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從建立夥伴關係開始
課程時間:2025/3/4(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 號:11409502(114先修生)
在本週學習到組織學習的意涵在於:「組織透過持續性且有效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整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升組織創新與應變的能力,以促進組織成員與整體組織的發展。」,在這樣的意涵下,具體展現組織學習可幫助個人、團隊及整體組織的成長,以友善共好為前提,共同產生在目標外對生命更深遠的影響。
在學習型組織中,建立夥伴關係的過程是共同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透過明確的目標設定、開放的溝通、資源的互補、長期合作以及共同解決問題,組織不僅能夠實現合作的成功,更能在合作中不斷學習、創新,並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
建立夥伴關係不僅能促成資源共享和目標達成,也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組織執行任務,猶如划船需要方向一致,力氣一致,才能發揮最佳的力量前行。
組織建立共同目標與價值觀,有助各方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促成合作過程中的學習與知識共享。設定明確的目標讓合作更加有意義,並為個人、團隊及整體組織提供學習的動力和方向。
而良好的溝通和信任是夥伴關係成功的基礎,對於學習型組織來說,開放的溝通能加速知識的流通,幫助價值、經驗和見解在意見討論與回饋中得到深度瞭解。資源共享以及定期的進度回顧則能促進學習與調整策略,從而提升合作效果。
組織應可在合作中尋找學習的機會達到資源互補的效果。夥伴之間各自的專長和資源可以在合作中互補,從而達到共同學習和成長的目標。整合資源包括物質資源的共享,更有知識、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帶來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更能建立默契,並從過程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提升未來執行任務的效能。在此間定期的績效評估與調整策略不僅能夠確保合作成果,還能促使組織從每一次的反思中進行學習和改進。
感謝老師帶領我們往高頻能量移動,讓我們有機會廣結善緣、廣行善事,在自在與快樂的環境中發現組織學習的意義。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3心得
課程時間:2025/3/5(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老師在課程一開始有提到,工作、教育和休閒在這一生中是輪替發生的,這一句話讓我在當下進行了一些反思,同時也聯想到自己從大學至今的生活,也是充滿著學業、工作以及休閒,不過投入於三者的時間比率可能因人而異。透過反思,我發現自己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學業/教育及工作上,而休閒則少之又少,但我認為這並無對錯,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在當下的優先順序,以及在生活中,我們最看重、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不過當然也得保持生活、工作與休閒的平衡,這也是我目前正在努力改善的方向,慢慢進行調整的部分。
其次,我最有感觸的是關於教育與經濟的連結,老師談及研究所有自己的特色,有所貢獻,亦有其獨特性與社會影響力,不應該用經濟來考量是否成立。我自己認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與技能是一個人的資本,它可以協助我們在社會中發揮價值並繼續發展與進步,也算是一種工具,所以撇除義務教育的部分,當有其他非義務教育的學習機會出現時,我認為人人都應該擁有一樣的權力去決定自己是否進修。另外,根據自己的經歷,進入大學與研究所,所遇到的人,教學與學習模式,以及對學術與專業領域的注重似乎也更深一層,所以我很認同老師所說,研究所成立與否不應與經濟緣故作連結。
進入課程下半場就是課堂主題報告的部分,這週的主題是「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發展」。在報告的一開始,我看到了簡報中有一頁提到在這個時代,若不學習的話,我們就將被淘汰,我覺得這一句話還蠻真實的,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不過看到現今不斷在變遷的社會,確實很需要不斷地繼續學習。以自己為例,我常常覺得自己有好多想要學習的新技能,可實在是太多可以學習的東西,怎麼學也學不完,但我認為這便是我對學習的熱愛,覺得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並保持著好奇心,這應該算是我的特點之一。
在課程結束以及分享個人心得時,我將自己國家跟台灣的終身學習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國家對教育的觀念和看法似乎只限於義務教育,針對終身學習這一塊卻沒有在積極推動,而這時老師便提到一個我覺得自己是事實,也可以進行反思的地方,就是有關需求層次論的概念。當人的基本需求還未被滿足時,其實就很難去想到要滿足更高的層次,就像當地的經濟狀況,若是未能滿足最基礎的生理需求,更何況是最高的自我實現或者終身學習需求,這些一體感覺是非常值得去探討的,因此當老師提到我可以回去推動終身學習,並於20年後成為終身學習之母時,我覺得既有趣但又真實。
