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
課程時間:2025.03.1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五: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的主題是自我超越,由芯伃和我負責這次的報告,感謝芯伃擔任主講,她很有大將之風,條理清晰、口齒伶俐,為我們的報告增色不少。在學習型組織的架構中,「自我超越」是五項修練的核心基礎,它與學習型組織的發展關係密切,並影響其他四項修練的實踐。自我超越可說是學習型組織的動力來源,組織若能鼓勵成員不斷挑戰自我、突破限制,就能驅動組織團體共同成長,並能夠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創新與發展。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斷擴展他們創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能力,從個人追求不斷學習為起點,形成學習型組織的精神。
*以人為起點:個人學習→組織學習
京都陶瓷創辦人稻盛和夫認為:活力的來源是人,激勵員工挑戰成長目標,將能使組織成長、進而提升生產力及產業技術發展。
漢諾瓦公司總經理歐白恩:組織必須建立一套以人為核心的價值和信念,關照並提供員工自尊與自我實現這類較高層次的需求,來帶動組織的成長。
自我超越是組織進步的第一步,也就是一切都必須從人開始產生團體的動力,才能夠帶領組織往前邁進。
*不斷釐清「願景」與現況
願景是一種召喚及驅使人向前的使命,認清目前的真實狀況,並學習運用影響變革的力量,而不是抗拒這些力量,將事實與真相一步步釐清,警覺自己的不足與極限,永不停止學習,並且不失去信心。願景不僅是一個美好的構想,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終身的修煉,永不停止學習。(願景與上層目標的差別:願景是具體的、一個特定的結果,而上層目標是比較廣泛而抽象的)。
*產生創造性張力
願景-現況景象=創造性張力(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張力,會讓人自然產生紓解的傾向,以消除差距)。創造性張力是一種正面的力量,學習如何在生命中產生並延續創造性張力。培養如何實現生命中真正想要達成的能力,是一種開創性的學習。
*結構性衝突
結構性衝突是指人們尋求願景的力量,與感覺不夠格的力量或無力感之間的相互衝突,創造性張力若大於結構性衝突,就能產生前進的力量。
*運用潛意識
潛意識是潛藏在一般意識底下的一種神秘的力量,人有很多事是靠著潛意識來完成的,潛意識佔有很大的部分,有很大的力量,會對其他的部分產生影響,潛意識具有動能的作用,如果能夠訓練並運用潛意識,能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要能分辨階段性目標與終極目標,潛意識才能分辨輕重緩急並對準焦點。並且要誠實面對心中真正想要的,潛意識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釐清生命終極目標
越是發自內心的良知和價值觀,越容易和潛意識契合,甚至有時就是潛意識的一部分。例如卡普蘭從商人變成指揮家的傳奇故事,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不可能的事。他將高層次的潛意識,與所追求的新「愛」相契合,使他的指揮能力達到了令人驚奇的藝術水準,如果只依賴意識層次的學習,是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的。
*老師的補充:
往理想邁進的過程中有,有時會因為一些狀況或困難或問題而被拉回,這就是結構性衝突。要能夠突破結構性的衝突,在理想跟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理想不能太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否則會徒勞無功。如果有精進的意願,充滿歡喜心,做真的有意義、為自己也是為團體的事情,會更容易實現,方向很重要。
在往理想前進的道路上,要隨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了解自己生命的節奏和樣態,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慢也是一種美學。
老師提到他到德國留學,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往自己的願景前進,用德文寫作論文的過程中,一字一句,一章一節,逐步堆砌出著作。
我想,凡鐵鑄成寶劍的過程,除了個人的努力與堅持,所謂天助自助者,當你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宇宙所有的力量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這也是意識與潛意識的結合,所達成的終極效應。潛意識的訓練是影響行為通往潛意識的秘密通道。想像願景,運用創造性張力,再加上潛意識的力量,讓潛意識與意識結合並超越意識,達到原本以為不可能的事,這正是自我超越的展現。
*有同學提到,專注在結果而非過程手段的問題,以及與原子習慣那本書的概念是否有衝突。
我想,有時候如果專注在過程或手段,會因為一些困難或阻礙而中途放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在願景,就能夠產生前進的力量,而且出於更高層次的願景會更容易實現。
當你把目標放在願景,想像那個畫面,如同已置身其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把一切交給最高的力量去處理動工,意念產生實相,量子糾纏與吸引力法則,萬事將互相效力,因緣和合時,自然水到渠成。
