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在職專班(113)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練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周祐羽
學號:113436510
學習心得:
今天五組夥伴報告第五項修練的五部曲,其中包括:
1.自我超越:強調個人對願景與現實的清晰認知,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這讓我反思到,無論在學業或職場中,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態度與信念的持續提升。唯有不斷追求自我超越,才能成為團隊中穩定且有影響力的成員。
2.改善心智模式: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思考框架,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決策。我們要有勇氣檢視並挑戰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能看見新的可能性。在團隊溝通上,若能帶著開放與覺察的心態進行對話,將有助於提升整體效能。
3.建立共同願景:若一個組織缺乏共同目標,其成員的動能將會分散。真正的領導人應該引導團隊成員共創願景,而非只是傳達命令。這讓我體認到領導與管理的差異,也啟發我在教育與實務現場中,應以凝聚共識為出發點。
4.團隊學習:組織的智慧來自於團隊間的互相學習與對話,強調「集體思考」與「系統性溝通」。這提醒我,面對跨領域合作時,傾聽與同理心比技術更重要,唯有打開對話的空間,才能產生真正的創新。
5.系統思考–第五修練:此為整合前四項修練的核心能力。強調以整體觀點來看待問題,而非僅止於單一事件的因果關係。要能重新理解問題的複雜性,學會從結構與動態的角度反思教育政策、組織管理與人際互動的背後邏輯。
《第五修練》這本書,不只是談理論的一本管理書,它更像是一種「看待組織的哲學」。它打破我們對傳統管理的想像,從「控制」的方式,轉向「創造」的可能;從強調個人績效,轉向重視整體團隊的智慧與成長。
在實務經驗上,現在的職場真的需要「學習型文化」。不管是安排教育訓練、推動團隊溝通,還是在處理日常大小事時,如果能把「系統思考」的方式放進來、一起建立共同的目標,那整個組織會更有活力、更有彈性。
這本書所表達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心智模式的問題不在於它的對或錯,而在於不了解它是一種簡化了的假設,以及它常隱藏在人們的心中不易被察覺或檢視。想要改變他人,就得先改變自己。讓我開始想:我該怎麼當一個真正的「學習者」,甚至成為能啟發他人的人?
終身學習讓我們不斷進步,而知識管理讓學習真正發揮價值。
透過有系統地管理知識,讓我們能更快掌握重點、更有效內化知識、更有力地應用所學,實現個人與組織的永續成長。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8心得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的課程,老師帶領我們走上「哲學之路」,最終抵達「地母廟」,以此作為體驗終身學習的歷程,透過實地踏訪與老師的分享,我對終身學習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老師在某一次走路停下來時有提到,終身學習並非侷限於學校教育,而是涵蓋了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影響,以及社會環境的塑造,同學報告也提出幾種終身學習者的四個特徵,包括「積極有創造力的探索者」、「自我實現的行動者」、「反省的行動者」以及「學習的統合者」,這些不同特徵的終身學習者皆展現出 對學習的不同態度與方式。
終身學習的起點與培育來自家庭,父母的學習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是否願意主動學習。老師強調,父母若能以身作則,孩子便會耳濡目染,形成學習型家庭。這讓我想到自己的成長經驗,家中的父母對學習與知識充滿熱情,時常分享新知,這使我從小便對學習抱持正向態度,同時也視學習為一種生活中的常態。
學校則是終身學習的另一個重要場域,但現行教育體系,尤其是自身的國家——印尼,似乎還未發展到成為學習型組織,亦未能實施這個理念,是值得思考,也是有發展空間的。老師認為,教師若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進修與提升自我,才能夠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而非只為應付考試。這讓我反思,當前的教育是否過於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學習本質——即知識的探索與個人成長。
在哲學之路的行走過程中,我開始思考:「什麼是學習?」老師提醒我們,學習無所不在,不應侷限於課本與考試,而是透過生活中的大小事,持續累積經驗與知識。這段旅程讓我理解到,學習並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或成果,而是應該享受學習的過程,並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就呼應了我們在走這個哲學之路時所看到、所聽到、所觀察到的每一個人事物。
老師還提及「學習型蜘蛛」的概念,意指學習者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唯有如此,才能持續成長。我認為這與現今社會所強調的「終身學習者」概念相呼應。真正的學習者不會因為一時的無知感到挫折,而是願意尋找資源、反思並不斷進步。
抵達地母廟後,老師進一步闡述了終身學習的精神。他提到「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並強調學習不應該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應該透過實踐來深化理解。例如,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不僅會閱讀相關書籍,還會主動參與活動、與人交流,甚至將所學運用於工作與生活之中。
此外,老師分享了「三生有幸的學習」概念,亦即學習應促進「生活品質」、「生命意義」與「生計發展」。這讓我意識到,學習不應該只是追求學位或證書,而是應該提升個人的生活層次,使生命更有價值,並能在職場與社會中發揮影響力。