總而言之,在自身國家,大部分人將教育當做義務,學習的動機並非個人自願發自內心的,而是被現實所逼迫的,如此一來,學習的效果其實也不好,所以如何讓終身學習成為全民的習慣,而非少數人的選擇,我認為是一個很值得去討論與關注的議題。
組織學習研究-W3心得
課程時間:2025/3/4(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週上課首先由老師先進行分享自身在宜蘭的演講,也複習了上週的三種不同終身學習面向與維度——時間、深度與生命空間。老師一開始有提到“世間一切都是相應與回應,沒有厚德就無法載物,因此錢也都是跑向與它相應的人”這一句話讓我滿影響深刻的,這提醒我要先修行自己的品德讓德行澤厚,才能承載更多的外物與重大任務。
對應老師在宜蘭演講的主題——學習型組織與成功領導,老師認為學習型領導需要有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終身學習這三者才能成功,當下聽到這三者時我還不太理解其意義,所以課後有上網查了一下厚德載物上善若水是何意。看了網上的資料後,我才明白其與組織和教育的關聯,是在強調我們努力累計知識與才能,以套用在現今充滿競爭的社會上,而愈來愈多元的社會及教育,更是需要我們在前途發展上,擁有能力和本事方能做出改變和選擇。
另外,老師也有指出量子糾纏,高頻能量的部分,讓我深感共鳴,當我們去往充滿正能量的地方,如圖書館、宗教場所、學校等,人的身體感覺、想法和情緒都會變得正向,相比之下,若身處於低頻能量的震動下,如醫院、監獄等,則會變成負向。我覺得老師說的很有道理,人一定要往高能量的地方移動,如此才能充滿正能量,就像自己與某人相處時,若發現自己變得更有氣色,人也更積極和幸福,就可能代表是跟正能量的人相處,這說法真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反映出。
除了以上的內容之外,還有關於成功的學習型領導,老師有說大部分領導會出問題的原因是在於沒有給予關懷,好的領導應該需要先做好高關懷再倡導,因為有了情感的聯繫之後,才能與彼此同甘共苦。當聽到這些時,我想起了之前在大學時,身為小組組長的領導方式,也進行了自我反思,想想當時的自己是否有給予足夠的關懷以及適當的倡導,這也呼應了老師提到的一說——要做好領導的工作,無論是在生活或工作上,首先要學會觀自在或觀察自己,再來是要能觀察外在世界的各種聲音。
上半場的課程結束前,老師有講到「三碑兩廣」的部分也讓我覺得很有趣,身為一個領導要有慈悲/愛心、謙卑/象徵著稻草,以及口碑/自己的品牌。老師說的非常有道理,不過在生活當中,感覺很少也很遇到既慈悲又謙卑的領導者。除了三碑,亦需維持兩廣——廣結善緣與廣行善事,這兩廣淺顯易懂,就是代表著我們要學會結善緣並做善事。結緣和行善皆是我們的決定,因為是自己選擇要與哪些人接觸,要做哪些善事,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取有捨,這樣就可以實現三種緣——源頭、緣分、圓滿。
在上半場課程即將結束時,老師有詢問我們有何學習或心得,而我最有感觸的是當同學說在自己家鄉打工時所遇到的領導,大部分為高倡導低關懷。這時老師便說一切都是我們的緣分,以前跟現在的緣分不同,但無論好壞皆是我們的緣分,因為緣分也要看其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相助的緣分,就像我自己以前在印尼遇到的人事物,和現在在台灣遇到的人事物,回想起來這些緣分,感覺確實非常不同,也讓我領悟到了老師剛剛所說的“一切都是緣分”。
下半場課程為老師講解當週的課程主題,過程中談及塑造組織學習文化分為物質、制度與精神這三種文化。另外,組織中的文化可分為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以及雁行文化。不過,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下課前交代的任務,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文化,這個體驗讓我想到我們系的五共標語,在走進大自然時,將自己所看見、感受、領悟和學習,向同學及老師分享,相互了解彼此的觀察與發現,同時也能聽到大家發想的創意,我認為是一種很不錯的組織學習方式,既能促進溝通又能啟發創意,就像我們的小組在分享時所發想的「克勞德文化」。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2/22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胡筱莉
學號:113436507
學習心得:
櫻花繽紛,但櫻花季亦稍縱即逝,在這樣浪漫的花季上課學習著,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中彼此交流學習更顯浪漫。
組織學習意旨組織透過持續性且有效的個人學習(個人需求導向)、團隊學習與整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導向),並提升組織創新與應變的能力。組織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組織學習及促進學習)的發展策略,組織學習文化的成員需持續性學習,可從改變開始,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實有改變可能的改變,惟保有學習的意念才能不斷精進。