我覺得原子習慣裡面談的是意識的層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達到願景的過程當中,並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腳印的慢慢累積,而那些堅持跟毅力,有時需要潛意識去帶動,潛意識的力量能驅動人前進,運用潛意識能達到許多原本以為不可能的事,不去想過程的困難,而是有一個夢想的願景,提升潛意識的訓練,讓意識與潛意識的結合,到最後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23, 週日 00:03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3
課程時間:2025/3/12(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課程地點: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週我們來到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移地學習,本週的課程主題為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是我在暨大的第一次課堂報告,很幸運可以來到擁有咖啡香的工作室,搭配著文青氣息及老闆的私人收藏,不禁讓人陶醉在這環境中,享受知識的洗禮與老闆的創業心路歷程。
當初在認領課程主題時,我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因為我認為,不管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抑或是扮演哪個組織的任何角色,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是最核心的理念。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使得各夥伴之間能從中獲益及持續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是很值得去探討的主題。
我一直對「夥伴關係」有著很大的憧憬,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要做好高倡導及高關懷,且組織成員之間應該要能承擔風險、社群精神、溝通信任與共同願景,缺一不可,前公司的主管因為沒有做到這些,導致無法得到員工信任,進而提高離職率,使整個組織動蕩不安,新進員工也無法順利留下。「沒有信任基礎的合作,都是動搖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執著於這個主題的關係,要如何達到組織的六分原則且同時共享所有利益,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是非常重要的,包含關懷力、整合力與品牌力。
很感謝同學對我的簡報讚譽有加,對於內容排版及文字呈現方式,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表達才能更淺顯易懂,能讓同學重點式抓取知識,很開心第一次報告就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22, 週六 21:19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3
課程時間:2025/3/4(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評析與未來展望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讓終身學習成為全民的習慣,而非少數人的選擇」
我很喜歡學長在簡報最後分享的這段話,而老師也有在課堂中提到政府機關的終身學習政策推行,很多都是以壯年及高齡者為主,但其實終身學習必須要更早培養,或許青年到壯年這個階段的人們,更需要去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休閒活動,都能實踐終身學習,而台灣也有一些終身學習管道可以參考,例如:社區大學、救國團等…
在課堂中老師也有舉了一個例子——政府發行的「文化幣」,很多青少年都不會將文化幣拿去參加文藝活動,所以這個政策是有待商討並改善的。參與文藝活動是需要從小培養習慣的。
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了在德國的經驗,因爲德國人民從小就會培養參加文藝活動的習慣,例如:聽音樂會、觀看劇場表演等…而且他們參與這些活動時都會穿著正式服裝,從這就可以看出他們從小就很重視參加藝文活動,並且把這當作生活的一環,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發行「文化幣」才會有意義,因為參與這些藝文活動早已深植人民的的生活。
簡報中學長也有提到芬蘭「學習假期」,一週有五天帶薪學習假期,但後來聽說歐洲國家基本上都有這項政策,這還蠻令我訝異的,因為如果是台灣想推行這項政策,一定會被企業大力撻伐,而且工作上的調配也很難劃分好,很想深入了解歐洲政府是如何推動這項政策,令人佩服。
組織學習研究5
課程時間:2025/3/1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自我超越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 號:113409522
這個主題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自我超越是一場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旅程,而我的留學經歷正是這樣的一次歷練。
