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第七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七週心得:
這周課堂同學報告團隊學習的主題,裏運用了很多案例來說明解釋。從Nokia公司、Sony公司和Google公司的案例能看到,組織學習是一個企業能夠適應環境變化、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能力。並且透過這三家公司的案例探討組織學習的不同面向,了解其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Nokia公司曾是全球行動電話市場的領導者,但最終被Apple和Android手機超越。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組織學習的不足。當智能手機開始崛起時,Nokia雖然擁有技術優勢,卻未能及時調整策略,內部組織過於封閉,未能有效學習外部市場變化。這顯示出組織學習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關乎對市場趨勢的敏感度及內部溝通效率。在Nokia的案例中,組織內部存在著「路徑依賴」的現象,員工和管理層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模式,導致他們對於變革的抗拒。加上公司內部的官僚體系與層層決策程序,使得許多創新的想法無法迅速落實,這些因素最終使Nokia錯失市場轉型的契機和學習與適應的機會。
Sony是另一個經歷過組織學習挑戰的公司。作為電子產業的先驅,Sony曾推出許多創新產品,如Walkman、PlayStation等。然而在進入21世紀後,Sony面臨市場競爭激烈、內部資源分散等問題。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和數位娛樂領域,Sony一度失去了競爭優勢。Sony的問題在於部門之間的「孤島效應」,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導致資訊與技術無法有效流通。Sony內部擁有優秀的顯示技術和音效技術,但因為組織間的合作不順暢,導致這些技術未能有效結合,錯失市場機會。
後來,Sony在組織學習上做出調整,包括強化跨部門合作,推動「One Sony」策略,並重新聚焦於核心產品與技術。這種透過組織學習來促進內部知識共享與協作的做法,使Sony得以重新獲得競爭力。
相較於Nokia和Sony,Google公司是一個成功實踐組織學習的典範。Google公司的文化鼓勵開放式學習、創新與知識共享。公司內部提倡「心理安全感」,員工可以自由提出想法,而不用擔心受到批評或懲罰,這讓創新思維能夠充分發展。Google也利用數據分析來驅動決策,並透過測試來不斷學習與優化產品。另外Google的20%時間政策(允許員工將20%的時間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專案)進一步促進了學習文化,使員工能夠在不同領域進行探索,從而催生了Gmail、Google Maps等創新產品。
從這三家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組織學習的關鍵在於:
(1)對變化的敏感度:企業必須隨時關注市場趨勢,避免陷入過去成功的路徑依賴。
(2)內部知識共享:建立開放的學習環境,促進跨部門合作,避免資訊孤島化。
(3)鼓勵創新與試錯:允許員工有空間去嘗試與學習,失敗應被視為學習的一部分,而非懲罰的理由。
(4)領導者的影響:高層管理者應帶頭推動組織學習文化,讓學習成為企業核心價值。
總體來說,Nokia公司是因為未能有效學習市場變化而衰退,Sony公司則是透過組織學習與轉型找回競爭力,而Google公司則是透過持續學習與創新保持領先。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企業唯有不斷學習、適應與創新,才能在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立足並持續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第六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六週心得:
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出,心智模式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的一套深植於內心的假設、概念和影像。這些模式影響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所以在組織學習中,個人和團隊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突破既有框架,開創新的可能性。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心智模式可能會成為學習的阻礙。例如當員工習慣於固定的思維方式,對於新的觀點或方法抱持抗拒態度時,組織將難以推動創新。領導者應該鼓勵員工反思自己的假設,透過對話與交流來調整和更新心智模式。另外組織學習並非單次的行動,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透過改善心智模式、建立系統思考、鼓勵個人成長與團隊學習,組織可以提升適應力與競爭力。領導者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應當塑造開放的學習文化,提供適當的資源與機會,讓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其中。
組織學習的五個關鍵要素:
(1)系統思考指組織學習不能只關注個別事件或問題,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來理解整體運作方式。系統思考強調整體性與因果關係,幫助組織避免片面解決問題,進而找到根本性的改善方法。
