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8心得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學習生活化,生活化學習」
此次課程由我報告「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在準備的過程中也反思自己是否具備終身學習者的特徵,連結先前參與相關活動的經驗,去年參加學習型城市博覽會時,就有邀請家人一同前往,我覺得周邊的環境本來就是木製火車站等等,可以拍照,又透過集章有視覺化的成果展示,也比較吸引人,當中互動性高的攤位對於家人也較有吸引力;家庭是培育終身學習者的好環境,因為我的家庭比較沒有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在這類活動的動機跟積極度也比較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去了解終身學習者的意涵和特徵是很重要的,卻也很難做到;我在博覽會時,跟很多攤主對話,我會先觀察和聆聽介紹,後續會做一些延伸的詢問,其中觀察,積極等也符合終身學習者的特徵,如同名人案例一樣,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在實踐終身學習者的行動!只是不論在家庭或是學校,都因為對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概念不甚清晰,所以在實行上才沒有真正地培育出終身學習者,像是國高中我參與的校外教學,回想起並沒有真的包含了教學的部分,只記得去遊樂場,因為沒有終身學習課程設計的師資培育,而錯失了這麼好的教學機會,很可惜。
哲學之路的行走過程中,我看見很大隻的蜘蛛,說出和大家分享,老師靈光乍現提及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或許就是看見蜘蛛而有的靈感,以及蜘蛛織網也是需要組織的能力,也需要不斷地學習並織網,網也是彈性的,就像學習一樣,需要保有人格特質和認知上的彈性,才有空間學習更多。真實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結合,以及想起五項修煉中,對話激發智慧,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做到的。
組織學習研究_W9心得
本次課程以系統思考為核心,結合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提出的五項修煉,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與團體學習,進行整合性的探討。對我而言,這堂課不只是認識一套組織管理理論,更是對於個人認知、組織學習模式與人際互動關係的深度省思。作為一名研究生,過往所接觸的學習多以學科知識為主,但在這堂課中,學習變成一種動態、流動且需不斷更新的能力結構,這也讓我開始重新理解學習與改變的本質。
課堂一開始點出系統思考與其他四項修煉之間的互動關係,我覺得這是理解整個學習型組織架構的關鍵。系統思考與自我超越結合,能幫助個人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將願景放大到整體環境與系統中。自我超越不只是個人成長的訴求,而是對於更高層次的目標與價值的追求。這種與系統性視野的結合,讓願景不再是空泛的目標,而是可以對應實際環境條件的可行性路徑。以個人經驗來說,若缺乏系統性思維,常會落入「只看局部、不見全貌」的困境,即使有願景,也難以看清過程中的複雜互動與可能瓶頸。
系統思考對於改善心智模式也有深遠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信念與預設立場,這些內在的「心智地圖」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世界,進而決定我們的行動方式。透過系統思考的方式,我們得以更清楚看到這些模式是如何在互動中產生回饋,甚至如何不自覺地強化某些既有的信念與假設。課堂中提到,經驗是強化信念與假設的直接來源,這句話讓我非常有感。在過去的學習與實作經驗中,當某些做法反覆成功,我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卻忽略了外部條件與他人參與的多樣性。系統思考提醒我,經驗雖可貴,但若未經省思與調整,也可能變成限制我們思考的新框架。
進一步來看,當我們試圖建立共同願景時,若能納入系統思考的觀點,也能提升願景的吸引力與可行性。許多組織在制定願景時,往往停留在口號式的宣示,但若未能深入思考其與現有系統之間的連結與落差,願景就無法有效推動組織行動。系統思考提供了一個分析路徑,讓我們看到願景如何與現有資源、結構與文化對接。這讓我想到先前參與校內一項跨院系合作專案,雖然成員對未來有共同的方向,但在實踐上常遇到資源分配不均與溝通落差。若當時能夠更具系統性的思考各單位之間的角色與互動模式,或許可以避免後期的不協調與時間耗損。
在團體學習的脈絡下,系統思考則提供了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工具。今日的組織問題往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與跨部門特性,若只是由單一專業或個別經驗切入,很容易產生偏誤或僅止於表面處理。系統思考強調「因果循環」與「多重因素互動」,讓團隊成員可以跳脫線性思維的框架,理解問題的深層結構與時間遲延對結果的影響。這部分我聯想到三個基本元件的說明,包括增強性回饋、調節性回饋與時間遲延,這些概念不僅有助於分析問題,也能幫助組織進行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規劃。
以「時間遲延」為例,它提醒我們,很多決策的結果並不會立即顯現,這在教育政策或社會改革的脈絡中特別常見。很多政策施行後因短期看不到效果而被急促調整,反而造成資源浪費與信任崩解。這也讓我思考在個人學習歷程中,我是否也常急於見效而忽略了耕耘的必要與過程的累積性。相對地,「調節性回饋」的觀點則幫助我理解,某些行為與制度的設計,其實是為了維持穩定與平衡,在組織中不一定每個變化都要被立即推動,而是需要與整體結構協調。