剛來台灣時,我開始學習中文,並選擇在佛光大學就讀。那是一個讓我感到熟悉且安心的環境,身邊有許多來自越南的朋友,生活與學習都相對順利。然而,當我決定轉學到暨南大學時,這不僅是一次學術上的選擇,更是一次突破舒適圈的挑戰。我需要適應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甚至面對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文化氛圍。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也讓我學到了許多。
首先,我學會了適應變化。人往往會習慣於安逸的環境,而當面對陌生與挑戰時,會產生不安甚至恐懼。但我發現,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於離開熟悉的圈子,去接觸更多可能性。在新的環境裡,我不再侷限於過去的模式,而是積極融入新的學習氛圍,開拓視野。
其次,我培養了更強的獨立與自信。當不再有熟悉的朋友群體依靠時,我學會了如何主動與人交流,如何解決問題,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與時間。這種獨立性不僅幫助我適應新環境,也讓我對未來充滿更多信心。
在佛教的修行道路上,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斷除執著與放下自我的過程。如《金剛經》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拋開對安逸與舒適的執著,勇敢面對挑戰與變化。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打破自我設限,跨越內心障礙,才能實現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在生活與學習的歷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轉境化心」的重要性,將挑戰視為修行的一部分,不斷精進自我。
最後,我深刻體會到自我超越不僅是外在的改變,更是內在的成長。它不僅是換一個學校、換一個環境,更是挑戰自己的思維模式,學會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接受改變,並不斷精進自己。
這次經歷讓我明白,自我超越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勇氣、決心與行動的過程。當我們勇敢邁出那一步,未來就會變得更加廣闊,生命也將因此更加豐富。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5
課程時間:2025/3/1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臺灣學習型城市的永續發展發展與未來展望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今天老師提到的四個理念:「因緣和合」、「天道酬勤」、「感恩之心」、「厚德載物」,讓我有很深的體會,這些觀念不僅適用於修行,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
比如:蓮花能夠從污泥中綻放,是因為「因緣和合」,有了泥土、陽光、水分和空氣的共同作用,才讓它生根發芽。這就像我們在生活中,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各種條件的結合,才能夠順利進展。
但是,蓮花要從污泥中長出,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向上生長,無論風雨或烈日,它都努力吸收養分。這正是「天道酬勤」的精神。人生中遇到困難或挑戰時,唯有不斷努力、持之以恆,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感恩之心」。蓮花感謝泥土提供根基,感謝陽光給予溫暖,感謝水分帶來滋養。就像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感謝那些幫助我們的人和事,因為有他們的支持,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當蓮花終於綻放時,它在池塘中挺立,不論風雨如何變化,始終保持高潔和穩定。這就是「厚德載物」的象徵。做人也應該像蓮花一樣,心胸寬廣,能夠承載各種困難和挑戰,不因困境而退縮,不因順境而驕傲。
這四個理念讓我明白,在學習、修行和生活中,都應具備因緣和合的智慧、天道酬勤的堅持、感恩之心的謙卑和厚德載物的胸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逆境中依舊堅強,在順境中不忘謙虛,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圓滿。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W5心得
這次的移地教學,前往可可金鞋蘭場,深入了解蘭花的知識與產業發展。這次的學習經驗不僅讓我們接觸到多種珍貴的蘭花品種,如大花仙履蘭、魔鬼仙履蘭、肉餅仙履蘭、火鶴三巨頭、水蜜桃文心蘭與拖鞋蘭,也讓我們透過創始人的分享,理解了創業的挑戰與機會。
蘭花是一種具有高度市場價值與文化意涵的植物,其栽培與產業發展需要專業技術與長期經驗的累積。可可金鞋蘭場不僅專注於栽培高品質蘭花,還積極參與市場拓展與品牌經營,使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透過這次的參訪,我們理解到,成功的企業經營不僅依賴技術的純熟,還需要不斷學習與創新,以適應市場變化與挑戰。
在這次的課程中,同學也進一步探討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個人習慣,更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它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與適應力提升,也與國家的競爭力息息相關。國際間許多成功的城市與國家,都強調透過終身學習來提升國民素質與社會創新能力。終身學習的概念,讓我們意識到,學習並非只限於學校階段,而是應該貫穿一生,以維持個人與社會的活力。
