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二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3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二週心得:
這是課程的第二週上課,擁有新奇的體驗移地教學,我們和老師一起移步到學校櫻花林上課。課程中老師提到的金句:「生命中所有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讓我更加確定自己的觀念,尤其是面對人際關係當中,我所遇見的人或事都是我的人生導師,我覺得人應該在遇見人或事情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并嘗試接受和擁抱,但是在面對不適合的人或事也要做到不要強求,屬於你的不管怎麼樣都會屬於你的,不屬於你的不論你怎麼樣去爭取也不會屬於你的,所以有時候適當的放手對自己會更好。期待後續同學們所安排的移地教學行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W2心得
這堂課讓我對「終身學習」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從「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出發,老師帶領我們探討了不同層次的學習,並且提醒我們,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讓生命更加豐富與有意義的過程。
老師提到「Live long learning(終身學習)」,這讓我想到,學習並不是只存在於學校或求學階段,而是貫穿整個人生。許多人以為學校畢業後,學習就告一段落,但實際上,社會變遷快速,若不持續學習,很容易被時代拋在後頭。而學習不只是為了跟上社會潮流,更是為了讓自己不斷成長,拓展視野。
除了終身學習,老師也提到「Live wide learning(全面學習)」,這點讓我特別有感。傳統的教育多半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但現代社會講求跨領域能力,如果能夠廣泛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僅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讓生活變得更有趣。例如,我本來對藝術沒有興趣,但某次因為參加了一場畫展,意外發現美術與心理學有很深的關聯,從此對色彩心理產生了興趣,這就是一種「全面學習」的體現。
學習分為三種形式。正規學習是我們最熟悉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校接受系統化的教育,獲得學位證書。非正規學習雖然有組織、有系統,但沒有學位,例如在職進修課程、線上課程或企業培訓。非正式學習則是最有趣的一種,因為「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充滿了學習的機會,與人對話、閱讀、旅行等,都能帶來新的啟發。
這三種學習方式讓我反思,自己過去比較偏向正規學習,畢業後才開始接觸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才發現學習不應該侷限在學校裡。工作後因為興趣開始自學投資理財,透過閱讀、與朋友討論,慢慢掌握了基本概念,這就是一種非正式學習的實踐。
「閱讀增加知識,對話啟發智慧」,這句話深得我心。閱讀是最直接獲取新知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而對話則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進一步提升智慧。回想自己的經驗,我發現自己在學習時,通常會先透過閱讀獲取基礎知識,接著透過與他人討論來深化理解。在學習某個新概念時,可能會先讀相關的書籍或文章,但真正讓我有所領悟的,往往是與朋友或同事的交流,因為透過討論,我能夠理解不同的觀點,甚至發現自己原本沒注意到的盲點。
「Learning is earning(學習就是獲得)」這句話讓我思考,富有不只是金錢上的富有,也包含精神上的充實。物質的富有可以讓我們過上安穩的生活,但精神上的富有則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快樂與滿足。身邊有一些朋友,他們的收入並不特別高,但因為熱愛學習,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新鮮感,總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相反地,也有一些人雖然賺了很多錢,卻因為內心空虛而感到不快樂。這讓我意識到,學習能讓我們不斷成長,不只是在專業領域,更是在生活態度上帶來正向改變。
老師提到「沒有岩石的阻擾,哪有美麗的浪花」,這句話讓我想到人生中的挑戰與困難。我們常常希望人生能一帆風順,但其實,正是那些挑戰塑造了我們,讓我們成長。回顧自己的經歷,我曾經在學習某項技能時遇到瓶頸,一度感到挫折,甚至想要放棄。但後來我選擇堅持下去,慢慢調整學習方法,最終突破困難,獲得了成就感。這段經驗讓我理解到,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本來就充滿挑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
「生命是有相應回應的」,這句話讓我反思,我們的學習、行動、努力,都會在某個時刻帶來回應。可能當下我們無法立即看到成果,但只要持續學習、持續嘗試,未來的某一天,這些努力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回饋給我們。
這堂課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更是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終身學習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讓自己不斷進步、充實內心、創造價值的方式。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無論是透過閱讀、對話,還是從生活中觀察與體會,讓學習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生命變得更有深度與廣度!