(2)個人精通指組織學習始於個人學習。當員工致力於自我成長與提升時,組織的整體學習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個人精通不僅指技能的提升,更包含對願景的追求與持續學習的心態。
(3)改善心智模式指如前所述,心智模式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和決策,因此,組織應該鼓勵員工探索、挑戰並調整自己的心智模式,以適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4)建立共同願景指只有當組織內部成員共享共同的目標與願景時,學習才會具有動力。領導者應該與員工一同制定願景,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進而提高組織的凝聚力與學習動力。
(5)團隊學習指組織學習不只是個人的學習,而是團隊間的互動與成長。透過有效的對話與合作,團隊成員可以共享知識、互相學習,並提升整體決策能力。
組織學習的實踐策略:
(1)鼓勵開放對話與回饋
開放的對話能幫助組織成員挑戰既有的心智模式,探索新的觀點與想法。領導者應該創造安全的環境,讓員工能夠自由表達意見,並提供有建設性的回饋。
(2)建立學習文化
在組織內部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習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這可以透過內部培訓、知識分享會、讀書會等方式來推動。
(3)利用科技與數據支持學習
數位時代提供了許多學習資源,如線上課程、知識管理系統等。組織應該善用這些工具來促進學習,並透過數據分析來檢視學習成效。
(4)鼓勵跨部門合作
學習不應侷限於個別部門內,而應該促進跨部門的交流與合作。透過不同部門的知識融合,組織可以獲得更全面的視角,提升創新能力。
組織學習研究_W6心得
課程時間:2025/3/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shared vision)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在學習五項修練時,要以這是在團隊當中的思維去思考,當心智模式出現在團隊當中的時候,我們要放下自己的原本就有的思維,我覺得這件事也很難,因為要先發現自己的舊有思維,甚至要有勇氣去承認我現在是在使用舊的思維當中;也會有後續的理論出現擁護者理論、使用者理論,我在思考言行不一的行為確實很讓人討厭,不過能夠發現的這樣的事情,何嘗不是一個進步,因為團隊當中不應該是互相指責,而是要一起面對衝突,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泡麵因為難吃而被罵,以創新來說卻又能作為賣點,將缺點轉換為優點,一件事物並非只有單面,也要能看見他的另一面,衝突也並非壞事,團隊當中出現衝突,其實是不同想要的碰撞,代表大家都對於團隊發展有所思考。左手欄的對話也是如此的展現,雖然組員的簡報不完整,但能透過「兼顧探詢與辯護」對話,使用心智模式,並非一味的指責,而是用探詢去推動進度。
團隊當中的共同願景非常重要,我看見的是對於團隊前進的動力來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願景,如果我能夠認同公司的願景才能夠積極努力地前進,就像員工若僅僅為了錢而工作,不會想做更多事達到公司的願景,而是只想達成個人願景,每天來上班打卡就好,在組織當中,我覺得像組織認同度;活動當中我看見的是,有願景的存在,每個人都在前進,但可以發揮不同的力量,不管是領頭羊還是後面幫忙傳遞板子的人,看見在同一願景下,多元的存在。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六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26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六週心得:
這節課是在課室中上課,同學報告《樂齡學習的發展》主題報告時長足足满3個小時,真的非常厲害。在聆聽同學的報告後,我對台灣的終身學習和樂齡學習相關發展的了解加深了很多。報告中強調了終身學習在樂齡族群中的意義,並探討了如何透過學習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樂齡學習的核心理念在於提供長者持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晚年仍能發展興趣、獲取新知,甚至參與社會活動,進而提升心理健康與自我價值感。終身學習在個人層面可以提升自我成就感與幸福感。學習新技能或知識能讓人保持對生活的熱情與動力,並在不同人生階段中找到新的方向。而在高齡階段透過學習能有效預防認知退化,促進大腦健康,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終身學習社會層面有助於促進社會凝聚力。當長者透過學習參與社會活動,不僅能夠減少孤獨感,還能夠透過知識的傳承,促進世代間的交流。許多國家已經發展出樂齡大學或社區學習中心,以提供長者多元化的學習資源,這不僅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整體社會的發展。
而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狀況下,職場的職能需求不停地發生變化,因此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能,以適應職場變遷,並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對於退休人士來說,終身學習亦能幫助他們發展第二人生,透過學習新技能或投入志工活動,繼續貢獻社會。但是一些長者可能因為經濟壓力、健康狀況或學習信心不足而不願參與學習活動。所以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提供更多資源與支持,如設立免費或低費用的學習課程、開發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式,以及營造鼓勵學習的社會氛圍,讓長者們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加長者們實行終身學習的動力。在報告中有提到學習不應受到年齡的限制,而是應該貫穿一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終身學習研究的心得6
