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10409508張琇嵐
2022-03-15, 週二 13:06
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日期:2022/03/15(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琇嵐
學號:110409508
課程心得:
本週由第一組進行小組報告,內容且豐富詳實,後段的實務分享非常貼近生活,自我超越就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之間。自我超越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其在工作、組織等不斷出現與發展的。當人有了穩定的工作與生活,會感到安逸與舒適,這亦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所謂平淡的幸福感,但長久下來,是否會有影響呢 ? 又或者有細微且逐漸產生的隱憂,是我們沒有發現的 ? 有時我們也會問自己,是否就這樣過一輩子了呢 ? 這樣的聲音,或許曾經都在你我心中出現。生命的熱忱在一陳不變的狀況下,很難重新燃燒,但人都是害怕改變的,當我們有機會面臨挑戰、接受新學習時,又常常會因為擔憂異動而妥協於現狀,此時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堅持我們所希望達成的目標盡一切努力克服困難;另一種則是我們與困難妥協,將目標放低,這種就是《第五項修練》中所提出的『目標侵蝕』。在此時,自我超越的概念便非常重要。
在自我超越的前提必須先做到自我覺察,對於個人的特質、能力、現況進行分析,才能找出突破口,在組織之間亦是如此。組織若出了狀況,就必須找出組織的潛在問題,並且進行重整及規劃。且自我超越可以是向外,也可以是向內的,兩者並行可以有更好的發揮。自我超越啟發了很多的個人或團體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正面選擇並開創自己的人生「個人的自我超越」、「社區的自我超越」、「城鄉的自我超越」、「國家的自我超越」,都是很有意義的歷程。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1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佳儒
學號:111409505
心得 :
生命中,充滿許多驚喜與無奈,而看著老師講義中的,五常心中無限感概。
無常,無所不在悄悄的來又悄悄地去,來無影去無蹤,任誰也法捉摸,常會打亂正常之平常,導致於,日常須馬上調整。
這週,因手傷導致無法開車,加上不舒服就休息,但心仍掛念著學校課程,所以,每日報到於中醫診所針灸,終於,有點起色,心中暗自高興,終於,可以到校與同學共同學習,在治療這段時間,不但心態要馬上改變,因為自己不小心而造成的傷害,要自我檢討,無法怨天尤人,去針灸需花1.2小時,也要學習,因為,不治療手不會好,學習的心會受影響,總之,可以看見這群,熱愛學習的同學真開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階段,每一階段,都會遇見不同的朋友,每位好友如同一本好書,帶領著上天下海,優游於各種不同的,好物、好聞、好吃、好玩、好享樂,豐富著彼此人生恆常且不至於失常。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澳門科技大學線上課程
課程時間:2022.03.09(三)
學系名稱:111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蓉
學號:111409504
上課心得:
今天有機會參加澳門科技大學的線上課程,是一個很特別的上課經驗。課堂上老師有提到:「學習提供者需要更快、更好的學習。」讓我很有感。
現在資訊取得便利,管道多元,教學者除了要增加自身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還要達到跨域或跨界的整合,更要跟上時代進步的速度,熟悉各項教學媒體的運用。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在疫情影響之下,許多課程改為線上教學,面對這些轉變,不只學習者要適應,對於教學者更是一大挑戰,自己在去年也曾經嘗試線上授課,但教學效果不如預期,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今天其他與會者主要是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教師們,雖然他們已經貴為大學教師,還是到場參加講座,藉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並且虛心學習、發問,這種精神也很值得我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1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蓉
學號:111409504
上課心得:
今天上課,老師先分享「人生有五常」短文,「人生有五常,分別為日常、無常、平常、正常、恆常。若能常常觀照五常, 則人生不致迷惘失常。」
的確,凡事有捨才有得,用平常心看待一切,常言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最實在。
老師在課堂上還提到,成功的學習型組織,即在於促進組織中的成員能成為終身學習者,組織成員也能將繼續學習視為工作的一部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工作上遇到一群非常棒的夥伴,大家都勤於學習且樂於分享,真的是充分展現出「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精神內涵。
組織學習研究
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生學號:110409510
心得:
課堂影幕上,呈現-人生有五常:日常、無常、平常、正常、恆常。
無須擔心無常的到來,不要擔心,以祝福取代擔心。日常生活中確實常常擔心,處於負向思考與操作,太多事擔心不完,將負轉正,如心中的大石頭已放下,有夢想就去追夢、完夢,做自己。正向思考才是讓人感覺到輕盈無負擔。
老師提到聚會有不同的意義,互相分享生命的經驗,交流的內容能提昇智慧。聚會是宣洩的管道。
