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06.02
課程地點:線上學習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主題:新學習文化發展與各國經驗
課程心得:
新學習文化(New learning culture)在1987年的兩位德國學者出版過邁向新學習文化的專書,係以和平教育學取向為副標題,探討的焦點以和平教育為核心,並談論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在1990年代新學習文化開始受到關注。由於終身學習的推展需要築基在文化上,促使新學習文化變成一項重要的教育革新。學習文化是一種有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觀念及行為激盪下而形成的社會現況,所涵蓋的不單單是多樣化的活動還包含了學習力的增進,這也是一種反省式的學習歷程,而主要的就是帶來組織更大的變革以及個人學習的成長。
新學習文化的內涵有:學習觀念的新變革、學習型態的新思維、學習制度的新突破、學習策略的創新,學習文化與學習活動並存,進而孕育了當地的學習文化。教授提出學習文化的要素與特徵包含:終身學習、學習者驅動學習、及時學習、顧客導向學習、轉變學習、團隊學習、脈絡關係學習、學習如何學習;德國成人教育學者也提出五項特徵:透過學習以創新、新學習文化開啟發明與創造的空間、新學習文化並非僅是匱乏導向而是資源導向、新學習文化著重日常生活的學習、新學習文化的實踐是一種民主參與。在學習文化的類型解析分成個人學習文化、家庭學習文化、學校學習文化、職場學習文化、國家學習文化、全球學習文化,新學習文化有別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習者塑造了學習文化,而文化也塑造了學習者的相互影響。
OECD講述了未來學校的圖景,表示未來可能沒有老師教課,大家以使用數位學習為主,就我看來數位學習的確是便利,但人與人的相處、關係的建立、情感的交流卻是無法完全從數位學習獲得。因為疫情影響我們使用線上課程,但在課堂上彼此的交流、互動和分享是在網路上無法克服的,或是說上課至今對我來說這是感觸最不一樣的地方。最後在分享討論上面,藉由之前提到的學習文化的特徵包含了終身學習、及時學習、轉變學習、團隊學習等,那新學習文化有別於傳統文化的學習,舊式學習者塑造了學習文化,接著文化塑造了學習者,因此,藉由塑造台灣終身學習鋪成新學習文化。最後,我們如何應變這變化多端的世界?終身學習就是最好的方式,勉勵我們都做一個快樂的終身學習者!
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組織學習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2021.05.29、30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報告學生:暨南大學終發所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穎琳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透過跨校交流方式,體悟到「學海無涯」。疫情嚴峻,實踐「防疫Stay at home」,科技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屏障,順利完成跨校交流。銀幕裡的每一位夥伴,令人感到陌生卻期待,從簡短的自我介紹,拉近彼此的距離,是緣份。
【中正大學成教所-U型理論精要(I)(II)】
導讀一本書,不是件容易事,從精挑、簡化書籍內容,將重點濃縮為精華,透過文字、圖像、聲音精準描述。「U行理論精要」並非容易閱讀之書籍,在閱讀此書時思緒總是跳躍,深刻地思考、細細咀嚼其中意涵,並內化。中正大學的夥伴-Bruce,透過專注於自己的一個前導,由晉丞介紹何謂是U型理論?「U」的形狀是效法東方思想的循環觀,U的右上方箭頭則是取自西方的線性發展觀,把這些視角結合起來,呈現U型理論的核心流程。透過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程。從架構放眼場域(盲點具有三大鴻溝:生態鴻溝、社會鴻溝、精神鴻溝)、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在做什麼、從系統看見自己(談述心態的轉變,從系統遠在天邊到與自己近距離的系統。)、中庸與U型理論(從中西方理論比較,「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影片:《這頓晚餐不開燈》太亮,就看不見天上的星星,罐子才該有標籤和設計,人不該有。我們不該以外表去批評別人;不能在真正瞭解人之前批判對方。總說不要以外表去評斷一個人,但當事情發生我們能確定自己並不會以偏概全嗎?透過精闢的導讀,當回頭再看此書時,想必更有一番風味。
【暨南大學終發所碩班-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學習型組織之方案規劃】
學習型組織個案分析與方案規劃,應用的範圍廣泛,從個人到世界。此次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我與翊銘、仰福為此主題之報告者,深刻體會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必須並重。思考有助學習,確保學得真確、通達,透過學習能增進知識,啟發思考,加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兩者並重,才能真正有所進益。從準備報告到跨校交流,過程中給有非常深的省思跟體悟。謝謝明烈教授的耐心指導,從報告內容的指導、引導思考,到小組討論的設計,都相當用心的予以指導、建議,小組討論的設計,在教授的指導下,使各研究生、博士生更能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掌握重點、大綱與核心,具挑戰性。無論是在準備報告或其中的挫折,都是學習。透過學習,明白處事的道理,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並且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實踐。每個人就像容器,倘若想把新的東西裝進去,須取其精並把舊有東西倒掉,才能容納更多的知識。這是人生學習及修行的過程,「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亦」並進一步的改善,就會有進步的空間。此外,在時間管理的方面,在預定行程之間預先保留「緩衝區」遠比「拖延症」,可以有更多應變的空間。