在這次移地教學的體驗中,我深刻體會到終身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學習並不僅限於學校的課堂,而是無時無刻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學習的熱忱,並將學習內化為一種習慣。
回顧這次的哲學之路與地母廟之行,我更加確信學習是持續一生的過程。只要能把學習當做是一個很喜樂的事情看待,並保持開放心態,不斷探索與實踐,我們便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斷成長,進而影響他人,發揮學習的真正價值。這堂課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態度,也提醒我要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讓生命在學習中綻放光彩。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6心得
課程時間:2025/3/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樂齡學習的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透過同學的報告分享,對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更加了解,我覺得是完善和詳細的規劃,具有前瞻性以及把整個系統的規劃,這部分真的很困難,當初2006年,在職場當中還較少中高齡再就業的資訊,但白皮書當中,已經開始提出這個概念,但台灣到近幾年才比較熱烈的討論,所以白皮書是提前非常久,對未來的建議和規劃,以及今年的退休年齡也一直提高,都是在呼應白皮書的內容。
我本來對於高齡者的相關福利不太清晰,在進入終發所後,知道了相關資訊,還有回家跟家人確認阿嬤會不會去上樂齡學習的課程。也是因為這樣,開始觀察和反思家中長輩的生活型態和成功老化的相關聯,長輩也將近80歲,在家中還是有自主照顧的能力,每天先出門去菜市場,不只是買菜,而是和老闆及客人聊天,也能夠簡單打理清潔等等,最重要應該是白皮書提到的社會參與,除了去菜市場以外,因為街坊鄰居的感情很不錯,所以回家後,要是沒有事情,長輩就會直接去附近找鄰居聊天(超級自主社交),也會參與社區的志工活動,所以即使年齡較大也能夠回饋社會,我認為較缺乏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因為當初疫情嚴重時,長輩也無法學習到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無法跟隨者時代或是科技的演變而學習,也拒絕學習手機,但以生活日常來說,已經是很自主,並且能維持的話,對身心健康的維護都有幫助。
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4/1,20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魏士翔
學號:113409504
心得:團隊學習
本週聆聽同學導讀團隊學習章節時,腦中不斷浮現西班牙足球聯賽中,有一支隊伍號稱「銀河艦隊」的皇家馬德里,在過往這支球隊網羅了世界頂級球星,在媒體一面嘲笑這樣「神仙打架」的團隊是否能取得好成績的同時,他們用實際作為打臉否定他們的聲音,不只是聯賽冠軍、歐洲聯賽也能取得好成績,球隊共同朝向團隊的目標邁進。因此以此案例作出反思:「共同目標與各司其職其實並不衝突」,團隊不是一群人在做自己的事,而是在一個共享願景下,各自發揮專業與角色功能。團隊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彼此之間的協同作用,而非單打獨鬥。
回到書中,「Dialogue(對話)」與「Discussion(討論)」的差異也讓我重新思考溝通的本質。對話是開放的、探索性的,是為了理解彼此;而討論則是為了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團隊學習的過程中,若只強調效率與目標導向,很容易流於爭論,忽略了彼此的觀點與情感。但唯有真正「以人為本」,用對話建立理解與信任,才能面對複雜問題時不被困住。
當衝突發生時,「換位思考與同理心」則是讓團隊不陷入對立的關鍵。透過理解他人的觀點,我們不再急於找出誰對誰錯,而是聚焦於「我們如何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呼應了系統思考中的一句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問題的表象,常常不是最先該處理的事」,我們必須具備抽絲剝繭、深入本質的能力。「團隊學習」不只是技巧或策略,而是一種心態與文化的養成。它要求我們持續地練習開放思維、共同對話,並以系統性的視角去理解問題。
團隊學習是1加1大於2的學習方式
課程時間:2025.04.0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先修生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生學號: 114409502
今天的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學習的重要性及其帶來的實質效益。團隊學習並不僅僅是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更是要在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其中互相激盪與支持。以開放的心去聆聽彼此的觀點、分享經驗與見解時,團隊的凝聚力和學習效果會顯著提升。在理解與支持的友善交流中,能為學習過程增添了溫度,讓成員更加投入並享受學習過程。
一個成功的團隊學習,不僅是各自發揮自己的智慧,更是將眾人智慧的總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產生高效的合作與默契。當我們將焦點放在團隊的整體目標而非個人的表現時,彼此的合作與理解就會在無形中拉近,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團隊的智慧,達成更高的學習效果。
在課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深度匯談」這一概念的精髓。深度匯談不僅是簡單的討論或分享,而是要透過懸掛假設的方式,打破固有框架,挑戰自己的認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提升彼此的理解,還能夠找到更多元的解決方案,進而促進團隊整體的學習與成長。雖然不容易,但值得在反覆練習中,將此培養成組織的學習模式。
