的工作環境中「煮蛙」和「螃蟹」的文化我都遇過,都不是好的組織文化。唯有「雁行」文化強調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等四項內涵,目標相同透過彼此的推動,能更快速且容易到達目的地。接受中給予,給予中接受。它不需要掌聲不需要讚美只是默默給予Giving。
美國最大電動汽車公司「Tesla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的組織成功的要素及致勝的創新策略﹔策略1: 吸引大眾媒體的目光、策略2: 針對現有核心商品投注龐大資源。
課堂也提到外界視為其中一位「特斯拉殺手」,Lucid Motors,Lucid執行長彼得.羅林森曾擔任特斯拉首席工程師,也使這間公司受到外界矚目。主攻豪華電動汽車市場,其競爭對手直接鎖定Mercedes-Benz S級和BMW 7系。現如今的新能源豪華汽車,都在對標馬斯克的特斯拉,法拉第等等。Lucid讓AI看得廣又「深」無人車、監視器都能用。
組織文化趨勢已經是組織學習改為學習型組織,人和組織都需要學習,上述2家電動車公司強調創新與AI科技結合,了解新的趨勢與需求再結合新的科技並共同塑造未來。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03.16
課程地點:教育學院A302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3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主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心得:
「回流教育」名詞是於1969年由瑞典教育家巴莫(Olof Palm)首先提出,在1970年的「國際教育年」討論會中獲得確認。在1977年教育法案中訂定「25/4的規則」:二十五歲以上的成人,只要具有四年的工作經驗,其基本的語文及數學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就具有進入大學就讀的資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85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具體出現了「回流教育」一詞,而台灣的回流教育是在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林清江時開始推廣,88年在成功大學舉行「1999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邁向教育新世紀」,確認以在職專班課程作為大專回流教育體系之策略,確立了大學的新定位並且受理大學設立在職進修專班,於此推動了終身教育。回流教育的定義為一種義務教育或基礎教育後的綜合性教育策略,教育應以循環的方式在個人的生命中與工作、休閒、退休及其他活動輪替發生;所以回流教育需要長期的計畫,這樣的方式有助於終身學習的推動,培養每個人都成為終身學習者。
OECD從1970年代之後陸續提出的回流教育、全民終身學習、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學習經濟及數位落差,在數位落差這部分覺得很有感觸。幾年前我在澳洲生活,在當地當地使用卡片消費的方式相當普及,大大小小的通路皆可使用,即便是市場的攤販也能使用,反觀台灣還是依舊習慣使用紙鈔交易覺得較不便利。台灣在科技資訊及數位能力並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縮減數位落差的根本應由學習開始,透過社區大學、社區健康站等方式使大眾充分了解操作方式,透過推廣、互相信任、資安加強等管道,搭配數位學習課程,消弭數位落差。終身學習並非僅靠政府部門的努力就能達到願景,使產、官、學及個人方能達到彼此共好。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1.03.16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
學生:蕭仰福
學號:109409507
組織學習強調“學習力”、知識力、創新力”。擁有這幾項核心能力與時間裡的組織,才能在全球化的知識社會中創造發展優勢。而組織涵蓋了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等三種層次。組織學習包括行為與認知的改變、設計探究、發現所採用的假定以及避免錯誤。
組織的存在形式有非常多種。老師找了LUCID、FISKER以及APPLE的車子來當學習例子。要如何讓組織能夠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下來,組織學習就非常的重要。而想要將自己的產品賣出去,需要的是如何讓買家對組織,對自己的產品產生信任。這就跟認知改變,設計探究的部分有關。
最後,老師在課程還剩下半小時的時候,帶著我們全班一起去走讀暨大大草原,並讓我們每位學生都來整合一下今天所學習到的知識,並分享自己的看法。我分享的部分是,每個組織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不變的是,為了促進組織持續發展,組織內的學習以及創新都非常重要。想要長久,就必須因應環境以及時代變化,改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