課程時間:2025/3/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樂齡學習的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當我深入思考「樂齡學習」這個主題時,心中產生許多感觸。在越南,目前這個觀念還不夠普遍,也尚未被廣泛推動。許多長輩在退休後,生活往往侷限在家庭裡,只是在家做家務、照顧孫子女,缺乏屬於自己學習與成長的空間與機會。他們的日常可能單調,內心也常感到空虛,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身心健康的退化,甚至與社會漸行漸遠。
然而我相信,老年不應該是生活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開始。樂齡學習,不只是讓長輩打發時間,更是幫助他們找到生活目標、延續自我價值的重要方式。透過參與學習活動,不論是語言、藝術、園藝、健康課程,或是與他人分享人生經驗,他們都能重新建立自信、促進社交互動,甚至發展出第二人生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樂齡學習不只是個人層面的需求,它更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一個懂得尊重並善用長者經驗的社會,將更加成熟而有智慧。因此,我特別認同「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句話。讓長者不只是在家裡「被照顧」,而是能夠主動參與、持續貢獻、快樂生活,這才是真正進步、包容的社會。
未來我希望能看見越南也能更加重視樂齡學習,提供多元且容易參與的學習機會,例如社區課程、線上資源、學習型組織等。當每位長者都能在晚年繼續學習、發揮、快樂生活,那麼樂齡學習就不只是理想,而是真正實現的幸福社會藍圖。
組識學習心得6
課程時間:2025/3/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建立共同願景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 號:113409522
在那天的課堂中,我學到了「建立共同願景」這個概念。這個想法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聯想到很多生活中的事情。
「共同願景」的意思是:一群人不只是各做各的事,而是有一個大家都相信、都想完成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強迫的,也不是只是老闆或老師說了算,而是每個人都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我也想一起努力」。這樣的願景會讓大家更願意合作,更願意付出,不怕困難,因為心裡知道「我們是在做一件重要的事」。
剛好我想到一個真實的例子:緬甸發生大地震的時候,有很多人失去家園,也失去了家人。那時候,不只是當地政府努力重建,還有很多國際志工、慈善機構,甚至是一般民眾也伸出援手。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講不同的語言,但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災民可以重新站起來、過上平安的生活」。這就是一個最真實的「共同願景」。正是因為有這個共同願景,大家才能無分你我,一起合作、一起努力。
這也讓我想到,如果在學校裡,我們班上每個同學都只是為了成績而讀書,那氣氛可能會很冷漠。但如果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比如:「我們要一起創造一個互相支持、快樂學習的班級」,那整個班的感覺就會很不一樣。每個人都會更主動、更關心彼此,因為知道自己是在為一個更大的目標努力,而不只是為了自己。
從這些例子中,我學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當大家擁有共同願景時,力量就會變得很大。不管是在團體、學校、工作,甚至整個社會,如果大家能有共同的理想,那麼就算遇到困難,也比較不會放棄,因為有彼此支持。
所以我認為,「建立共同願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能讓人們產生連結、產生動力的重要事情。未來無論我在哪裡,都希望能和身邊的人一起找到我們共同的目標,並為此努力。
《一半一半的人生》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3/25,20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魏士翔
學號:113409504
心得:《一半一半的人生》與心智模式
吳明烈老師的文章《一半一半的人生》闡述了人生的平衡之道,強調在不同階段應該適時調整重心,以達到圓滿的生命狀態。以「一半一半」作為核心概念,提醒我們在工作與休閒、理性與感性、自我與他人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避免過度偏向一方而導致人生失衡。
文中提及:不少人的前半輩子不顧健康以換取一切;後半輩子則不顧一切以換回健康。 這不僅是前半輩子失衡,後半輩子也是失衡。而一半一半的人生是平衡的人生,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而非固定平衡。將自身放在極端的生活方式,並不能真正換來圓滿的人生。相反地,應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依據自身處境與優先事項,適當調整「槓桿」的支點,使人生的各個部分達到和諧發展。例如,求學階段應專注學習,就業階段應發展事業,退休後則應享受生活,而年老時則要關注健康與自在。這種動態平衡的概念讓人深思,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恰如其分的取捨?