第二週: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25,20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魏士翔
學號:113409504
心得:
第二週: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我們熟悉的一體兩面,可以由兩面再延伸無數的觀點。系統思考讓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一切。也可以延伸與蘇軾《前赤壁賦》做連結,自其變者而觀之或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變與不變所看的角度皆不同:好或壞、是與非、福或禍端看自身如何解讀。這讓我們不陷入事情的單方面思考,所有在眼前所發生的表象,皆有可能從一個微小的行動經過時間空間的堆疊而成為蝴蝶效應,只有把自身抽離,概觀效應去面對所有問題,更能在單環學習進入到雙環學習再到自覺改變的再學習層次。系統思考的哲學底蘊,恰巧可以與東方傳統智慧形成呼應。
組織學習研究-W2心得
這堂課讓我對「學習」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過程。老師提到「悟,是學習與生活的上升境界」,這句話讓我思考良久。我們在學習新知時,往往只是專注於吸收資訊,卻沒有真正去消化、內化,讓這些知識成為我們思考的一部分。而所謂的「悟」,就是當我們不僅理解了知識,還能將它應用在生活中,甚至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行為,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
老師提到「觀世界之音,除了外之外,要內觀自在」,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平時的學習與生活方式。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我們每天都在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然而,若只是不斷地向外探索,卻沒有靜下來檢視內心,容易變成資訊的載體,而非真正的思考者。內觀自在的概念,提醒我學習不應只是追求新知,還要懂得與自己對話,才能讓這些知識發揮真正的價值。
「組織學習是從『心』出發,成員之間越來越幸福、相互扶持與協助。」這句話讓我想到,無論是學校、工作場所,甚至是家庭,其實都是一種組織。而在這些組織中,若成員之間能夠相互支持,一起成長,那麼這個組織就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回顧過去的經驗,我發現自己曾經加入過一些團隊,有的團隊彼此競爭,氛圍緊張,讓人無法專心成長;但有的團隊則是充滿支持與正向回饋,大家彼此分享經驗,一起進步,這樣的環境反而能讓我更有動力學習。這也讓我理解到,學習不只是個人的事情,若能在組織中推動學習,影響範圍會更廣、更深。
在組織中,領導者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老師提到:「組織的領導者除了高倡導外,也要高關懷!」這讓我想到一些成功的領導者,他們不只是提出願景與目標,更會關心團隊成員的成長與需求。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過去曾遇過一位主管,他總是鼓勵我們勇敢嘗試,但同時也會細心觀察我們的狀況,適時給予支持。這種領導方式,讓我更有動力去突破自己,而不是因為壓力而感到害怕。這讓我體會到,好的領導者不只是發號施令,而是能夠真正影響他人,帶領整個團隊向前。
「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時機點非常重要,黃金歲月錯過就無法重來了!」這句話讓我感觸特別深。我們常常期待外在環境的改變,例如希望公司制度變得更好,或者社會風氣有所改善,但其實真正能夠掌握的,是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認為「改變這麼小,沒什麼意義」,但老師也提到:「小小的改變,會累積成很大的改變。」這讓我回想起一些個人的經驗,比如以前在學習上,我曾經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不好,總是拖延,但後來我決定每天固定規劃一小時專心學習,這個小小的改變,後來竟然讓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甚至影響了我的工作效率。
不只是學,更要做,這讓我想到很多人學了很多理論,卻從來沒有真正應用。學習的關鍵不僅僅是吸收知識,而是要透過行動來驗證、調整,讓知識真正內化。我發現,當自己真的動手做之後,才會發現哪些理論能夠實際運作,哪些則需要調整。例如,在學習新技能時,光是閱讀相關書籍可能不夠,真正的進步來自於實際操作,遇到問題後再去思考如何解決。
從學習到改變,讓自己與環境共好,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了學習的意義,也讓我體認到,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能夠內外兼修,並且帶來實際的改變。我們不僅要學習,也要內觀自己的狀態,與外在環境對話,並且在組織中促進學習的氛圍。同時,領導者的影響力至關重要,他們不僅要有遠見,還要懂得關懷團隊成員,這樣才能讓整個組織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深刻體會到改變的力量,任何改變都不會一下子就成功,但只要從小處著手,持續累積,終將帶來影響。
這堂課讓我收穫滿滿,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與成長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希望能夠將這些理念應用到生活中,讓自己不只是學習者,更成為一個能夠帶動改變的人!