組織學習更重要的關鍵是人的修練,取決於人的積極參與和投入程度。另溝通與協調(協助他人,調整自己)也是組織學習學習的重要能力,但每個組織皆有不同的組織文化,都需要明確的目標,找出切入點及著力點,透過組織學習的五隻手:握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舉手(發現問題勇於發問)、牽手(互相扶持)、拍手(相互勉勵)、動手(付出行動執行),有效推動組織學習,塑造學習型的組織文化。
組織學習的層次由單環學習(單圈學習或單循環學習)發展到雙環學習(雙圈學習或雙循環學習)。單圈學習係一種組織內部適應的過程,而後續發展的雙圈學習則涉及重新修正組織目標、政策、規範與組織意圖的關係。基於單、雙圈學習兩個層次的學習成果,組織能以過去的經驗作為整體學習的基礎,並進一步整合既有的學習成果,即為再學習的概念,故再學習具有自我轉換的能力。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具有能進而促進組織創新、增進應變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個人成長、避免犯錯及利於組織發展,幫助企業適應變化並實現長期的成功。
終發碩一 林昭吟
2025-03-09, 週日 13:52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十七單元: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展望
課程時間:2025.03.05(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在今天的主講同學報告之前,老師先就台灣終身學習的發展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說,老師是台灣終身學習教育的先驅,對這個領域的發展暸若指掌,令我感覺猶如上了一堂歷史課。老師說韓國曾經來台灣參訪我們的終身教育實施狀況,如今已經超越我們,令我感到台灣的終身教育領域,還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老師還舉了台灣幾個城市辦理終身教育的狀況,似乎有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情形,實在令人覺得可惜。台灣終身教育的推行,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資金的支持,還有民間團體的努力,才能更近一步開花結果。
社會不斷的變遷,新知識與技能不斷出現,不學習的結果很有可能被淘汰。停留在原地就是一種退步,因為別人都在往前走。
*台灣目前推動終身學習的困境與因應措施:
1.政策執行落差與法規僵化:現行政策需要再修正並重構治理架構才能符合時代需求。
2.數位模型與傳統模式的衝突:因應數位時代需轉變學習模式並推廣普遍提高接受度。
3.社會認知與文化慣性阻力:重新形塑學習文化思維減少阻力並思考創新策略。
我們應向其他國家借鏡,從歐洲和日韓推動終身教育的方式中,尋找適合台灣文化的模式,因應數位時代學習方式的改變,思考如何結合傳統與數位的學習方式,重塑社會認知並運用創新策略,例如開設銀髮人才實習計畫,或是促進代間共學。
未來推動終身學習的具體建議:深化終身學習理念、擴充學習資源、推動學習型城市、強化數位學習平台、推廣樂齡學習。
「讓終身學習成為全民習慣而非少數人的選擇」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終發碩一林昭吟
2025-03-09, 週日 13:24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3.04(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上課時老師首先提到,昨天在宜蘭五結鄉傳藝中心舉行的國中小學校長會議,邀請老師擔任專題講座,老師結合學習型組織與成功領導兩個面向,提供校長在校務管理上的創新思維。在老師的演講簡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提到:領導者(校長)本身應能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終身學習,從自己做起,才能進而影響組織。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要推動組織學習,首先要檢視組織文化:
煮蛙文化(環境改變常是漸進的,如果對變化不敏感,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困境)。
螃蟹文化(組織中可能有些成員,不喜歡看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會想辦法破壞與打壓)。
猴子文化(顧忌於過去的失敗,即使事過境遷、環境改變,也不敢嘗試,錯失機會)。
老鷹文化(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適當的競爭與淘汰機制,是促使組織進步的方法之一)。
土虱文化(組織中若有「土虱」性格的員工,能刺激組織成員的生存力,讓公司更有活力)。
雁行文化(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互相扶持,加速實現共同目標)。
