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2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羅慧娟
學號:113436503
讀《第五項修煉》後,我對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修練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工具,更是團隊協作的重要基石。
書中提到的自我超越,強調突破自身限制並促進個人發展,這是創造力與張力的來源。只有當我們在個人層面上持續學習和進步,才能在組織中形成有效的學習文化。
接下來的心智模式,提醒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偏見,這對於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若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內在的限制,就難以達成真正的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本質上是團隊的方向,是大家朝著同一目標前進的基石。這需要所有成員共同努力,融合不同的意見,形成一個明確而共識的目標。
在團隊練習方面,強調了共同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透過團隊合作、共同練習,才能提升整體的效率和效果。而最關鍵的第五項修練——系統性思考,則讓我體會到全面性和整體性思考的重要性。通過系統思考,我們不僅可以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還能拓展視野,理解事件之間的關聯,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全局,提前預見潛在的挑戰與機會。
總結來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變得格外有意義。系統性思考讓我意識到,凡事都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從而能夠理解整體的運行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明確的決策。只有看見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並立足於全局,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畫出未來的藍圖。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課程時間:2025.0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學習應該是每個人一生中持續且普遍的行動,學習無所不在,不只是為了就業,更是為了活得更好。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學習社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理念,它主張學習不應侷限於學校教育,而應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讓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持續學習與成長。學習社會強調終身學習、多元知識來源與學習自主性,這些觀點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框架,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定義與方式。在這個單元裡,報告的同學介紹了澳洲、澳門和香港等地,推動學習社會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不同地方針對當地的狀況,有什麼樣的做法。
我覺得簡報後面幾頁所提出的,很值得我們深思,例如:學習社會雖鼓勵終身學習,但也可能導致學習焦慮,學習變得像是在跑一場無止盡的馬拉松。對有些人來說,學習像是一個無底洞,不斷想要填滿卻又無論如何也填不滿,這樣的學習焦慮,很有可能也是文明病的來源。我想到一首新詩,白荻的雁:「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在無邊際的天空,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的引逗著我們,活著,不斷的追逐,感覺它已接近而抬眼還是那麼遠離……」我們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如此幸運也如此辛苦。
簡報最後提醒我們:學習,其實是一種自由而深刻的存在狀態,學習社會不能只有競爭,還需要沈澱與省思。我想如果人們的學習,是為學而學,無所為而為,才能真正樂在其中,於學海中自在漂游,而不是載浮載沉。
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隨著終身學習觀念的興起,「學習型城市」已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學習型城市強調透過制度設計與資源整合,營造有利於全體市民持續學習的環境,使學習成為城市治理、社會融合與經濟轉型的核心力量。
從理論層面來看,學習型城市源自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的理念,認為學習不僅侷限於學校,而是遍佈於社區、職場、家庭與公共空間之中。在實務發展上,許多城市已積極推動各類學習機制,如社區大學、市民學習護照、學習型企業聯盟等。透過公私協力與跨部門合作,學習型城市促使資源有效分配,縮短學習落差,並強化市民的參與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推動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GNLC),就鼓勵各地城市分享經驗與資源,共同提升學習力與城市競爭力。