課堂中所提及的系統基模,讓我對問題的觀察從「事件層次」轉向「模式層次」甚至「結構層次」。這樣的轉變有助於我們找出問題的根源,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舉例來說,在學術團隊中,如果成員間溝通不良,一般人可能會將問題歸因於個別成員的溝通技巧。但若進一步從系統角度分析,可能會發現問題源自於權責不清、會議流程不當、或缺乏共同語言等深層結構。這樣的分析能讓我們提出更具結構性的解決方案,而不只是處理「表象的症狀」。
課程也談到「深層學習循環」,這是一個幫助組織不斷自我更新與演化的學習模式,包含從行動、技巧、關係、認知到信念等不同層次。這讓我意識到,組織學習並不是單一面向的改變,而是必須同時兼顧行動實踐與內在認知的雙重歷程。當我們只改變行動策略但未處理成員內在的信念系統時,學習往往難以深入且易於反覆。這點我在先前的實習經驗中也曾遇過,在組織中推行一項新制度時,雖然流程與技術皆有清楚規範,但因為成員心中仍對新制度存疑,結果制度無法落實,最後流於形式。
關於「學習型社區」的討論,我認為是這堂課的情感與價值面所在。從Juanita Brown的觀點出發,她認為當成員開始提出真正關心的問題時,社區的意識便會萌芽。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社區的形成,不在於外在制度安排,而是在於是否存在一個可以自由、誠實對話的空間。而這個空間的形成,來自於深度匯談的技巧與精神。匯談不是討論輸贏,而是透過反思與探詢,把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空間其實非常稀缺,尤其在高度競爭或功利導向的組織中,更容易導致「沉默的文化」。這堂課提醒我,作為未來可能的組織參與者或領導者,有責任創造與維護這樣的空間,使社區的學習成為自然發生的過程,而非刻意安排的活動。
這堂課給予我極大的思考與啟發。系統思考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思維方式。當我們能從系統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深層的層次觀察變化,從多元的維度看待學習,就有可能讓自己與所處的團體邁向更有彈性與創造力的未來。我也開始反思,作為一位研究生,是否也該從「個人研究者」的角色,轉向成為一位「學習型社區」的參與者與貢獻者。畢竟,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旅程,而是與他人、與世界不斷交織互動的歷程。
組織學習研究_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前面的組別報告時,並沒有很明顯地感受到,五項修煉是相輔相成的,到我的組別的報告時,從準備時就明顯地發現,五項修煉當中缺一不可,也不是照順序出現的,而是同時發展。在團隊中如何具備深度匯談的能力,我覺得是最困難的,因為在說明自己的觀點時,對方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當觀點都被攤開來時,很容易就開始討論,也就是像乒乓球的碰撞,就如同我報告說明的,習慣性防衛或是討論的出現並非代表負面,而是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知道現在要深度匯談而非討論,溫柔地回應對方的習慣性防衛,以免情緒越來越糟糕,我覺得習慣性防衛就像現代人常說的拖延症,找到一個暫時逃避的窗口(症狀解),最後還是要回來處理這些事,根本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先前在說學習時,通常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闡述個人如何學習,透過學習組織的理論,五我會先去想自己在團隊當中的角色,我們是團隊一起,而非自己的超越、學習等等,我也看見團隊對話的力量,能夠產出新的智慧,如同我們帶的活動,大家分享在荒島上要分享的物資,我也從同學的分享聽到從未想過的部分(要回收糞便,不然會被野獸發現,所以衛生紙是必須收集的),從食衣住行育樂規劃,又新增醫療等等,我也發現了不同的觀點,當下我也有課本的知識在面前重現的衝擊。
團隊需要有一起學習並超越的能力,也要有共同願景,才有個方向前進,最後透過團隊的對話激發學習的產出。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_W8心得
在這堂課中,探討了「終身學習者」(Lebenslanger Lerner)的意涵與當代重要性,對我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場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價值觀的自我對話與內化。隨著全球變遷與科技發展速度愈加快速,「終身學習」不再是附加的選項,而是一種必須被認知並實踐的生活方式。尤其作為一名研究生,過去總以為學習只是研究與論文的延伸,但這堂課提醒我,真正的學習其實應該超越學術的邊界,滲透於日常生活中每一處細節之中。
從課堂所整理的終身學習者五項概念來看,第一點即是「能深刻體認到學習與真實生活的關係」。這一點尤其引起我的思考。在現今教育體制中,學習常常與分數、證照、升遷機會掛鉤,學習被制度化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然而,若將學習與生活做更深層的連結,會發現許多生活中的觀察與體驗,本身就是學習的素材。例如,一次與人深入的對話、一場城市中的散步觀察、一次料理的嘗試,甚至是一個錯誤的處理經驗,若能加以反思,便是學習的歷程。這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往學習的動機,是為了成績、目標,還是對生活本質的探索?