【暨南大學終發所在職專班-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的概念與應用(I)(II)】
世界咖啡館是一種結構性的交流會話過程,集體討論可以改變討論者的觀念並且促進集體意識和集體行動。透過簡單的活動,以滾動式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每個人在有限的時間裡貢獻己見,透過每個階段的題目予以連結不同觀點,過程中亦能學習傾聽的重要性。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探索所得、滿載而歸。報告組相當的用心,當所設計的活動因疫情轉為線上模式時,透過Google Meet亦能將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解決問題、擺脫困境,用心地去思考解決的辦法,亦為學習。
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時間:110.05.29(六)-30(日)
課程地點:溫暖安心的家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線牽暨中情 遠距組織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魏彩玲
學號:109436505
連續2天的跨校組織學習研修課程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反而透過遠距學習把跨校3個班級經網際網路線牽了起來。這是人類還可以視訊對話不被COVID-19入侵的唯一管道,也證明了人類最終會戰勝一切重新再站起來。經過2天的腦力激盪也激勵了人心最後深深感受世界一家We are the world,明天會更好。
課程討論有以下3個主題:
一、U型理論精要
U型理論一書須要讀好幾遍才會懂,但經過中正成教所同學的精闢解說,吸收了很多精華也同時在書本上貼了重點。今天寫心得時再翻一次課本,讀到形式會跟著意識走其流程會經過3場運動:1.觀察、觀察再觀察連結到潛能最大的地方。2.退省與反思讓內在領悟湧現。3.建構原型依據當下所湧現的事物來行動。疫情期間只能關在家裡,但也因此多了更多時間閱讀與反思,書上提到運動1執行後幸運的話才能聯繫上內心深層而有所領悟,領悟後必須行動。最後U型的7個觀念涉及自然流現(代表共同創造和社會溫情)與故步自封(代表毀滅和社會冷漠)的交錯,各自場域都會自我增強。期待自然流現接納湧現中的未來或遠大意志開始轉變.改變心改變觀點。
二、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與規劃
暨大終發所同學對學習型組織個案分析的很精采,對國家人才發展得獎的組織個案分析的很詳細.之後分組討論個案分析及學習型組織的策略與方法.時間安排很緊湊這時需要有好眼力及速讀能力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重點並發表.真正考驗大家的能力與內涵.深感平時要多閱讀多關心社會變革並關注現在做的事能否對社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三、World Café的概念與應用
這是一場滾動式的對話,一群有相同理念的學習型組織的對話,活動帶領團隊製造熱絡氣氛讓大家輕鬆自在的彼此分享,透過對話創造生生不息的力量。信念->創造->聚寶。
最後老師請大家分享學習後的3句話~每天充滿期待的醒來,享受當下,點燃生命熱情~
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名稱:2021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線牽暨中情 遠距組織學習)
課程時間:2021.05.29、30
學系名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玉梅
學 號:808710007
感謝U型理論組員的協助及報告前視訊會議,小組一同瀏覽簡報內容及精華,備妥報告內容,呈現完美的理論報告,豐富學習歷程。
生命變化莫測,人生起伏不定,在邁向U型源頭的旅程中,會遇到三個敵人或者說是三股內在的抗拒之聲,通常造成我們故步自封並築起圍牆與世界脫節,但當我們提出勇氣跨出自我的第一步,拿出好奇心、用慈悲(同理心)對待人事物,改變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維,便能創造出新生活、新視野。透過理論及小組報告後,讓我發覺到實踐的重要性,突破現況及框架,只看不做,怨天尤人,而不去改變心態和觀點,若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便能改變心態和轉換觀點,改變現況。樂在其中,樂在學習!在世界咖啡杯周遊列國時,每一桌的氛圍都不同,有乾杯,有唱歌,有閒聊,有職場阻力變助力的正向能量,而每桌的夥伴分享的觀點不同,交流來自四面八方的交談內容,很有趣,收穫滿滿~
組織學習在未來的應用,不論在職場上、生涯規劃或生活中,都能運用。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起身跨出第一步,再來確認目標並規畫可行方式,配合滾動修正,確切的達成目標。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而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疫情當下,透過2校視訊跨校學習交流,突破單一場域學習的成效,大家互相學習,交流生活經驗,職場酸諞苦辣,學習型家庭等多元的面項,學習內容更深更廣,讓學習有趣及無限創造力,讓成效*100倍。最後,感謝大家一起共創美好、歡樂又創新的線上視訊課程,突破科技運用能力,嶄新視野超越自我!