然而,學習型城市的推動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部分地區在政策規劃上缺乏整體視野,導致學習資源分配不均;又如,數位落差與社會邊緣群體的參與問題,會使學習型城市的發展產生不平等現象。因此,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強調包容性與多元性,並持續進行政策調整與成效評估。
在這個報告中,除了介紹了台灣的兩個學習型城市,也介紹了德國、南韓、象牙海岸的的學習型城市,讓我們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做法,可以提供我們參考或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八: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的主題來到了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是學習「看見整體」的一種修練,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知道事情漸漸變化的因果。
系統思考與前四項修練息息相關,自我超越與系統思考結合,能形成更廣闊的遠景,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透過系統思考,從大處著眼,來改變思維角度,能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在建立共同願景時,運用系統思考能使願景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在團體學習中,系統思考提供了解決複雜問題的有效工具。
我們可能從小被教育把問題分解,把世界看成是分開的,這樣雖然可以讓複雜的問題容易處理,但無形中,卻失掉了對整體的歸屬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動所帶來的後果。這個世界是由許多因果環環相扣而成,每個環節都互相影響,這些相關性不容易被察覺,就像蝴蝶效應,微小的變化會帶來不可預料的結果。
老師談到,構成系統思考的兩項因子是交互作用和互相影響,並提醒我們,要從整體看,從高處看,因為當局者迷,深陷其中無法窺看全貌,要能跳脫,綜觀全局,就像從空中鳥瞰,才能看清真相。
我想到我曾經在一本談禱告的書中看到一個說法,就是,如果你非常虔誠的禱告了一段時間,但卻沒有看到效果,並不是神沒有聆聽你的祈禱,而是因為神是在一個最高的角度看所有的一切,神看的是整體,神是系統思考,人是單一思考,一個人所求的出發點,如果是為自己,願望不容易達成,但如果出發點是為群體為別人,出於愛與更高情懷的祈禱,神會應允並為之動工。當更多人有共同的願景,所形成的能量會更強,吸引力法則會將磁場接近的人連接在一起,共同願景的實現將是指日可待。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施梵萱
學號:113436521
課後感想: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聖吉)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es)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想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這次我負責的部分是建立共同願景,讓我更加了解願景不僅是指個人,而是整個群體。從自我察覺到反思和行動,都是需要互相傾聽的過程
共同願景的建立需要日常對話
儘管願景令人振奮,但其建立過程並不總是迷人或激動人心。
優秀的領導者不只是透過演講激勵人心,而是在日常事務中始終銘記願景,並與日常對話交織在一起。
願景的融合需要透過持續的交流與聆聽
共同願景源自個人願景的互動與成長,這需要透過不斷的交流與溝通來實現。
個人應能自由表達夢想,也要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透過對話找到更完善的構想。
聆聽比說話更難,尤其對有強烈主見的管理者
真正的聆聽需要開放的胸襟與意願,容納不同的觀點,而不是要求個人願景服從於更大的願景。
目標是讓多種願景共存,並透過用心傾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向。
領導者的角色:傾聽與表達組織的願景
一位成功的企業領袖認為,領導的核心在於傾聽組織的聲音,然後用清晰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來。
領導者的價值不僅在於指引方向,更在於理解組織內部真正想追求的願景,並將其凝聚與傳達。
建立共同願景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需要長期對話與互動。
願景的融合需要個人願景的自由表達與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
真正的聆聽需要開放心態,而非強迫個人願景服從更大的願景。
領導者的核心職責在於傾聽組織內部的聲音,並清晰地表達願景。
用心傾聽與持續對話,才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案。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_W9心得
在本次課堂中,同學以學習型城市與終身學習的概念為主軸進行報告。透過其說明,我對於當代城市發展與教育政策的關聯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在探討城市如何透過學習促進整體社會進步與凝聚力方面,啟發我對公共政策與教育改革之間連動關係的關注與思考。
學習型城市的建構強調學習應貫穿個人一生,並涵蓋正規教育(如學校體系)、非正規教育(如社區教育)與非正式學習(例如自學、自我發展等)等不同層面。這樣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傳統教育模式的侷限性。在過去,我們往往將教育視為一段階段性的任務,例如從國小至大學,甚至研究所。學業完成後,許多人便逐漸脫離系統性的學習。然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技術更新,顯然不容許個人僅依靠早期所受教育持續應對未來挑戰。因此,建構一個鼓勵市民終身學習的城市環境,的確是提升整體競爭力與社會韌性的重要方向。