學習的必要性,反映出我們對世界變遷的敏銳度,而學習的動機,則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自我成長的渴望。若一個人無法感受到學習與現實環境的緊密聯繫,自然難以產生強烈的動機。課堂中提及「生活中的新突破,有時只是一步之遙」,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學習其實常常是很微小卻深遠的。例如,在使用新工具、新平台的過程中,若願意稍微多問、多查,可能就打開了新的思維視野。反之,若習慣性地以「我不懂這個」作為結論,也就自我劃定了學習的邊界。
「學習者的自我認同」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當我們開始自我認同為一位持續學習者,我們的日常行為便會逐漸調整,會主動去吸收資訊、參加工作坊、閱讀不同領域的知識,或是關心新技術與社會議題。反之,若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的消費者」,那麼學習便容易流於表面與被動。能力的養成亦是如此,若缺乏批判思考、資訊整理、有效溝通等基本能力,即便有心想學,也容易陷入資訊焦慮或效率低落的困境。這堂課讓我開始反思,身為一位研究生,是否已具備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又是如何管理與選擇學習資源的?
課堂中談及終身學習者應具備的四項質性面向,包括積極且具有創造力的探索者、反省的行動者、自我實現的實踐者與學習的統整者。這幾項特質讓我重新思考學習者的「主體性」。探索與創造,象徵著學習不只是被動吸收,更是積極地尋找問題、提問與試圖建構新的觀點。反省與行動,則突顯出知識與實踐之間不該斷裂。很多時候我們在課堂上談理論、方法,但若無實踐,就無法真正體會知識的深度。而統整能力則是今日跨領域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單一學科的深度雖然重要,但跨域整合與應用,更能展現出終身學習者的核心價值。
七大特徵部分也讓我印象深刻,其中如「具有良好理解力與學識淵博的人」、「反省與自我導向的學習者」等,皆可視為終身學習者的實踐指標。這些特徵不只是知識性的,更是態度性的。例如「有效率的溝通者」與「社會中相互依存的參與者」就不只是個人學習層次的問題,而是關乎團隊合作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尤其在今日強調跨域合作的社會脈絡中,學習已不再是個人孤獨的修行,而是需不斷在群體之中磨合與前進的歷程。
其中一句課堂引用的話:「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對我來說既是提醒也是啟發。在台灣傳統教育脈絡中,學歷仍舊被視為能力的象徵,但實際上,真正有價值的智慧往往不只來自學校教育,而是來自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與不斷實踐中所累積的理解。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研究主題的進展,若只是依賴指導教授提供的資源與方向,而缺乏主動學習與外部連結的動力,那麼即使完成論文,也只是完成一份技術性的工作,而未能從中內化出知識與智慧。
課堂提到學校作為培育終身學習者的場域,卻仍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例如學習能力的界定不清、教材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學生動機不足、教師本身學習素養欠缺等問題,皆是現實挑戰。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學生要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自覺與外部資源的補充。這也讓我認識到,學校教育其實只是起點,而非終點。面對未來的變動與不確定,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學會一項技能,更是培養出隨時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與心態。
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不再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自我實踐的方式。終身學習者的概念,並不是要我們永遠當學生,而是要在面對未來種種變遷與挑戰時,能夠保有學習的動機、能力與彈性。這樣的認知,對我而言是極具啟發性的。未來無論是學術研究、職涯發展,還是日常生活的面對,我都將以一種更為開放與自我導向的態度,持續學習,並在學習中成長。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5心得