【人生有導航,還是要有系統思考】,有導航沒有思考能力,只是聽話做事,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做人多無趣。當然是要創新,創造自己的特色、獨特【你無我有,你有我更優】將優勢化為特色,要有系統思考、有創新的動機、抽絲剝捲的耐心,勇於挑戰精神。雖然說得很順口,但還是要漸漸培養不畏艱難的心志,勇敢踏出第一步。
組織學習五種觀點:行為認知的改變、融合新知識與實務理論、應用式、慣例中。要去體悟轉化成自己的資糧。
人類學習的來源有兩種:【向過去學習】由經驗中學習,【向未來學習」面對未來,在新契機發生時啟動學習,以掌握住未來的變化。由之前的經驗中學習調整,在面對未來即將的挑戰,能掌控時勢。U行理論,組織學習得省思、組織學習的展現,要有效地推動,根據不同成員的學習方式調整,這可謂是因材施教。組織學習的效能,談到人類是否適用於這樣的環境?組織學習-發展取向的考量。競爭利的思辨,兼顧到組織與個人的雙重利益,個人需求、工作需求、組織需求等等,唯有組織的雙重利益被尊重考量,才能促使組織學習改革慈續往前邁進並且發揮最大的功能,期間有舉例:如退貨處理怎麼作法,必須系統思考再研究,成立一個退貨機制。
談到,組織變革的引擎,變革是一種能,成員需要有組織的能力、持續動能的激發、塑造組織心學習、融合東西文化,超越第五項修練外—知識管理,運用說故事的力量,增進生活融入組織友善的善念、創新組織的學習方式、培育組織終身發展。
今天的課程好精彩,一系列的組織學習模式:省思、展現方式、推動模式、學習效能、環境的考量、發展取向到個人、工作和組織需求,到組織變革激發、塑造新的學習及融合,並運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執行-知識管理,好高超的邏輯系統思考,真的開眼界了。謝謝老師。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鄭俊希
學號:110409521
心得:
人生當中有五常。而當中我認為平常卻是最難做到。能夠維持平常心,靜不露機來完成事情,並非易事。以維持平常心卻往往正是作為領導者最需要的一項特質。領導者能夠處事不驚,下屬們才能夠相信領導者能夠帶領他們面對困境。學習如何維持平常也因此顯得更為重要。
而在組織學習當中,不同背景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學習力。因此按照他們對學習的需求而作出改變,因材施教變得尤其重要。協助他們利用合適的方法在組織中學習。利用組織中的制度為組織成員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習自然也能夠發展成功。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賴孟真
學生學號:110409512
心得:
人生有五常,分別為日常、無常、平常、正常、恆常。3月7日星期一是兒子的13歲生日,3月6日星期天已經帶他去台中吃了生日大餐,度過了愉快的假日,他的生日星期一這天,我也有訂了生日蛋糕,但是兒子的功課一直無法完成,東欠西欠的,到了晚上九點半,還有考卷沒有訂正完,他以為我會就此放過他,切蛋糕來幫他過生日,我說:「功課沒寫完,什麼都沒有,距離你的生日還有兩個半小時才會過,所以快去把考卷訂正完吧!」一直到了10點才切蛋糕,唱生日快樂歌。我想跟兒子表達的是就算是你的生日,還是要跟平常的時候一樣,把自己該做的事完成了,才會有自由娛樂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堅持型的媽媽很累,放縱比堅持簡單得多,養成好習慣比養成壞習性難上很多,希望我堅持的日常、平常、正常、恆常會在日後,小孩的身上見到效果。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2.03.08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內容: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組織學習若欲有效推展,則必須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與需求,規劃出適合全體組織成員的組織學習機制。唯有人與組織的雙重利益被尊重考量,才能促使組織學習的變革,持續往前邁進並且發揮出最大成效。社福機構的業務是助人工作,人就是執行業務的工具。但常常卻忽略其工作人員身心靈的需要,沒有定期維修、關顧。是故社福產業人員大概三年就會汰換一輪。從事助人工作通常是一種情操,懷抱超越物質以上的價值。組織若看重「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精神內涵,導入個人自我成長需求、職能需求及組織整體需求,再透過”學習”, 導入了深層變革(profound change)的概念。滿足人的價值、渴望和行為等內在因素,定期給予工作人員身心靈的維修、關顧,想必能降低人員的耗損。
從當代變革大師柯特(John. P. Kotter)系統化的提出組織變革模式(Kotter, 1996; Kotter & Cohen, 2002),來看案例: 棉麻屋 "新故鄉願景-東河最小村用生命勾織未來"
看見(能夠發現問題、正視問題並且進而願意 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經由看見才能激發出內心深刻的感受):民國60年人口開始外移,到了民國80年,部落幾乎看不到年輕人,棉麻屋創辦人龍惠媚是少數留在隆昌的人。曾任職於醫院外科助理的龍惠媚,因為「羊腸線」(手術用縫線)的運用,有了縫紉的手感,而在一次機會下看見阿公的背帶,得到了靈感,便開始自己的夢想。
感受(透過目睹現況與問題,進而喚醒變革的積極感受以及降低阻礙變革的消極感受)
九年手術房助手的高壓工作背景讓龍惠媚不喜歡繽紛的顏色,尤其不喜歡紅色,因為紅色在手術房裡象徵危險,她的作品永遠是米色、灰色、白色。還有人笑稱這是「醫院派」風格。相較於阿美族傳統編織鮮豔的色彩,龍惠媚的作品顯得另類,甚至參加原住民編織比賽時,有評審認為他的作品「不夠部落」。但龍惠媚認為不能用形式框限部落創作,她說:「不見得要有圖騰才叫做是原住民創作,我們的東西都是部落媽媽用心一起製作的,這不算部落作品嗎?
改變(新感受強化新行為或已改變的行為,持續積極實現願景,不畏艱辛也不半途而廢)
龍惠媚手藝超群得了多項編織大獎,她不藏私把技藝傳授給部落婦女。這幾年,由於經營的「棉麻屋」需求量大增,她便和部落婦女合作,有37個媽媽一起製作包包、帽子,他們平時都在家裡自己勾織,每個星期三則到棉麻屋交件與交流彼此的經驗,同時也領取工資。部落媽媽石秀妹說:「這個工作讓我可以顧家又賺錢,電話費、水費、電費都有了著落。」棉麻屋儼然成了部落裡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