報告中引用了《第五項修煉》中的「學習型組織」概念,這讓我印象深刻。書中主張組織若要持續發展與進步,就必須具有學習能力,而非僅僅依賴傳統權威或固定流程。將這樣的觀點應用到城市治理或公民社會之上,可以轉化成「學習型城市」的具體實踐。也就是說,城市本身如同一個大型的組織,它的每個部門與組成者,包括政府機關、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市民,皆應持續學習、共享知識並反思行動,以回應不斷變動的社會需求。
在這個框架下,學習型城市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教育的場域,而是鼓勵不同年齡、背景的市民持續學習,並透過學習形成更積極的社會參與與社群意識。這與同學所說的「提升社會凝聚力」形成良性循環。當人們對所處社會具有更多理解與參與意願時,整體社會的包容性與韌性自然隨之增強。
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包含觀察、模仿與互動。這點讓我聯想到現在社群媒體與數位學習的興起。許多民眾透過YouTube、Podcast、線上課程平台,這些形式雖然不具備傳統的教室架構,但卻能提供大量彈性與自主性,也讓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習型城市中,若能妥善整合數位工具與實體資源,例如在社區建立開放學習空間,或提供公立場館Wi-Fi與學習平台的導引說明,將有助於縮小數位落差,使更多民眾能真正參與終身學習。
學習應建立在個人經驗與社會互動的基礎上,這是我認為最能觸動人心的一點。比起單向的課堂講授,透過實際參與、討論與合作所獲得的學習,更具有深度與實用性。例如社區課程的設計若能結合地方議題或在地需求,不僅有助於學習者提升實務技能,也促進了社區意識的建立。這也說明了為何許多城市在推動學習型城市的過程中,會強調社區大學、職能訓練、圖書館再造與文化推廣等工作。
進一步來看,報告中提到的「知識型社會」概念也非常關鍵。隨著知識資源在產業與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能否建立具備學習力的人口結構,便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這種學習力,不應僅限於科技或專業技能,也包括文化素養、公民意識、媒體識讀等更廣義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建立,絕非短期教育可以達成,因此學習型城市的願景不僅是經濟上的投資,更是文化與價值體系的培育。
「終身教育師」的制度設計與實務操作,這是我個人之前較為陌生的領域。原來目前已有88%的城市評定為學習型城市,並依據《終身教育法》建立「終身教育師」制度,由專業人員針對各區域需求進行學習項目的規劃與運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從理論到實務有其清楚的結構,也提供了教育政策一個新的視角。若台灣能進一步推廣此制度,培育具有社區敏感度與教學設計能力的教育人員,不僅能更有效促進各地學習機會的均衡,也能提高整體教育政策的回應性與彈性。
深感學習型城市的推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教育、社福、都市規劃與科技等多面向的整合。從理論層面的建構到實務政策的執行,都需要來自不同專業與部門的合作與協調。這也讓我反思,台灣目前的終身學習政策仍有許多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雖然目前已有多所社區大學與成人教育中心,但仍有部分偏鄉或資源不足地區的學習機會明顯不足,應加強相關資源配置與培訓制度。另外,對於中高齡者或技術轉型下受影響的勞工,也應有更完善的技能再培訓方案,使終身學習不只是理念上的倡議,而是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
若學習型城市的核心在於創造一個讓人願意且有能力持續學習的環境,那麼我們作為市民、學生、未來可能的教育從業者,是否也該思考自身角色如何介入這樣的體系建構?不論是在社區參與、教育推廣或知識分享上,我們其實都有可能成為促進學習文化的行動者。透過這次報告,我不僅理解了學習型城市的理念,也開始思索自身在這個理想中的實踐路徑。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雅儒
學號:113436512
課後感想:
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聖吉)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es)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想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課堂上各小組分別報告「第五項修煉」中的見解與看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與系統思考,這五項修煉不緊密相連,更讓我腦洞大開,每一項都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密不可分,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學習跟工作的方式。
透過「旅鼠的困境」故事,感受到若沒有覺察心智模式與自我反思,人很容易盲目跟隨,不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做人做事常保有根深蒂固想法,而失去創造性與選擇的主動權,改善心智模式的關鍵說明了對內觀察與誠實面對固有觀念,排除固定模式與防衛心理,才能真正打開新的學習與思維。
在「共同願景」部分,我特別喜歡「願望、願景、願歷」的層次拆解。願望是從內心的渴望開始(動力),願景給方向畫出一個清楚的藍圖(方向),而願歷則是有可能實現的計畫(落實與成長),這三者的串聯讓理想不再只是空談,而是一條可以踏實走過的道路。
「團隊學習」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努力有限,一群能夠互動、互信、相互學習的夥伴很重要,因為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力量與智慧,讓團隊走得更遠。