文中以月相、擲筊、天地陰陽等自然現象為例,進一步詮釋「一半一半」的哲學觀。這讓我想到,人生本就是由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的元素構成,沒有黑暗就無法顯現光明,沒有失敗就無法體會成功的可貴。這種對比與融合,使得人生更加豐富且具有層次。
進一步思考,吳明烈教授的《一半一半的人生》與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中「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概念之間有怎樣的連結。以下列出在如何看待人生發展、學習與適應變化的面向:
1.如果我們固守某種僵化的生活方式,而不願意調整自己的思維,就容易陷入失衡的狀態。
2.接受人生的動態變化,持續學習與調適。
3.意識到「無形的影響力」,意識到真正的內心需求。
綜合來看,吳明烈老師的「一半一半的人生」與《第五項修練》的「心智模式」概念都強調—我們的信念與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如何過生活,若能適時覺察並調整,我們將能擁有更豐富、更自由的人生。
可有為、樂有夢
課程時間:2025/3/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shared vision)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號:114409502
本週課程進行第五項修練之「心智模式」與「建立共同願景」這兩項核心修練的主題討論。在真正上課前,一同賞析老師「一半一半的人生」這篇文章,每位同學在其中回顧自己的經歷,或是週邊親友曾發生的生命事件。「一半一半的人生是空與有的交互融合,塞得滿滿的人生,會少了再接納美好事物的空間」啟發我反省每日的生活狀態,我常在日常生活中貪心想快速處理好每一件事,卻總有無法圓滿之處,常為自己的急躁付出代價,如何練習平常心、不急不徐回應每件事、同時不要將行程排太滿、保持心靈澄淨,是我此刻想認真練習的功課。老師又提到人生很多事不能只看現象,更要洞澈本質,一切事敬重自然之道,常懷清靜心,善於去蕪存菁,如此人生方得圓滿。也提醒我要學會在安靜中觀察事物本質,有所取捨。
在這堂課中,同學提到⼼智模式是影響學習型組織最關鍵的五項修煉之⼀:舊有的思惟常影響新的想法無法付諸實施,由於個⼈或組織內部對外界世界的既有理解、假設、信念與觀點,常左右我們如何理解現實並做出決策。練習覺察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響情緒、想法與行動並落實挑戰心智模式,能有助於因應環境變化,做出適切改變與成長。同學提到了雙響泡將負評轉變成社群亮點的案例,讓我體會企業不見得只能不斷自證佳績,獲得認同,也可以是借力使力,運用輿論負評創造話題與聲量,引起關注與討論。保持彈性、以幽默感看待負評,並勇於接受新知與改變,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本案例啟發我在職場上對事件的因應技巧,幫助我在未來的各種情境中,保持開放與學習力,改變心智,不斷終身學習,才能在反思中、發現落差、調整心態與方向,靈活因應時代變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書本中提到未來的學習型組織,將以組織對於互動關係與變化型態的共同心智模式為基礎,來做關鍵性決策。能反思到成員的共同的心智模式會影響決策走向,要保持組織在環境變遷中適應與生存,需要團隊不斷共同學習,且滾動檢討決策執行成效,在不斷精進中增進競爭力。
本週另一個研習議題為「共同願景」,共同願景創造出眾人一體的感覺,使組織成員齊心完成目標,同學舉了許多振奮人心的名言佳句,我最喜歡的是賈伯斯:「你只活一次,使它精彩而有意義。You only live once. Make it count.」闡述精彩有意義的工作,能振奮人心,充滿活力。工作不只是獲得報酬,而是在共同願景中追求比工作更高的目的。從而深植於組織文化及行事作風之中。我想到宋朝.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企業文化及個人能力提昇之餘,會如同注入活水般,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撐住前進的動力。創造性學習是適應性學習與共同願景的加總。勇於嘗試、在共同願景下,能激發勇敢的行動,實現美夢。人們有無數超越限制的壯舉諸如登陸月球、發展人工智慧等,都只是源自起心動念,轉化成共同願景後,形成值得追求的目標。
建立共同願景是一種彼此扶持前進的歷程,投入與奉獻的準則在「自己必須投入」、「對願景的描述必須盡可能簡單、誠實而中肯」以及「讓別人自由選擇」,在管理中,展現坦誠不虛偽的態度,在信任與支持的關係中,團隊以反思及探詢共同實踐,能帶出行動的力量。
老師提到「可有為、樂有夢」,我們在工作中學會分享,將執行工作視為玩樂,在設問尋求答案、在討論中互相影響、在學習中挹注能量、在實踐中不斷修正。五項修練已學習了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在精讀之下,更瞭解這門學科極有實作價值,我將在職場及學習中應用所學,創造願景,努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