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終身學習 × 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論壇時間: 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終身學習 × 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授課教授: 吳明烈 教授
學號: 1144365507
學生姓名: 林旻憲
【學習心得】
這次論壇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真正意義。從不同講者的分享中,我感受到學習不只是追求知識,更是一種讓自己保持彈性與前進動能的態度。當我們能持續更新思維,就能在變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論壇中特別提到 ESG 與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讓我印象深刻。ESG 不僅是企業發展的策略,更代表著對社會與未來的責任。要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關鍵在於是否能以明確的願景領導團隊,讓員工看見自己在組織中的價值與未來。這也讓我思考,作為 HR,應該如何設計有深度的學習與發展計畫,幫助同仁跨域成長,打造屬於自己的多元人生。
在「終身學習的永續發展與高齡社會創新機會」的議題中,提到「第一人生、第二人生、第三人生(55-80)」的概念,讓我特別有感。這提醒我,學習並不因年齡而停止,而是要依照不同階段重新定義自己。對 HR 來說,這意味著要規劃更有彈性的課程設計,支持每一位學習者找到適合的成長路徑。特別是「第三人生」階段,更需要學習來延續人生價值與社會連結,這將是未來不可忽視的方向。
這次論壇剛好在光復節舉行,我很喜歡「光=共耀人生、復=復原力量、節=能力節節攀升」的寓意。它提醒我,學習是一股能讓人不斷恢復能量、持續發光的力量。未來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具備創造力、設計力與反思力的學習者,不只是吸收新知,更能轉化並實踐,成為能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終身學習者。
陳姿穎_2025論壇心得
課程時間:29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14
學生姓名:陳姿穎
這是我第一次全程全神貫注地參與論壇,讓我深刻體悟到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我自己繼續終身學習的穩定力量。
整場論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關鍵字是在AI快速發展的世代,科技雖然強大,卻始終來自於人性。唯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對自我與社會的理解,以及不斷精進的學習素養,才能確保科技真正服務於人。學長姐提到:「AI取代的是停滯不前的人,無法取代的是持續學習、積極參與、有想法的人。」這句話讓我深深反思:未來的職場不再只是比拼技能,而是比拼學習的能力與內在的韌性。
AI時代的學習不僅是對工具的掌握,更是一種自我覺察與反思的過程。唯有培養內在的強韌與學習動能,我們才能在變動的時代中持續成長。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中的經驗:面對新科技或挑戰時,若只是被動接受變化,很容易被淘汰;但若主動學習、嘗試理解背後的原理與意義,反而能開創新局。正如論壇所提的「Learning is Earning」,每一次學習都是人生的收穫與資本。
論壇也談到高齡者「重返職場」與「從零開始建立能力」的議題。這提醒我,終身學習的本質在於不斷重塑自己。無論在人生的哪一階段,我們都有機會重新定義自我,透過自主學習與「做中學、學中做」、「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實踐,累積新的能力與信心。我開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有為自己的學習設立目標?是否有將學習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短暫或階段性的任務?這樣的自我覺察,讓我明白「學習的本質」貫穿一生,不限於教室,也不限於年齡。
論壇更進一步描繪了「學習型城市」的願景,追求「樂學、樂業、樂活、樂居」的社會。這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發展藍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全民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持續學習,城市便能形成自我更新的動能,社會也能朝向更永續、更包容的方向發展。學習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集體的社會責任。
最後,我特別喜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這提醒我,無論AI多麼強大,核心仍是「人為本」。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被科技驅動,而是運用科技創造更具人性的未來。終身學習讓我們在面對無常的世界時,仍能擁有穩定的自我、清晰的方向與不滅的熱情。正如論壇的精神──「學習成為照亮人生的長久之光」,它不僅引導我們在職場中成長,也照亮了通往永續未來的道路。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課程時間:2025/10/25(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江佩璟
學號:114436513
心得:
這次論壇最有印象的是歐亞美督學的〈新北市學習型城市4.0〉演講,她用實務經驗說明地方政府如何推動終身學習政策,展現新北市的創新能量,尤其是督學提到的「諮詢服務站」,在大家的反饋中,可以看到這個服務站推動大家不斷分享、回饋,展現學習型城市的成熟樣貌。
而何鴻鈞執行長的〈AI世代的終身學習素養〉則從閱讀與思辨出發,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更加強化「學會學習」的能力。AI時代的三大核心素養:「閱讀力、思辨力、創造力」,我們除了會用AI之外,也要學會如何善用!