「系統思考」則強調從結構面思考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去尋求背後問題,必須以整體視角來尋找根本的解決。由知識管理的五大構面來提醒學習的資產不是只有儲存,也要懂得是分類、分享、創新、實際運用,才真的有價值,讓我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資訊,更是可以創造價值的資產。
最後,透過這堂課的五項修煉了解這不僅是管理方法,更是一種心態與態度的轉變,幫助我期許未來成為更有系統性與創造力的學習者與實踐者。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本週的課程主題涵蓋了「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與「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兩大部分。透過老師的引導與同學們的報告,讓我對終身學習的實踐場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開始反思社會與城市如何成為一個支持學習的空間,而不只是將學習侷限於校園或年齡層的範疇。
在第一個報告中,同學引介了瑞典教育家Torsten Husén於1970年提出的學習社會概念,強調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社會結構的理想圖像。我特別喜歡其中提到的觀點:「學習不該是特權,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不僅顛覆了我對教育的傳統理解,也讓我重新思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是否真正落實了「隨時隨地皆可學」的精神,就像我們的科系名稱一樣——終身學習。
報告中也提到學習社會的核心理念,包括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廣泛學習(Lifewide Learning)、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以及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老師曾在學期初某一次上課時提到,這四個概念彼此相扣,構築出一個完整的學習網絡。尤其是「廣泛學習」的提法,讓我聯想到現在許多人透過YouTube、自媒體、社群平台等進行自我學習,這些形式已超越傳統教學模式,也顯示出當代學習的多元與開放。
在學習社會中,學習的場域不再只是學校,而是擴展至家庭、社區、職場甚至網路,這種「學習無所不在」的概念讓我深有共鳴。過去我們習慣將學習定義為「有老師、有課本、有成績」的過程,然而在學習社會中,真正重要的並非形式,而是學習本身的持續與自主。這也讓我反思,作為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我們該如何推動政策與制度,使這樣的理念落實到每個角落?
此外,同學報告也提及香港與澳門在推動學習社會上的政策設計與課程實施,這讓我意識到,建構學習社會不只是理論層面的倡議,更需要結合實務策略。例如在課程設計上融入生活經驗、在政策層面強化學習機會平等,這些都是具體而必要的行動方向。同學舉出的這個例子也讓我對自己的國家,在推行學習社會上的狀況,以及對終身學習此概念的理解與重視,進行深入的反思。
接續第二個主題「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同學報告指出學習型城市的理論基礎來自終身學習理論、學習型組織與社會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與情境學習、知識型社會與人力資本理論,強調城市作為一個集體學習的空間,其本質與組織學習極為相似。在這些理論當中,大部分是我曾聽說過的,對我來說比較新奇的是關於城市對學習的重視,讓我看見了教育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真的是不容小覷。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報告中提到GNLC(Global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對於全球學習型城市的倡議與認證,並舉出台灣幾個縣市如新北市、南投縣、基隆市、苗栗縣等的參與與發展現況。老師指出目前只有新北市與南投縣獲得學習型城市的認證,而今年基隆市也正在努力達標,這些例子讓我體認到學習型城市的實踐需要從制度、社區、個人三個層面共同推動。
另外,報告中也提到台灣終身學習政策的標誌與象徵,如logo設計與色彩意涵,這些看似細微的部分其實蘊含著政策理念的傳達,也提醒我政策傳播與視覺設計的重要性。尤其在logo圖案的部分,我看到正在敞開的書象徵開懷、開闊心胸,強調共學、共享、共好的概念,這讓我想到老師五共的說法,不禁將兩者連結起來。
在老師的補充與引導下,我也開始思考:城市是否真能成為「支持學習的場域」?一個學習型城市,是否只是開設了幾個學習中心、舉辦了一些課程就足夠?報告中有提到「永續、機會、連結」的三個關鍵字,這是我簡報中,在韓國終身學習振興院NILE這一頁看到的,我認為這三個關鍵字可以成為我們觀察一個城市是否落實學習型價值的指標。
總結而言,這次的主題讓我對「學習社會」與「學習型城市」有了更具體的理解,也啟發我重新思考終身學習政策的核心價值。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參與的形式。我希望未來能將這些理念應用於人力資源或教育政策的推動上,讓更多人能夠享有平等且持續的學習權利。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論身處何時何地,學習的態度與行動都不能中斷,因為唯有持續學習,我們才能與世界同行、與自我成長對話。
組織學習研究-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的課程主題是五項修練中的核心修練——「系統思考」。課程一開始,老師以這一句話做同學報告前的補充說明:「做好人把人做好、做學問把學問做好、做好事把事做好」,這句話對我來說是一種提醒,讓我在最近的生活中深入的反思自己忙碌的日程,並檢視身心靈的健康。這樣的開場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更深的期待,也讓我思考:學習系統思考是否也是一種內在覺察與外在行動相互整合的過程?