組織學習研究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1.05.08(六)
課程地點:暨大校本部、紙教堂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第五項修練
春風化雨電影賞析
紙教堂參訪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朱玉梅
學號:109436501
五項修練
第一項修練是"自我超越",要為自己(組織)設定一個"願景"且誠實的面對自己(組織)現況和願景的距離,此距離作者稱之為"創造性張力",若能確認願景,進而改變現況,則可朝向願景前進,反之,若因願景設定不當而不斷修改,則會於現況中打轉。人在願景超越個人單純利益時,會發揮出相當可觀的力量。
第二項修練是"心智模式"是人們對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一種既有認知,或可說是"偏見",心智模式的問題不在於對或錯,而是在於我們自身常不了解那是個簡化過的假設,以及它常隱藏在我們的心中不易察覺 (被視為真理了),於是我們必需學會如何是檢視心智模式,進而凝聚組織的整體心智模式。必需有技巧的反思和探詢,要常常檢討自己所信奉的心智模式和實際自己使用的一不一樣。
第三項修練是"共同願景"一個組織必需建立共同的願景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然而共同願景不要落入成為"口號" ,故需融合大家的願景,讓組織成員能真心為願景奉獻。
第四項修練是"團隊學習",中國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是一種集體思維的展現,團隊學習會比個人學習發揮出更強的力量,以深度匯談使組織成員可以共同對話,讓思維在群體中流動,讓大家的智慧發揮加乘的效果。但在互有競爭的組織中,如何突破個人習慣性的防衛心而能達成深度匯談,在執行上需有相當的技巧。
第五項系統思考,是一種看見整體的修練,需要心靈上的轉換,從看部份變成看整體,以看整體的思維串起每一個部份的作為,採取一貫性的設計與操作方式,超前佈署即為系統思考之展現,更應以系統思考撐起前四項的修練之進行。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
把握今朝!
基廷老師回到以升學主義的母校(一所私立名校)教授英文,他藉由撕毀課本對英文詩句評斷標準的章節,告知學生詩詞本身,不管簡單或艱澀,都有其美感跟浪漫。不能用任何標準去打分數。畢竟詩詞本身是主觀的,是有生命力跟影響力。這舉動不僅是教導破壞,更傳達了破壞後須予以重建。一個組織為求更為精進,也須進行組織破壞,重建新的規則。這讓我想起現在服務的單位,在多年前曾因為環境髒亂至被拒絕成立考場,而深究其原因,乃主責單位負責人員因長期的組織氛圍,無法推展業務,直至2年前,新到任的承辦人在無組織內人情壓力的狀態下,積極推行業務,這期間,有人不斷提出質疑甚而前往咆哮,幸經承辦人不畏懼及原先不敢出聲者的勇敢給予掌聲,環境整潔大有改善,且受到單位及外人的肯定。主官偶然地問我有關該承辦人的作為以及所發生的衝突事件,我請主官應給予最大的支持,對於衝突的發生,當下確實都不好受,但卻有可能帶來正面的效應,讓單位所有人再次思考,一同改進。
影片中,廷基老師讓學生站到桌子上,用不同角度看教室景象,意旨我們應學習以不同角度看待事件,如此可以矯正內心的偏見,透過探詢及反思以修正心智模式。他結合讀詩及踢足球的創新教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他鼓勵學生活出自己,把握今日。
影片中,基廷老師不被學校其他同仁所接受,因其無法遵循學校信念,以升學為主,致被檢舉並處處盯察其教學之進行,終至最後被解職,然其所傳遞的信念卻已成為種子,靜待萌芽。
就影片言,有學生因追女友而被打,有因志趣不被父母重視且被壓抑而自殺的學生,學校將責任歸咎於基廷老師的教導失誤。這部份被認為基廷老師在帶領熱血澎拜的青少年,告知他們要勇於追夢時,對於危機處理,似乎未有著墨。
整體而言,基廷老師教孩子們要有獨創性、要能以不同角度多方觀察事物,更要積極追求人生的意義,就如入「死亡詩人」社須朗誦之詩句「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
企業參訪—紙教堂
台灣在60年代曾有個「世界第一」,就是單位面積的蝴蝶種數。在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藏了418種蝴蝶種數,而其中以埔里及鄰近地區命名的就有17種。所以,台灣被稱為「蝴蝶王國」,而埔里因特殊的氣候及棲地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蝴蝶資源,被稱「蝴蝶鎮」。這次來到紙教堂,由顏新珠執行長進行導覽,顏執行長簡單介紹紙教堂之起源後,主要介紹該園區對於蝴蝶生態復育所做的努力以及與社區樂齡之結合。蝴蝶生態復育結合企業認養,讓園區得以永續經營,並且互惠於認養單位。
這天很幸運地趕上了園區內流藝廊最後一天展出「內加道,很牛」的內加道長青繪畫班阿公阿媽的作品,這些畫作直接反應出阿公阿媽的生命內涵。除了畫作,也有阿公阿嬤的學畫心裡話,有的6、70歲才開始學畫,我發現學畫的阿公阿嬤都很活潑地寫下心裡路程,雖然照片中的他們有著歲月的痕跡,但卻透漏著滿滿的生命活力,期待自己將來也能發展出這樣生命活力。
園區內著重生態經營,以對大地良善的方式搭起各式各樣的綠色涼亭,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天,在這涼亭內可感受到自然舒爽的風。遊客園區雖不如之前的廣大,但處處充滿生機,一樹一木一草叢,顏執行長瞭若指掌,細說其來源、其滋養的蝴蝶種類,這一天,收穫滿滿。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1.5.8(六)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家欣
學號:109436513
課程心得:春風化雨電影賞析之五項修練