組織學習研究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2/2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惠琳
學號:113436520
組織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需要透過提問、實踐與反思來強化學習效果,以確保組織能夠適應環境變化並持續進步。課堂上,我學習到 Peter Senge 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的組織學習核心思維,並了解到澳洲的學習方式已將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融入教育,讓學習成為日常習慣,與終身學習的理念相符。此外,參加暨大終發所 2025 年春酒團拜,感受到活動的組織性與熱鬧氛圍,讓所有參加者都能有所收穫,這也展現了良好組織學習的實踐。學校櫻花盛開,優美的校園環境同樣能提升學習動機,這讓我更加體會到,營造適合學習的環境與文化,對於促進個人與組織的成長也重要。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一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這是我來到新學習環境的第二週,對於許多事情仍感到陌生,無論是學習方式還是環境,都與我之前的學校有很大的不同。老師讓我們自由發表個人意見,每節課後,每個人都需要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收穫。這種做法在我以前的學校並不存在。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今天,在老師的講課中,我看到了一句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的話:
「人的觀點,來自於現在站在那一點,也決定未來會站在那一點」
這句話讓我深思。例如,如果我們願意敞開心胸,學習新知識,未來就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相反地,如果我們固守當前的想法,不願改變,未來的思維也可能受限於現在的框架。
這句話提醒我們,人的觀點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我們今天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成長方向。
組識學習研究第一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 號:113409522
今天,在老師的講課中,我看到了一段讓我感到非常感興趣的內容:「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當我們認為都無從改變的時候,一切便都真的變不了。在組織中我們需要的是勇於積極改變的信念、態度與行動,進而結合善的力量,為創造更美好的組織願景而努力。」
這段話讓我深思:
改變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始於我們內心的思維與信念。
如果我們能發現問題,並真心希望改變,那麼一切才有可能發生轉變。但如果我們認為無法改變,甚至放棄嘗試,那麼一切真的會停滯不前,毫無進展。
在組織中也是如此,真正重要的不是制度、政策或策略,而是每個人是否擁有勇敢面對改變的信念、態度與行動。只有當我們願意主動擁抱變化,並且結合善的力量,彼此支持,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創新與成長,最終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與願景。
這提醒我,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決心,而不是外在條件的改變。在組織中也是如此,只有當個體勇於迎接變化,組織才能真正進步和發展。這讓我更加明白了改變的力量,也讓我對未來如何面對挑戰有了新的思考。
帶來行動改進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課程時間:2025/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 號:11409502(114先修生)
本次課程從學習與改變,開始探究組織學習的要義,L=P+Q+A+R (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公式似出於國際行動學習協會(World Institure for Action Learning)創辦人教授麥克.J.馬奎德(Dr. Michael Marquardt)將行動學習內涵整理成六個元素與兩個指導原則之中。
行動學習的六個元素為1.問題、2.行動學習小組或團隊、3.提問及反思的流程、4.針對問題採取的行動、5.對學習的承諾及6.行動學習教練;而兩個指導原則包含1.只有在回應提問時才能發表意見、2.行動學習教練有權介入。這門學習之所以蔚為一時風氣,應與1940年代行動學習之父雷格瑞文斯教授(Dr. Reg Revans)在英國國家礦業委員會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在這觀念影響下,提升該國工業生產力102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務經驗的累積,行動學習因此被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所採用。
國際行動學習協會(WIAL)主席邁克爾.馬奎特在美國管理協會發表「如何用行動學習打造學習型組織?」更是直接點出,在建立學習型組織時,或許沒有哪一種方法論比行動學習更加有效。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更在《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指出:要成為學習型組織,組織需要具備將日常工作和學習合二為一的能力以及持續反思和學習的文化。行動學習恰恰精於此道!行動學習奉行的心智模式是:學習和行動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每個人都可以從每一次行動中獲得學習,但只有能夠帶來行動改進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意即要學到心崁裡,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在教授結構分明的授課中,看到了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其包括促進組織創新、增進應變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個人成長、利於組織發展、減少錯誤等優點。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以及日益複雜的管理事務推動政府、企業乃至於個人均要不斷改變心智模式不斷學習,組織惟有以行動學習(提問與反思的團隊互動及專案設計),並發展學習型組織,才能打下良好與穩固的根基,展現前瞻思惟,實踐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