在同學報告中,提到系統思考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線性思維,強調將組織或問題視為一個整體,並理解其中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動態互動。我們若無法跳脫單一事件的視角,將難以看見問題的全貌,甚至可能不斷地重複相同的錯誤。我認為系統思考在五項修練當中更像是整合前四項修練的一種思考模式,能幫助組織更完整且有效的進行學習。
其次,報告中也有提及的系統基模,如「反應遲鈍的調節環路」、「惡性競爭」、「富者愈富」、「共同的悲劇」等,讓我認識到許多組織內常見的困境,其實都可以從系統結構中找到解釋與出路。系統基模的目的,是為了調整我們的認知,使我們能看見結構的運作與潛在的槓桿點。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具備啟發性的觀點,因為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發生了什麼」,更引導我們「應該如何介入」,若能在生活中實施這一種思考模式,或許能更順利的解決與面對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也以多個例子來說明系統的本質,例如提到中醫看待人體的方式——肝膽胃腸彼此互動影響,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這樣的舉例讓我更容易理解系統思考不只是理論,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從中我也反思,是否自己過去對於組織中出現的問題,常常僅從單點切入,而忽略了整體架構與長期動態的變化。
同學報告的一開始,向我們介紹了系統思考的五大特性,進行清楚而有層次的說明:整體觀、動態性、反饋迴路、延遲效應、整體最優。這五項內容清楚地整理了系統思考的核心觀點,也幫助我釐清過去對系統的模糊印象。例如,延遲效應這個概念提醒我,行動與結果之間存在的時間差距,是組織學習中常被忽略的重要變數。我想起自己過去在工作中常因短期沒有成效就懷疑方向是否錯誤,現在回頭看,其實只是忽略了系統的延遲特性。
另外,同學整理了在行動與思考中學習的八個策略,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個策略提到的「不同意但盡心盡力,反思不代表大家對每件事都意見一致,目標是大家對事情有真正的理解與承諾」這一句。它讓我想起團隊成員之間所表示的立場與觀點,雖然不一定都是一致的,但為了達到團隊最終的目標與願景,還是會盡心盡力,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
在報告的結尾,同學引用了國內外的案例,例如外送平台的運作邏輯、Symbiosis與FAKM模型等,透過因果圖與回饋結構說明了系統內部的互依性與時間延遲,這些實例讓我理解到系統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場域。我也從中發現,能夠「看見系統」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出真正影響結果的槓桿點,並進行有效的介入與轉化。
老師在課堂尾聲的分享也讓我印象深刻,像是「壓力的『壓』字,是上厭下土,代表我們對當下處境的不喜歡」、「stressed 倒過來是 desserts」,用幽默又具哲理的方式,引導我們思考內在狀態與壓力的本質。我深刻感受到,學習系統思考不只是為了解決組織問題,更是一種內外整合的修練,讓我們學會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在矛盾中找到和諧。
總結來說,這週的課程讓我對系統思考有了更深刻且全面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真正能夠連結到自身經驗與未來的應用。我開始思考,目前的工作與合作上,若能實際運用這五項修練,將理論與實務做連結,是否可以使團隊更加順利的進行學習與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