春風化雨的影片中,老師Keating對學生說:「我們讀詩、寫詩,不是因為這麼做很可愛,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總是滿腔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很崇高的追求,是支持我們生活的必需。但是詩、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彼得‧聖吉提倡的學習型組織也是建築在人們心中的愛。
影片中學生問Keating老師:「老師你為什麼要屈就在這個小小的房間?」Keating老師回答:「因為我想成為老師,回到母校教書是我的理想。」彼得‧聖吉的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不正是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Keating想成為老師),集中精力,培養耐心,自我超越是學習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
Keating老師讓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並對學生說:「孩子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你越晚開始,就越難找到它。(彼得‧聖吉的把鏡子轉向自己)梭羅曾說:『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任由這樣的事發生,勇敢突破!」這些都呼應了彼得‧聖吉的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Keating老師改變了學生對文學--詩的看法。
Keating老師鼓勵學生說:「及時行樂!孩子們,把握每一天,活出你不平凡的生命。」後來學生們自動自發成立死詩人協會,符合彼得‧聖吉的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
當教室的每一個學生都愛上學習,課堂中彼此激發出更多的火花,就是彼得‧聖吉的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而學生們開始能將生活寫作一首首優美的詩詞時,就是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中的重新認識自己與其所處的世界,這一種心靈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
很喜歡影片中,Keating老師說:「不管別人怎麼跟你說,言語和想法都能改變世界。」從自身開始做起-學會改變,面對劇變的社會,唯一的不變就是變。誠如老師所言:「知道最好的一切,且將之發揮至極致,才是成功的生活」,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五項修練,讓自己與世界連結,我想先從學習型媽媽開始做起,然後成為學習型家庭,慢慢擴散變成學習型家庭團隊,在疫情宅在家的期間,我們一群媽媽友在群組中不斷彼此打氣與分享如何讓不能出門的孩子們在家學習,防疫時的停課不停學,不也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體現,也許有天媽媽友的組織會逐漸擴散成學習型城市。
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研究心得-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時間:2021.05.26
課程地點:線上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所
學生:李昭婷
學號:109409505
今天是由侑紜同學報告樂齡學習(Elder Learning),樂齡一詞源自於新加坡,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取其諧音,希冀推動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所謂樂齡是指55歲以上,中高齡學習則是45~64歲,而高齡就是65歲以上,樂齡之所以設定為55歲是因為老年生活必須提早作規劃,而非退休了才來做這件重要的事。2002年終身學習法的公布實施,讓樂齡學習始有法源依據,2006年更有邁向學習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以自主尊嚴、終身學習、健康快樂及社會參與作為四大願景。樂齡學習中心的成立是為了落實在地學習理念,以一鄉鎮一特色進行課程規劃,樂齡志工團則是鼓勵高齡者的貢獻服務,不僅退而不休,更是老有所用,而樂齡學習中心的在地扎根與深根很重要,不能凡事倚賴政府,這樣反而會受到許多侷限與阻礙。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即將來臨,少子化與高齡化亦造成世代融合的問題,因此世代共融與代間學習的課題,就顯得如此重要,這也是台灣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以HowardMcClusky需求等級來看樂齡學習,幫助老人透過教育來學習社會變遷中所需之生存技能,是對應第一個等級的「應付的需求」;而為了本身興趣而參加活動,則為第二個「表達的需求」;高齡者想要對社會付出即為第三個「貢獻的需求」;至於高齡者會期待對生活環境發揮影響力,屬於第四個「影響的需求」;最後是身體機能下降卻還能激發繼續往前走的熱情,就是第五個「自我超越的需求」。國外的樂齡學習,美國有老人寄宿所、退休學習學會、退休學習會、老人寄宿所學會網絡;英國則有第三年齡大學;至於荷蘭的彩色銀髮藝術節則是富含創新的藝術活動,可提升高齡者的身心靈層面的滿足;紐西蘭的奇異棺材俱樂部也超級特別,可以自己製作棺材並彩繪,讓人們理解和接受有關死亡與失去的議題,提早做準備並體會現有生命之美好,老師說國外對生命意義、生死學的參透很透徹,不似國人般禁忌碰觸此議題,人生不過就是塵歸塵土歸土,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走到終點的那一刻,只是遲早而已,看透了也就無所畏懼!