「學習型城市」的概念,這是一種基於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理論所發展的城市治理模式。學習型城市的目標是營造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透過不同層面的學習機制,促進城市的永續發展與競爭力提升。學習型城市強調透過各種橫向連結,例如公私協力、社區合作等方式,來推動知識共享與社會進步。
學習型城市的核心功能與目標包括組織法制的健全、資源的有效投入、策略的靈活運作與學習效益的具體展現。在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需要關注在地連結、創新作為與地方特色,確保學習能夠真正貼近居民需求,並提升城市的獨特性。
吳明烈教授推動學習型城市的「12345」模式。第一點是建立具體的學習型城市圖像,讓各界有明確的目標可循。第二點則強調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夥伴關係,促進多方合作。第三點涵蓋了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與發展導向,確保政策的規劃能夠切合實際需要。第四點則是「四樂」,即樂學、樂業、樂活、樂居,展現學習型城市的多元價值。最後,第五點則是「五共」,即共學、共享、共好、共樂與共憶,強調透過學習來促進社會的凝聚力與合作精神。
透過這次的課程與參訪,更深刻地體會到終身學習的價值與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學習不應該侷限於學生時期,而應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我、適應社會變遷。在企業經營上,可可金鞋蘭場的創辦人展現出終身學習的精神,透過不斷研究新的技術、改良種植方法,成功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也讓我聯想到許多成功企業家的共通點,他們都擁有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視野。
學習型城市的理念,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如何讓學習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若一座城市能夠鼓勵市民主動學習、提升技能,並透過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合作來推動終身學習,那麼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將會大幅提升。這不僅是個人層面的進步,更是整體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習慣。是否有足夠的自主學習動力?是否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保持對新知的追求?這堂課讓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取得學位,而是為了讓自己在各個層面都能不斷進步,並且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這堂課還帶給我另一個重要的啟發,那就是「學習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當一個人不斷學習,他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能夠為周遭環境帶來正向影響。例如,在工作場域中,一個願意學習新技術的員工,能夠提升團隊的整體效率;在社區中,一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人,能夠帶動更多人關心社會議題,甚至推動政策變革。
這次的移地教學與課程學習,讓我對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概念有更深層的理解。終身學習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種應該落實到每個人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希望未來能夠將這樣的學習精神應用在自身的學術研究、職涯發展與生活之中,並且將這樣的理念分享給更多人,讓學習真正成為一種普及的社會文化。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更加堅信,唯有持續學習,才能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組織學習研究_W5心得
「自我超越」並非單純指個人能力的提升,而是一個持續看清現實、釐清自身價值觀,並透過學習來突破內在限制的過程。這樣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個人成長,也能運用在組織管理、企業經營,甚至社會發展層面。
自我超越不只是追求短期成就,而是關注長遠的個人願景,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這涉及三個重要面向:個人願景是推動我們前進的核心動力,幫助我們確立自己真正關心的事物。例如,在職涯發展上,個人可能會追求技術專業的精進,也可能更重視在組織內部的影響力。創造性張力則指的是當我們清楚看到理想狀態與現況之間的落差時,內心產生的正向驅動力。這種張力能促使我們積極尋找方法來縮小差距,而不是停滯於現狀。許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或未來發展抱持既定的認知,而這些內在信念可能成為成長的阻礙。學習如何突破這些限制,是自我超越的一部分。