匯談技巧上,我認識到反思探詢的重要性。透過問問題、反思對方的觀點,能幫助自己更清楚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同時也讓對方有機會進一步闡述想法,促進雙方的思維碰撞。體認到衝突也是學習的一部分,讓不同的意見交鋒,達成更加豐富的見解與共識。
今天在這門課中,加深認識團隊學習強調共學與合作的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個人和集體的學習成果。透過開放的心態、深度的匯談、反思的探詢以及有效運用衝突,我們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理解,還能夠在團隊中創造更高的智慧價值。我會繼續將這些學到的技能運用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期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隊成員,也希望能夠與團隊一起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
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0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團隊學習是組織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建立在自我超越與共同願景上,團隊學習不只是個體學習的簡單總和,而是需要團隊成員在共同的目標和視野下,通過有效的對話和協作來實現共同願景。在團體中,成員要能意識到彼此有互相補足的必要,當團隊成員能夠共同學習、相互協作並激發集體智慧時,組織才能創新和變革。老師也提到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要有共同願景,有共同的願景才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在這堂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度匯談dialogos」和「討論discussion」的差別。深度匯談是像水一樣的自由流動,是一種開放的交流形式,目的是促進彼此間的理解和協同,討論是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撞擊,常帶有辯論性,目的是尋求真理或解決問題。我仔細想想自己平時和家人的溝通大多是屬於討論而非深度匯談,往後我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多注意自己的方式,多聆聽及尊重,讓彼此能更開放的交流,才能有更好的互動。
深度匯談有三項必要條件,首先是要將自己的假設「懸掛」在面前。意思是說要放下、暫停自己預設的假設和觀點,避免過早地判斷或固守立場。這是一種開放心態,避免僵化的思考方式,目的是讓人能夠更靈活、更客觀地觀察和理解問題,能有彈性的打開自己,而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個人偏見所局限。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很需要學習並改變的地方。
組織學習研究_W7心得
在這堂課中,我學習到團隊學習的三個面向,以及如何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來提升團隊的整體智慧。現代組織運作中,團隊的智慧往往受到內部各種無形的阻力影響,導致其表現可能不如單一個體的智慧。因此,如何讓團隊智力發揮到超越個人智力的程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團隊學習的過程並非單純的個體學習累加,而是需要透過集體修練來達成。個體的學習雖然重要,但若無法轉化為團隊的共同學習,那麼其對組織的貢獻將十分有限。這意味著個人在學習的同時,必須具備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才能使團隊學習產生真正的效果。
深度匯談是一種能夠提升團隊智慧的有效方法。它的核心在於讓團隊成員願意提出自己的假設,並透過共同思考來發掘新的觀點。在深度匯談中,成員需要暫時放下自身的主觀思維,以開放的態度傾聽他人觀點,進而從中發現更深層的見解。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團隊成員更自由地交流想法,進而探究複雜的問題。例如,「世界咖啡館」或「圓桌會議」這類型的討論形式,就是利用深度匯談的概念來促進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
相較於深度匯談,討論則更偏向於分析與決策的過程。討論的本質是一種意見交鋒,類似於乒乓球比賽,透過來回的論證與辯護來驗證觀點的可行性。這種方式的目標並非單純地交換意見,而是希望在眾多觀點之中篩選出最具價值的方案。因此,討論的最終結果通常是決議的形成,而非單純的意見交流。
團隊學習並非只依賴單一方式,而是需要將深度匯談與討論交互運用。深度匯談的重點在於發掘新的觀點,而討論則是對這些觀點進行篩選與決策。若只重視其中一者,團隊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如果團隊僅進行深度匯談而缺乏討論,那麼雖然能夠產生許多創新的想法,但缺乏具體的決策,最終無法將這些想法落實到行動中。反之,若團隊只進行討論而缺乏深度匯談,則容易陷入立場對立的僵局,導致團隊成員無法真正理解彼此的想法,進而影響決策的品質。
要有效地進行深度匯談,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懸掛假設、視彼此為工作夥伴,以及擁有精通深度匯談的輔導者。懸掛假設指的是個人在進行討論時,應該有意識地將自身的假設擺在明處,並讓其他成員可以自由地質疑與探討,這樣才能促進開放的交流。視彼此為工作夥伴則意味著團隊成員之間應該建立互信關係,才能讓深度匯談的過程順利進行。至於輔導者的角色,則是在確保團隊能夠掌握深度匯談的核心精神,避免討論流於表面或過度受限於個人立場。
反思與探詢是深度匯談的核心基礎。深度匯談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團隊能夠累積更多的意義與想法,以建立更廣泛的共識。這個過程包含了「向下聚焦」與「向上開展」兩個方向。向下聚焦指的是深入探討問題的本質,尋找問題背後的核心因素;向上開展則是透過整合不同觀點,建立更宏觀的理解。