最後則是何昕家主任的〈重塑自己-為永續未來而終身學習〉,他以自身真實體驗的教育現場,深入闡述「永續」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人生態度與教育責任。演講中提到我們如何從推廣宣導,進而到實際執行於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喊口號之外,我們更應該著眼於從個人到社會、從教育到實踐的連續歷程,才能真正為未來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分享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18
學生姓名:黃郁琇
(一)開場與論壇回顧
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場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全體師生共同策劃執行的「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本次論壇聚焦於【終身學習與人⼒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這一關鍵主題。作為此次專題演講的主講人,以及長期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的負責人,我深切感受到這次論壇激盪出的火花與共識。
終身學習不僅是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之一,更是我們應對社會快速變遷的重要生活能力。本次論壇成功地引領我們共築臺灣學習型城市的新視界與新未來。
(二)核心理念與觀察
這次論壇的三大主題論壇,精準地勾勒出未來發展的藍圖:
1. 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主題一):我們聽取了關於 ESG 之人才永續趨勢 以及 AI 時代衝擊下的職場永續經營 等實務經驗分享。這顯示職場的永續,必須以人才的永續發展為基石。
2. 終身學習的永續發展(主題二):我們深入探討了在高齡社會中,如何掌握新機會(如「終身學習,幸福設計」)以及地方政府如何推動學習型城市 4.0。
3. 新興科技促進永續發展(主題三):探討了智慧科技重塑人才市場 和 AI 時代下的永續發展素養。
我的心得總結在兩個關鍵字上:「連結」與「素養」。
• 連結: 我們必須將終身學習的概念,從個人層面落實至城市、產業和職場的各個層面。這也是我們推動「學習型城市認證」 的最終目標,希望打造出一個「樂學、樂業、樂活、樂居」的學習社會。
• 素養: 面對 AI 世代,終身學習不再只是知識的堆疊,而是培養我們在面對科技衝擊下的「AI 世代終身學習素養」 及「永續發展素養」,重塑自己,迎向未來。
(三)未來展望與總結
最終,在綜合論壇【連結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我們共同探索了實務執行的具體方法。我認為,臺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已在不同城市與產業實務工作上漸進地發酵。透過這次交流,激發了與會者的創新概念,深化了對終身學習的了解。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新遇合、新挑戰、與新未來,確保學習與工作能夠流動接軌,並共同催生我國第一個標竿學習型城市。吳明烈教授表示,今天特別舉辦「終身學習論壇」,期盼透過論壇的交流與啟發,讓學習不止於一時,而能成為照亮人生的長久之光。值此光復節之日,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的精神,我們以「光耀人生、節節上升」為題,共同見證學習的力量持續綻放。
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心得感想
論壇時間:2025/10/25 (六)
論壇主題:2025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終身學習x人力資源發展的永續職場)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2
學生姓名:陳華菁
人生進入第二階段再返回職場,對我來說不只是跨入不同產業領域,更像是從零開始重新建立職場能力。因此在再次投入職場之前,我先主動蒐集相關職務資訊持續自主學習,努力尋求提升知識的機會;並且以「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在實務經驗中不斷成長。而今在遇到終身學習課程後,我才驚覺自己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在今日論壇的一開始,明烈老師分享了「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展望」,讓我再次體會到終身學習可以被系統化來進行。每一次上課我都會得到不同層面的啟發:終身學習的四部曲能把我與我們、個人與世界串連起來,而人生的四個象限也讓我更能體會到人生本就是由加加減減組成的過程到圓滿終點。漸漸地,我更確認自己一直都是終身學習者,且相信我們能為自己、家人、朋友、公司同事甚至社會與國家做的,比想像中還要多。