課程時間:2025/3/1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五單元-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報告者 : 蘇沐恩
課程地點 : 可可金鞋蘭場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很開心有這個因緣來到可可金鞋蘭場,一早隨著導航來到了這個世外桃源,淑美老師親切又充滿熱情的笑容讓我心情十分興奮,跟著淑美老師的分享我似乎進入了她的世界走了一回,除了認識了很多拖鞋蘭的品種、培育過程及經營歷程外,更深深地感受到淑美老師對蘭花的熱愛,以及本身好奇心及專注堅持的力量,買地的因緣、越南貿易的機緣,甚至荷蘭朋友的跨領域合作,這一切的因緣合和,以及老師專注的力量,持續十多年的點滴創造了屬於她自己的人生,且這個故事仍在進行中….淑美老師仍持續著對拖鞋蘭的熱愛、更把握每一個因緣貢獻社會,帶動埔里花農創造南投埔里在地特色,結合同好一起把蘭花推向世界各國,完全展現出一位終身學習者,透過彼此間橫向連結,促進南投埔里的永績發展,持續創新的決心,以成為學習型城市的核心目標,在地方上持續發光發亮著。
結合了本週「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單元,以陳淑美老師為例,更驗證了終身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是國家競爭力的表徵,地方城市透過對土地的熱愛,源源不斷的天然資源,營造屬於自己城市的文化與精神,融合社會地方間各領域專家,透過有效地動員各種資源,共同創造屬於自己的家鄉,促進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永續發展,南投縣更成為學習型城市之標竿之一。
由可可金蘭場陳淑美的拖鞋蘭的經營歷程及明烈老師在推動終身學習及學習型城市的辛路歷程,完全可以驗證其「臺灣學習型城市12345」的理念。
1個具體的學習型城市圖像
2建立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夥伴關係
3導向: 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發展導向
4樂: 樂學、樂業、樂活、樂居
5共: 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
在沐恩的分享提問了「何謂學習型成市推動成效不佳?」他統整了三大原因及其未來發展建議
成效不佳之原因:
(一)縣市間政策規劃與執行落差方面
(二)資源與經費限制方面
(三)各縣市居民學習動機及文化差異方面
讓我連結到了這一年多來回到校園裡學習,有機會透過老師課程上的安排深入地認識了埔里這塊土地的人事物,及其在地創生的力量,充滿著生命力,相信政府、國家、社會、地方、家庭到個人,只要持續地推廣終身學習,提高意識與認知,運用多元活動創造多元學習的機會,持續往永續國家的方向前進。
透過認識了學習型城市的意涵與歷史脈絡後,我覺得自己更有歸屬感了,更能理解自己為何而學,如何將自己所學與地方連結,熱愛生命,關懷社區,持續地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上學習,保持好奇心,廣結善緣,用生命影響生命。
如同明烈老師所總結的,由可可蘭場的陳淑美老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做人的四大哲學「因緣合和」、「天道求情、「厚德載物」、「感恩之心」。
今天的移地學習對我而言,學習成效十分高,為我紮下很重要的學習動機,以及為我開啟了視野,更指引我回歸本心,除了熱愛學習外,更要時時提醒自己,人生苦短,要專注在自己興趣的核心專業上,並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4-13, 週日 21:49
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課程時間:2025.04.0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這次課程,老師帶著我們踏上一段特別的旅程哲學之路,那是一條通往地母廟的步道。
說真的,一開始我以為只是一次簡單的戶外活動,沿著山路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但隨著老師一路上的提問與引導,我慢慢發現,這不只是郊遊,而是一段深刻、充滿思辨的生命走讀。
原本我覺得「哲學」這兩個字離我們好遠,好像只有在書本或學術討論中才會出現。但這次的走讀,讓我看見哲學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中——像是一棵老樹的皺紋、一段古道的痕跡。老師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帶我們去感受:
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又怎麼與身邊的環境對話?