在團隊學習的過程中,衝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與其視衝突為負面影響,不如將其視為一種提升團隊學習的契機。當團隊成員各自持有不同的願景時,若能夠將這些衝突性的觀點攤開來探討,並讓想法自由交流,則有機會從中發展出更符合團隊整體需求的共同願景。例如,在組織決策過程中,若各部門的立場與需求有所衝突,透過深度匯談的方式,或許能夠找出一條兼顧各方利益的最佳解方。
這堂課讓我對於團隊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過去,我習慣將學習視為個人的努力過程,然而,當學習置於團隊的脈絡中時,便會發現個人的成長必須與團隊的發展同步,否則個人的知識與技能將無法有效轉化為團隊的共同智慧。深度匯談與討論的交互運用,提供了一種讓團隊成員能夠共同學習、深化理解並有效決策的方法。
這種學習模式在實際應用層面上,對於許多組織與團隊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在職場環境中,專案團隊經常需要處理複雜的問題,而若能夠透過深度匯談來發掘創新的解決方案,再透過討論來確立決策,則能夠有效提升團隊的整體效能。同樣地,在學術研究中,研究團隊往往需要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若能夠善用深度匯談的技巧,則有助於發展出更全面的研究視角。
團隊學習並非單純的知識累積,而是一種需要透過集體修練來實踐的能力。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的交互運用,團隊不僅能夠激發更多創新思維,還能夠更有效地達成共識與決策。這堂課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學習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如何將個人的學習轉化為團隊的智慧,進而在更大的層面上發揮影響力。
組織學習研究-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的課程主題是五項修練的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老師在課程一開始便提到「綜效與槓桿效應」,讓我對於團隊合作的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團隊的力量並不只是個體能力的總和,而是透過彼此的互補與協作,產生更大的價值與影響力,並建立共同願景。當我們能夠善用團隊成員的專長,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合作,便能發揮最大的綜效。此外,老師也強調,感情的深度會影響學習的效度,這讓我意識到,良好的團隊氛圍對於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
在這堂課中,我特別認同「要找到對的夥伴」這個觀點。學習並非單打獨鬥,而是在適當的夥伴關係中相互扶持和共同成長。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彼此的信任與支持,當成員之間的感情融洽時,才能激發更深入的討論與學習,這同時也展現出團隊學習中“深度匯談”和“討論”的重要性。此外,我認為團隊學習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因應不同的情境、環境來調整策略與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共好的目標。
這週我們的報告主題是「團隊學習」,我們特別運用了情境模擬的方式,讓同學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深度匯談與討論之間的區別。在活動實作的過程中,我觀察並發現同學們進行的方式,是否為深度匯談,或反而是討論,另外是否有意見和觀點不同的部分,又是如何應對的。這些其實都有呼應到深度匯談跟討論之間的區別,也有連結到團隊學習的概念。
此外,我們也利用案例來說明團隊學習、習慣性防衛以及深度匯談與討論等概念,並連結理論與實作,讓同學們能夠透過實際案例來理解這些概念的應用。例如,我們探討了團隊成員在面對困難時,是否會習慣性地防衛,或是願意開放心態進行深度討論。在報告的後半段也有提到Nokia、Sony、Google等團隊和組織學習的模式,以及造成它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些讓我反思,在過去的學習與工作經驗中,是否曾經因為習慣性防衛而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透過這次的課程與報告,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團隊學習的核心價值。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共學與共好」的精神。團隊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整體團隊的進步。當我們能夠將個人的目標與團隊的願景結合,並透過有效的學習與溝通來達成共識,就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此外,我也更加理解深度匯談的重要性,當團隊成員能夠進行深度對話,而非僅止於表面的討論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達成更高層次的學習。
由於這次的報告是由我和錦妹帶同學們導讀,所以在準備報告的過程當中印象非常深刻,也收穫到了不少。我覺得第五項修練這本書其實非常有深度,自己需要閱讀好幾次,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並悟到內容的真諦,因為我發現每一章節的主題都還蠻零散的,所以需要抓住一個此主題以及重點來做整理與結合,如何以簡潔清楚地轉達概念和內容給同學們,是我在此次報告中最大的學習和體悟。
總結來說,這堂課讓我對於團隊學習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與學習方式。我希望能夠將這些學習應用在未來的學術與工作領域,並透過持續的學習與反思,來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成為一個能夠促進團隊學習的成員,透過開放的心態與積極的參與,與夥伴們共同成長,達成共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