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睃詠
學號:113436516
上了吳老師的組織學習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個人心靈穩定性的重要性。真正的學習並非僅限於知識的累積,更在於持續的自我觀察與覺察。例如在團隊合作中,若能放下自我立場,靜心聆聽,他人的觀點往往帶來新的啟發。
此外,第五項修練提醒我,面對複雜的系統問題時,若缺乏內在靜定力,容易陷入表面的解決方案,忽略了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因此,靜心、對話與共振場的營造,是未來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練。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學習社會是不限年齡、地區、職業等等,一生當中都擁有學習的能力和概念,並且是普遍而非特殊的行為,或許一直以來的教育制度以及受到世俗的影響,人會想追求成效,尤其是希望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回饋,不過學習又是要長期或是經驗累積才能有連貫、串通的,例如小時候常常看見山水畫,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直到前往暨大的路上,在國道六號看見遠處山峰錯落,才得知原來山水畫是真實存在的風景!此外,這樣的經驗正是「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展現,學習應是融入在生活中,而非侷限於為了學習,而去補習、考試及拿著成績單才能證明學習。報告當中也提及每個學校都有學習的計畫,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培養起學習的能力,進而推展到學習社會,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學伴制度,學生也能擔任導師的身分,這也是讓學生能實質看見自己的學習的成果,能夠理解內化並產出,同時也是回饋社會!
學習型城市包含在社會當中,從社會到城市到家庭最後到終身學習者,是一整個系統體系的建立。報告當中提及GNLC 的策略重點,回想起台灣目前的學習型城市發展,去年在車埕火車站參加南投縣學習型城市博覽會,我發現不少家庭在無形中參與到學習型城市的概念中,以及樂齡學習中心或是社區,及網路也越來越多能夠終身學習的管道,在終身學習的理念推「廣」後,期待未來的活動能夠朝著越來越「深」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4/15)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系統思考的過程中,有四個層次:事件、趨勢、結構與心智模型。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以為只是表面的問題,其實背後蘊含著更深層的系統結構與思維模式。這不僅是企業管理的工具,也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的學習歷程中。
以我自己準備期末報告的經驗為例。當時我發現自己連續好幾天進度緩慢,效率低落,心情焦慮——這就是「事件層次」;進一步回顧,才發現這種情況不只發生一次,每當有重大報告或考試臨近,我就會出現拖延的傾向,這代表這是「趨勢層次」的反映。
再往下挖掘,我發現問題的根本其實在於整體的「結構層次」:每當我面對一項繁重的任務時,總會產生「太難了、不知道從哪開始」的感覺,進而不敢開始動筆。等到時間快到了,我只好在壓力下臨時趕工,品質自然無法達到預期,最後強化了我「我做不好」的信念,讓我下次面對類似任務時,更加抗拒啟動。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
而這背後的「心智模型」,其實是我對自己抱持著某種完美主義的信念——我總覺得如果不能一次就把報告寫好,就代表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正是這種看不見的信念,讓我不敢嘗試、不敢犯錯,進而影響了整體的學習狀態。
透過系統思考,我第一次真正看清楚問題的全貌,也學會了調整方式:我開始允許自己先寫草稿、不完美沒關係,重要的是「啟動行動」,並透過分段時間的方式逐步完成任務。結果不僅效率提升,內容品質也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學習重新建立了信心。
這次的體會讓我深深感受到,系統思考不只是分析工具,更是一種幫助我們走出盲點、跳脫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它提醒我,唯有看清整體,才能真正改變自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4/16)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型城市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透過這堂《終身學習》課程,我對「學習型城市」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課堂中我們學到,不只是個人需要學習,整個城市、整個社會都應該是一個支持學習的空間。在老師講義中的圖像顯示了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架構,它不僅強調教育機會的普及,更將學習與家庭、職場、科技、文化緊密結合,打造一個涵蓋生活每一個面向的終身學習系統。
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學習型城市的「六大支柱」,例如:提升教育體系的全面學習機會、活化家庭與社區學習、促進職場學習、擴展現代學習科技、提高學習品質,以及創造充滿活力終身學習文化。這讓我體會到,學習不只發生在學校,也發生在家庭、社區、甚至職場與社交生活中。
此外,我也反思到,推動終身學習其實不是單靠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城市層級的政策決心、跨單位合作與資源的有效運用。透過這樣的系統支持,學習才有可能真正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這堂課讓我明白,終身學習不只是「繼續學習」,而是要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未來不論我從事什麼工作、身處什麼角色,我都希望能延續這樣的學習精神,讓自己與社會一起進步。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魯昱彤