當我們走到地母廟時,那種靜謐與安定的氛圍真的讓我感受到某種踏實。這不只是宗教或信仰的空間,更像是一個提醒:學習應該像土地一樣,能包容、能滋養,是可以慢慢耕耘、慢慢長成的。
老師說的一句話我特別有感:「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因為我真的開始體會到,學習不只是在教室發生,它可能藏在一場對話中、一段路程中、甚至是與陌生人擦肩而過的瞬間。這些微小的時刻,都是我們與世界互動、成長的節點。
我慢慢相信,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覺察與流動。
是一種你願意張開感官、打開內心去接住生活的狀態。未來的我,不求成為最耀眼的光,但願能像一束微光,在每個當下溫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走完這趟哲學之路,我更確定:「我正在學習」這件事,不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而是一種活著的方式。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這樣走下去讓學習融進生活,把生活活成一場持續的學習旅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課程時間:2025.04.0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陽光不大、溫度剛好,我們來到埔里的綠色小徑—哲學之路,沿途有綠樹與細流,還有各種不知名的花點綴其中,為我們的移地教學增添了幾分色彩。
在今天的主題中,談到終身學習者的特徵,我覺得自己還算符合終身學習者的特質。回想自己當初申請這個科系,就是意識到人必須不斷的學習,因為社會快速的進步,充滿變革與新事物,身處於這個時代,終身學習是一個必要的趨勢。但是台灣目前終身教育的推展,並不是非常受到重視,之前在課堂上,老師曾經說過一些狀況,例如:政策問題、在位者是否支持終身教育,以及經費不足等困境。
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秉持終身學習心態者不乏其人,孔子、莊子、蘇格拉底、愛因斯坦、張忠謀、比爾蓋茲,還有許多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人,都是終身學習的典範,值得我們向他們看齊。
今天老師談到「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我想,人生無處不學習,學習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存在於每時每刻,聆聽老師同學的發言,可以從中學習,與不同背景的同學聊天,可以增廣見聞,和不同世代的人相處,理解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看見天空與飛鳥,感受世界的浩瀚,聽見美妙樂章,心靈得到淨化與昇華。學習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要能讓自己享受在其中,並且期許自己能活成一道光。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4/12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2
課程時間:2025/4/1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洪英玲
學 號:113436519
讀後心得:彼得.聖吉 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並強調五項修煉是組織成長與學習的關鍵能力,分別是: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建立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第五項、也是整合其他四項的核心。
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組織的改變與學習並非單靠一個人努力,而是需要整個系統的共同覺察與改進。書中強調的不是「改變他人」,而是從「自我覺察開始」,進而影響組織整體的運作模式,這樣的觀點對我反思教育現場有極大啟發。
學習型組織不只是制度上的革新,更是一種文化與態度的轉變。尤其在幼兒園這樣以人為本、情感與關係密切的場域中,與「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精神--開放對話、持續反思、共同成長--和教保工作的本質非常雷同。
過去我們習慣以「上對下指令」的方式運作園所,但是《第五項修煉》提醒我,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應該是讓每位成員都能發聲、都能學習、也都能貢獻能力的地方,大家為了相同的願景共同努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願意嘗試新的工作而不怕犯錯,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終將轉化為理解與創新的動機。
我認為幼兒園若要成為學習型組織,領導者的態度是關鍵,可以型塑組織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整個教保團隊是否願意一起學習、一起承擔、一起前進。這不是一蹴可及的改變,而是一種持續培養與實踐的歷程。若把五項修煉實際運用在幼兒園中會有以下改變:
1. 自我超越:不斷提升教育熱忱與專業能力
作為教保人員,每天的工作容易陷入例行公事,但《第五項修煉》提醒老師要保持對「理想自我」的追求。透過進修與自我反思,定期紀錄教學後的心得與觀察,並設立個人成長目標如增進親師溝通、發展教學創意,讓自己在忙碌中也能持續成長。
2. 改善心智模式:跳脫「小孩就是要聽話」的框架
過去在處理幼兒行為時,常依直覺反應和經驗法則,但《第五項修煉》提出「心智模式」會限制我們對問題的看法。老師需要嘗試用不同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反思是否自己的期待或語言方式影響了孩子的回應,並與同事討論更多元的教育策略。
3. 建立共同願景:凝聚教保團隊的共識
書中提到的「共同願景」並非強制灌輸,而是從共同經驗與價值中孕育出來。這讓我思考園所內的教學目標是否讓每位同仁都清楚?在園內會議或主題課程規劃時,可以更積極參與討論,並鼓勵夥伴分享他們對教育的想法,讓願景從「管理者的目標」轉為「團隊的信念」。
4. 團隊學習:從衝突中學習對話與協作
教保工作離不開團隊合作,但也常面臨意見不合的情況。《第五項修煉》中的「團隊學習」讓我看到有效對話的重要。掌握溝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團隊人員更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與他人不同,這讓我們的討論更聚焦在「解決問題」而非「誰對誰錯」。
5. 系統思考:從「一件事」看到「整體運作」
最深的啟發來自系統思考。當面對班級孩子專注力不集中或行為不當時,老師不再只看「孩子的問題」,而是回頭檢視整體流程、空間安排、活動設計、甚至老師的情緒傳遞是否都影響了氛圍。這種「看見背後的結構」的能力,讓我在教育現場更有彈性與策略地因應問題。
四、結語
《第五項修煉》不只是一套管理理論,它是一種能促進自我成長、提升團隊合作、啟發整體組織改變的工具。作為一位研究生與教保現場的實務工作者,我相信唯有從「自我學習」出發,逐步帶動同事、團隊與整個園所的轉化,才能真正實踐學習型組織的精神。未來我希望能持續將這五項修煉內化為自己的專業素養,並在教育現場實踐出屬於我們園所的學習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