在專題分享當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AI世代的來臨」。AI 已經全面融入家庭生活、學校教育與職場工作,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正是因為「人」為本,而科技是人創造的,AI 取代的是停滯不前的人;而無法被取代的,是持續學習、積極參與且有想法的人。由此可見,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以及擁有強韌的內在,將成為我們每個人必須培養的基礎能力。
另外,與我目前人資工作相關的議題:人才永續策略,也讓我印象深刻。聽到世界先進積體電路的張協理、裕元花園酒店的滿玉協理、巨鷗跨界智慧集團的高董事長等前輩分享後,我相信即使在中小企業,也能努力推動 ESG 以及人才永續發展的具體作為。除了致力提供一開放、有創意且成就共好的工作環境之外,若能把「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落實成習慣,就能在日常溝通中把終身學習的信念傳播出去,進而從個人延伸到組織、城市、社會,最後影響到整個國家。
前一天我也參加了台灣師範大學舉辦的「2025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數位驅動的未來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加上今日的論壇,兩場(2025 年的)論壇與研討會,無論在教育或職場面向都讓在場聽眾受益良多。對我個人而言,除了吸收大量資訊外,我也想對自己說一句:「我很棒。」因為我選擇並且珍惜擁有老師送的三千萬,不僅實踐終身學習,我也樂於學習且享受學習。Learning is earning.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9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8
學生姓名:劉欣瑜
9月27日這天,是我第一次上吳明烈老師的課,印象非常深刻。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就十分認真地講解,課堂中也不斷巡視行間,讓學生能夠保持專心與專注。老師的講述方式非常特別,看似使用傳統的講述法,卻將人生的精華與體悟融入其中,透過課程傳遞給我們這群同樣嚮往「終身學習」的學生。
從幽默的言談、富含哲理的名言,到老師親自拍攝的照片,都讓我們彷彿置身於老師的人生故事之中,在心裡留下深刻的體驗與感動。特別是老師一開始提到的「心流」概念,正好呼應了我最近準備開學工作的心情,也是一種我在做事時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老師在課堂中分享的許多觀念,都是我在人生中仍持續學習的部分。有時在工作、家庭與學生身分之間,仍在摸索如何取得平衡。老師的一句名言「Learning is Earning」讓我深受啟發——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會成為自己人生的收穫。若覺得有任何不公平,也要想著那是在為自己的「福德帳戶」存款。人生的無常,其實也是一種「無償」的體驗。而在工作中,更要以「悟人子弟」的心態,懷抱理解與啟發他人的智慧。
老師的課就像是一門人生哲學課。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念完一句話後請我再複述一遍,當下雖然緊張,卻激發了我更專注學習的動力。回家複習時,我反覆咀嚼老師的兩句話:「改變看似無法改變的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以及「一切為改善而改變,非為改變而改變」,每次重讀都覺得意味深長。
整堂課在幽默與啟發之間進行,時間過得特別快。老師看到下午大家有些疲倦,還特別安排了走讀活動。在這個講求速度的現代社會中,很少有機會能慢下腳步、細細體會身邊的環境。這段小小的走讀旅程,讓我想起過去在印尼工作的時光,也在與同學的分享與交流後,留下了心中一份溫暖的感動,並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最後,以「人生三寶」勉勵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終身學習。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保持學習的熱情,心地善良,以布施為富,讓人生更加豐盈與踏實。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9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21