課堂中提到,自我超越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個人層面,也對組織和企業運作有深遠影響。我特別有感的是「活力的來源是人」這句話。無論是研究發展、公司管理,或企業的任何方面,真正帶來創新與進步的核心因素始終是人。組織若能鼓勵成員發展個人願景,並營造支持學習與突破限制的環境,將能提升整體的創造力與競爭力。
自我超越的過程中,關鍵在於「不斷釐清到底什麼對我們最重要」以及「不斷學習如何看清目前的真實情況」。釐清價值觀與目標在學業與職涯選擇上尤為重要。例如,研究生在選擇研究方向時,應先思考自己真正關心的議題,而非僅僅跟隨熱門趨勢。同樣地,在職場中,個人應該關注自己希望透過工作達成的長遠目標,而不只是短期的薪資或職稱。誠實面對現實則是另一個關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必然存在的,但唯有正視現況,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接近目標。這也讓我聯想到研究過程中常見的挑戰,例如當研究假設與實驗結果不符時,應該反思方法是否需要調整,而不是執著於原有的假設。
自我超越並不意味著只關注具體的小目標,而是要建立較為廣泛的上層目標,讓我們在不同情境下都能保持一致的發展方向。例如:「透過研究貢獻社會」、「提升組織內部的合作效率」,這些方向性的目標能夠指引我們在學業、職場甚至社會參與上的決策。課堂上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專注在想要的結果,而非達成結果所必要的過程或手段」。這讓我反思,在學習或工作中,許多人容易執著於某些方法,例如特定的學習技巧或工作模式,但若這些方法無法有效幫助達成目標,我們應該勇於調整,而非拘泥於固定的做法。
經過這堂課後,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學習與生活是否真正朝向個人願景前進。發現,自己過去有時會過度關注短期成就,例如某次報告的分數、某場會議的表現,卻較少從更長遠的角度思考這些努力與我的最終目標之間的關聯。察覺到「創造性張力」的力量。例如,在學術研究中,會設定理想的研究成果,但當發現現有能力與期望結果有落差時,往往會感到焦慮。然而,若能將這份焦慮轉換為行動力,例如尋找更有效的學習資源、與同儕或教授討論,這份「張力」就能轉變為促使我進步的動力。
另一方面,「突破內在限制」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過去曾認為自己不擅長特定領域,例如數據分析或專案管理,因此對相關課程與機會較為排斥。但在這堂課後,開始思考,這樣的限制是否只是因為過去經驗不足,而非真正的能力不足?如果願意投入時間學習,是否能突破這些既定印象?
這堂課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自我超越」並不是剎那間就可以成的,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練習的過程。它強調個人願景、創造性張力,以及突破內在限制,並提醒我們專注在真正想要的結果,而非侷限於現有的手段。未來,會更有意識地去釐清自身目標,並誠實面對現狀,不讓短期的困難或侷限影響長遠發展。同時,也會嘗試將這些概念應用在學習、工作以及人際關係中,讓自己能夠在不同面向都持續成長。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也讓我更清楚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能持續保持自我反思與學習的態度,無論在學術、職場還是個人生活中,都能逐步實踐自我超越。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4
課程時間:2025/3/11(週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賴慧瑀
學 號:113409514
心得報告:
生活是一場學無止境的旅程,藉由各種形式與管道讓我們去經歷而有所體悟成為經驗,這謂生活學。在人類生物圈有著無窮盡的學習里程,或是團隊組織或是家人關係或是自己本身,促使我們不斷學習源自環境不斷創新與改變,為此整體環境也塑造了無處不學習,近代國際組織更是戮力推動了終身學習。
「圖書館」是一處可提供終身學習的重要場域,但近年來網路的加入改變了人們的習慣使實體圖書館不再像七十年代人來人往那樣情景,資訊取得便捷比起閱讀的確變的快速但對於吸收資訊知識的有效性,及能量的下載仍是回到古法”閱讀”,發展學習型圖書館加深閱讀概念提升學習概念,與時俱進隨時創新。
課程中老師引喻了一段小故事極有意思~一個年輕人要買點心,婦人回: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年輕人你要買哪個心?
走不同路回家~這點我也會偶爾為之,為生活帶來新鮮感與發現,讓眼睛觸及到更多美好的境,打開心視接收好能量的交流與心靈滋養,用心生活看見更多的感動,或能帶來心領悟而產生感變思維。
近年也從日本引進的”斷捨離”煉心法,與老師所提的要懂得去蕪存菁有異曲同工的思維。
生命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曲向,從堆疊到丟掉,在這點學生的體悟是~需要先認識自己,進而釐清那些是該捨棄的,這是在取捨間的學習同時有更多時候看見自己認清自己。
快樂是一切的泉源,快樂必須從個人到組織之間的流動帶來整體的正向積極的創造力,課程的最後老師引用了John Naisbitt的一段話不論未來能帶給我們任何新希望,如果沒有快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所有問題的本質都是人,衝突都是因為著個人認知的相違,所以,快樂是一種能力。
愈來愈覺得每次的課程除了認識到對個人及組學學習發展以外更大的收穫是有被充飽電的感覺。感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