學號:113436506
本次課程學習讓我收穫最深的是系統思考【以一個整體去思考單位之間的動態關係】,正是我平常在思考上經常會遺漏的地方,如能學習甚至習慣之後以整體來看待事物,也就是以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想必對事物甚至對世界的認知都能有更新的體悟。
【時間延遲】「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看起來變好,實際上變糟」是我在職場上經常遇到的一個困境,且至今尚未有解,由衷的希望我職場上的領導者有機會可以來上一下什麼叫系統性思考跟時間延遲的概念。
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老師說的,來自於《金剛經》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各種俗事俗務俗人組成萬千世界,也交織出許多煩惱影響心境,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達到如此境界,面對紛紛擾擾都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估計要退休之後了,但世事難料如果不肖子孫造成紛擾的話可能就不是如如不動,而是動彈不得也不一定

)。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美如
學號:113436501
2025/04/12 分組報告講評心得
113終發在職專班 學生:陳美如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每一項修練息息相關,目標與現狀間有結構性張力(創造性張力=>前進的力量),產生結構式衝突,產生良好的創造性張力。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加上第五項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這些修練可以帶領我們開拓未被發掘的、個人與組織 的成長空間。
(一)自我超越及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練是以釐清「我們真心嚮往什麼」為起點,讓我們為自己的最高願望而活。是通過自我成長和持續學習來實現個人的潛能發揮。
旅鼠的故事自我超越不是一場偶然的啟發,而是一段需要勇氣與覺察的旅程。願景不是幻想,它是來自內在深層的渴望;使命不是外在的目標,而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發出的獨特光芒。•你是誰?你為什麼在這裡?你想要創造什麼?
.心智模式-洞穴人的陰影: 再次強調了內在潛力的力量,提醒我們,真正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過去的經歷或未來的挑戰,而是我們內心的力量與信念。心智模式是我們對世界、自我、組織,以及我們如何跟它們配合,所抱持的根深柢固信念、圖像與假設。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經驗。當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改變,就能改變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得到迥然不同的結果。
(二)共同願景:
.核心是一種群體內部自發的、深具感召力的力量,而非單方面強加的目標。學習與願景的關係:願景驅動「創造型學習」,讓組織不只是適應變化,而能主動塑造未來。願景的成功關鍵在於共享與傾聽,而非強行推動。
.願景的融合需要個人願景的自由表達與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用心傾聽與持續對話,才能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案。
.共同願景與系統思考: 願景會經由溝通以逐漸增強的螺旋擴散開來。了解現有政策與行動如何創造、改變現況培養新的信心來源。
(三)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是一種經由整合及發展成員之能力,而創造出團隊知識的過程。【彼得聖吉(1990)】。「團隊學習」建立在發展『共同願景』上,也建立在『自我超越』。
.「團隊學習」 能提升組織應變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知識共享,也讓團隊成員在組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群策群力,發揮團隊最大力量。
.團隊學習的交談方式: 學習型團隊必須精於使用「討論」(discussion)與「深度匯談」(dialogue)這兩種談話方式。
.深度匯談: 先暫停個人的主觀思維,彼此用心聆聽,自由且創造性地探究複雜且重要議題。探索複雜難題的過程,每個人攤出心中的假設,並自由交換想法。
.團隊學習的關鍵與陷阱:
習慣性防衛圍繞著我們最深層的假設,形成一層保護的殼,保護我們免於
遭受痛苦,但也使我們無從知道痛苦的真正原因。
.降低習慣性防衛方法:
1.視彼此為工作夥伴:參與者應拋開角色與職位(領導者更應放下身段)。
2.建立共同學習夥伴關係:應視彼此為學習夥伴,人人平等。
3.營造安全感:在工作和學習中,營造彼此關係良好的氣氛。
(四)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與傳統的思考模式不同。傳統的思考模式,通常習慣分析單一事件。然而,系統思考,是將其他人以及組織一起考慮進來,將這些視為「一個 整體 」,並且去思考這些單位彼此之間互動的「 動態關係 」如何。
.動態系統的兩個主要特色,第一是「回饋」,第二是「時間遲延」。 回饋 ,可能是 增強式的回饋 ,也可能是 調節式的回饋 。
.時間遲延,代表的是我們所採取的行動,以及產生的結果,中間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的落差。例如,在一個著名的例子「啤酒遊戲」。