最後進行實作的部分,報告同學請我們發揮創意設計一個跟樂齡學習相關的活動、課程、方案規劃或是組織…,我和佳慧討論到想要創立一個樂齡TED演講台,它的願景是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去改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他們的生命當中種下一顆良善的種子,至於組織成員可以是各行各業退休的義工,組織可與國高中和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利用生命教育課程、通識教育或諮商課程,甚至是站上TED舞台成為講者,以影片或照片分享自己生命的故事,進而影響更多人的生命,預期效益為:
1.種下影響生命的種子因此開花結果
2.退休人員透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持續傳遞善知識成就善循環
3.讓世界因為愛,愈來愈美好
這個起心動念乃來自於陳綢阿嬤,她的影響力足以號召許多良善的義工主動前來,給予少年家園的邊緣孩子無限的包容與關愛,將這些迷途的少年拉回正軌,成員也可以因此享受貢獻所帶來的成就感與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學習是抗老化的良方,不僅減少醫療支出,最重要的還是找到生命的意義進而獲得成長,以此自勉!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05.26
課程地點:線上學習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主題:樂齡學習
課程心得:
樂齡是源自於新加坡對老年人的尊稱,鼓勵老人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在台灣也使用樂齡,因其讀音也像是Learing諧音,故以此推動,希望國內老人活到老、學到老的終生學習精神。而高齡教育相關體系有三種,第一類是衛生福利部,包含長青學苑、文康中心,第二類是教育部的樂齡大學與樂齡學習中心,第三類則是民間團體,包含了老人大學及松年大學,而這次報告者主要介紹教育部體系的樂齡大學。2006年教育部頒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以自主尊嚴、終身學習、健康快樂、社會參與為四大願景,使推動的方向更為明確。2007教育部利用國中小閒置教室成立高齡學習中心與社區玩具工作坊並補助設置,作為促進老人有在地化的學習場所。 2011年教育部公布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在擴增高齡學習機會提到4大目標,進而促使高齡學習有更多元、創新的發展。
在台灣樂齡學習指55歲以上,目前大概約有100個樂齡機構。而在行政院高齡社會白皮書則以建構健康、 幸福、活力、友善為願景,為的是提供永續長照服務、推動高齡教育學習制度、高齡社會議題融入生活教育等方向。在執行層面分為六方向,自主學習與服務、多元管道、世代融合、在地學習、專業輔導、創新多元;其中在地學習的部分以全國各鄉鎮市區至少設立一所「樂齡學習中心」為目標,一鄉鎮、一特色進行課程規劃、創新多元在2008年首創樂齡大學及建置網路資訊,並推動5天4夜「老人短期寄宿學習 計畫」、世代融合的部分在2011年將每年8月第4個星期訂為「祖父母節」、多元管道以國中小補校等。
主講者介紹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樂齡課程,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紐西蘭的ü奇異棺材俱樂部(Kiwi Coffin Club),透過探討、支持、為自己的棺材上色與畫線來試著讓長者接受有關死亡與失去的議題。在實作部分我們這種希望可以創立一個樂齡TED演講台,期待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去改變未來國家的棟樑,在他們的生命種下一顆良善的種子,並且讓更行各業的人都可以站上舞台,使自己感覺到充滿價值外,也達到是我實現。時代變遷快速、知識和科技也是日新月異,學習更是要與時俱進透過學習可以使生活品質提升,學習也讓樂齡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