*以大自然為師:老師讓我們分組到校園中,觀看大自然並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文化,我們這組四人走到教育大樓門口,看見美麗的櫻花便停留駐足,欣賞著櫻花的美,叢叢盛開的櫻花,引來數隻蜜蜂飛舞其中,看著蜜蜂吸食花蜜,感覺到造物的神奇,世間萬物互有關聯,一環連著一環,宇宙萬物是一整體,息息相關,互相影響,共榮共生。我體會到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個體的成長能帶動整體成長,在組織中必須能共享資源、互相交流,在能量的流轉中,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發榮滋長。
今天老師還提到,要打造正能量的生活圈,趨吉避凶,多和法喜充滿的人接近,這也正是我目前努力的目標。來到暨大感覺到這裡是磁場好的地方,班上同學都充滿了正能量,明烈老師上課常有智慧金句,令人感覺醍醐灌頂,每次上完課都覺得非常充實,境界也得到提升。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3-08, 週六 23:38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第十七單元: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展望
課程時間:2025/03/0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明烈老師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務經驗,深入探討了學習型社會的發展方向。他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從life-long learning(終身學習)、life-wide learning(生活化學習)及 life-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等多個面向,打造全民愛學習的臺灣。
明烈老師分享了全球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趨勢,並指出臺灣在推動學習型城市方面的機會與挑戰。他特別提及,學習不僅是個人的成長需求,更是城市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因此,他提出了「樂學、樂業、樂活、樂居」與「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的學習藍圖,強調公私協力、組織間的夥伴關係,以及學習機會的普及性,從個人、家庭、組織到城市層級,全面落實學習型臺灣的願景。
讓我深刻理解到,學習不應局限於課堂,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透過適切的政策與社會支持機制,每個人都能夠在不同人生階段持續學習、成長,進而提升自我價值,並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未來,我也期許自己能在學習與實踐的路上,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學習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5(週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賴慧瑀
學 號:113409514
心得報告:
首次聽取了久聞盛名吳教授的課程講授,老師巧妙地運用實例、故事、多媒体等方式來講解概念和認知,使得學生能够更直觀地理解和感受到所學内容,就可以說這節課非常活靈活現。
課程內容三種改變的人生觀~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是有法改變的改變讓自己活成一到光,讓我聯想到泰戈爾一句名言《用生命影響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善良是讓自己守住光使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的本質。
行動學習~L≧C(LEARNING,CHANGE)
L﹤C=D(LEARNING,CHANGE,DEATH)
L=P+Q+A+R(LEARNING,PROGRAMMED,KNOWLEDGE,QUESTIONING
ACTION,REFLECTION)
系統性的學習→提問→知識→行動→反思
學習需要透過反思結合經驗成為智慧,每個努力過程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而這更好並非完全取決於外在能力,更大的力量來自內在自我,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即每個自我透過學習新知不斷擴大接受新認知的能力,因為事情本質沒有對或錯,而是因我們的認知賦予事情本身的定義。
課程中有提到蝴蝶效其常被解釋為:「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意即「微不足道的小改變,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殊不知他會是植入我們潛意識而改變我們生命故事的一個無意識,所以,是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看見外在世界,而大多數人無意識到我們是想法改變了這個世界原貌。
量子糾纏是不受空間的限制,近代物理學者突破性的發現,老師用個人的與終身學習之父之間的情誼連結深入淺出的解析。
這堂課習得對生命生活存在意義與價值有多面向的學習與探索,謝謝老師提供了豐富多元資料庫使我收穫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