(五)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就是把組織內所有有用的知識 整理、存放、分享、創新、應用,讓每個人都能利用這些知識來提升工作效率、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知識的類型: 顯性知識:可用文字、圖樣、聲音的方式儲存在特定媒體的知識。例如教科書、手冊、SOP等適合大量知識重複使用的環境。隱性知識: 如專業經驗、直覺判斷、鼓勵對話、師徒制度、經驗分享,應用情境:研發、設計、醫療、諮詢等強調創新的領域。
.知識管理的五大要素:
1️知識獲得(Knowledge Acquisition)
來源:內部經驗、外部市場、顧客反饋、競爭對手分析等
方法:研究、培訓、數據分析、專家訪談
2️知識儲存(Knowledge Storage)
目的:避免知識流失,確保組織記憶(Organizational Memory)
方法:知識庫、文件管理系統、雲端儲存、標準作業流程(SOP)
3️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
目標:提升組織內部協作與創新能力
方法:內部論壇、社群媒體、經驗分享會、導師制度
(Mentorship)
4️知識創新(Knowledge Innovation)
目標:創造新的產品、服務或流程,提高市場競爭力
方法:跨部門合作、研發投入、開放式創新、創意思維訓練
5️知識應用(Knowledge Application)
目標: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業務價值
方法:決策支援系統、專案管理、流程優化、智能分析
.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的意義: 1. 彌補學習型組織實踐的缺口2. 系統性管理知識資產3. 強化組織的學習能力4. 推動創新與變革5. 建立永續競爭優勢。
組織學習研究_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系統思考就像老師舉例肝膽腸胃科一樣,為何他們被分配在同一個醫科,是因為一個器官不好便會影響其他器官,是息息相關的,結合到之前的組別報告中,我想起我與玉秀報告團隊學習中的例子,因為Nokia 沒有跟隨到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跳脫了原本的折疊鍵盤手機式,而是智慧型手機,追求大螢幕,固執己見而導致後來痛失市場,之後在內部重整時,是用了心智模式和系統思考去發現了5G網路的電信市場,也是跳脫了手機的思維以外,更是去分析了整體的發展發現了新的市場!五項修煉也是一個系統,每組報告的技巧都應該被運用在不同時機,甚至是同時結合好幾種一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我覺得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事情,導致困在自己的思維裡,看不見整體或是不同視角的問題點,這時候就會需要更客觀地來看待事件,不論是練習跳脫自己的身分或是運用團隊學習,透過對話激發智慧。
因果迴路圖的討論,我覺得是很有挑戰性的議題,因為我對於美國關稅的新聞瞭解還不是非常了解,但這時候就需要團隊學習了,我們每個人分享並討論自己看見的觀點和說明,最後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因果迴路圖,就是系統思考的整體觀!後面的例子使得系統思考的觀點更淺顯易懂,例如外帶平台的興盛以及店家的買賣模式改變,都是基於系統上交易的方式改變,在生活中能夠看見更多店家新增外送後,店內有實體點餐的客人,同時又有外送平台響起不停地訂單鈴聲,讓我想起網路購物亦是如此,因為交通的方便性,以及照片和影片的技術越來越好,後來衍生出直播以及蝦皮店到店的普及,都是系統的模式改變實例,從蝦皮店到店在埔里就有好多間,可見系統的改變帶來的影響之大。
系統思考是社會共好的關鍵修練
課程時間:2025.0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鄭安琇&吳嘉蕙&阮薔薇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生學號: 114409502
在本次系統思考主題,老師提到第五項修練都離不開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見樹又見林,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的一種修練。於個人言,學會做好學問、為人處事,能圓滿此生;從社會資源分配而言,以系統思考綜觀全局後,將資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讓效益發揮到最大之處,能讓國家社會得到長遠的發展。
老師引用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呼應系統思考整體觀、關聯性思維及系統盲點面向,提醒我們要從更高視角觀察系統,從不同視角(橫看、側看)觀察問題,會得到不同結論,這提醒我們觀點和系統元素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且互動的,在交換作用下會產生相互影響。我們常在系統中當局者迷,難看清全貌,只有藉助交互討論或分析工具時,才能「識得真面目」。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討論到反思及紀律的重要性,系統思考強調的是整體性、互動關係以及動態變化,而反思與紀律在這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回應問題的過程中,反思能帶來能量,帶來深刻的自我覺察,有助調整行為提高紀律,提升學習成效,帶來內在動機的增加與成長,導向良善的循環。另由於系統也強調動態變化,時刻注意各項事件的交互影響,保持彈性與即時調整,更能有效回應問題,得到有效決策。
系統思考不僅是觀察世界的方式,更訓練我們建立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思維與行動準則。透過反思與紀律,我們得以在動態系統中保持覺察、適時調整,帶動個人內在成長的良性循環;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若能運用系統思維來統整資源與策略,將有助於整體社會的永續與均衡發展。唯有跳脫自身侷限,從多元視角檢視問題、觀察系統的結構與互動,方能真正「識得真面目」,做出具有洞察力與長遠影響的決策。系統思考,是通往個人圓滿與社會共好的關鍵修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