學生姓名:莊昌鎮
「終身學習」對我個人而言並不陌生,因為自2005年起即開始接觸與終身學習有關的教育單位,社區大學、大學推廣部及技職培訓單位等,從事手作飾品工藝教學服務工作,迄今已有20年的成人終身學習教學經歷。這次有機緣接觸到這門課程,讓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印證了「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智慧。課程中教授分享了到德國留學的前因與後果,還有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和歷程,讓我深感敬佩。回想報考暨大終發所時,也是抱持著終身學習的精神而來,看到老師課程中詳細深入淺出的簡報和幽默富有哲理的口語,值得作為我平時生活或從事工藝教學時的借鑑。
此外,在一般社會觀感與人生價值觀中,擁有財富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讀過「終身學習實現富有的人生」這篇文章後,顛覆了許多人的看法。「學富」的人,生命中的幸福感往往勝過擁有「財富」的人。譬如,有錢人的精神生活,不見得會比有學問或樂觀的人活得自在、快樂或喜悅等。
課程進行到下午的時候,精神漸漸不濟!教授說,到戶外走讀,這對我個人而言,是第一次讀書經驗,頗感新鮮有趣。各組學伴們也陸陸續續分別先後研讀書中分配的部份,教授做了深切簡要的剖析與講解後,各組學伴們也各自發表上課後的心得分享,在輕鬆的氣氛中結束了當日的課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唐嘉彥
學號:114436510
(一)
許多年前就已久仰吳明烈老師的大名,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在即將入學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班前,我先在台北接待了二位專程申請來台北研究台灣終身學習的廈大博士班學姊,還陪著她們到國家圖書館影印了不少吳明烈老師的學術論文。(可惜當時還不認識吳老師,不然就可以幫忙引薦了。)相隔15年後,自己終於有幸能上到吳明烈老師的終身學習課程,經歷了9月27日一整天的薰陶和啟發,深深感受到老師對於終身學習的熱忱和洞察。吳老師分享了許多他在生活中有感而發聯想出的終身學習錦句(口號),比如「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和「三個意」(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要有回憶)。吳老師還提到:「口號是為了打動人心,行動是為了實現夢想。」打動人心,指的是觸動並影響一個人的內心情感、想法或價值觀;但唯有以身作則、具體行動,才能建立信任並激發他人行動共鳴。正如同之前曾在網路上看過的一句話:「說話的句點,是用行動來畫上的。」
(二)
以前在學校教書時,我曾經多次提醒即將畢業的學生,畢業後各位也許可以不用再經歷考試,甚至不需要再讀書,但無論如何,請不要拒絕或排斥學習,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課堂中吳明列老師提到的趙慕鶴老先生的故事,我不僅曾多次分享給廈大的學弟妹和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同學們,也深深激勵著我自己;尤其是那段他與朋友的經典對話——
朋友問:「老趙,你都要死了,還學什麼電腦? 」
趙慕鶴老先生回答:「可是,我現在還活著啊!」
最近這幾年,自己一直努力把握各種機會和資源進修、學習,上了很多課程,也獲得了一二十張證書、證照。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說不了解我幹嘛這麼拚。剛入學暨大終發所時,我爸也笑說我怎麼這麼老還在當學生?我很少去解釋,但對我來說,終身學習更像是一種習慣或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我想做且我享受」的事;就像吳明烈老師在課堂中說的:「讓學習成為一種日常,一種喜樂。」
(三)
在9月27日的課堂中,吳明烈老師也為同學們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兩大組織的終身學習重要發展歷程。其中,UNESCO在1996年公佈的《學習:內在的寶藏》及其報告中所提到的終身學習五大支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發展、學會改變)是當年我考研究所及撰寫研究所報告時常引用的內容,經由吳明烈老師的說明,才發現自己過去對這五大支柱(指標)的理解還是太淺薄了,在此非常感謝老師。另一方面,在課堂的尾聲,吳明烈老師帶領同學們透過走讀的方式,了解OECD在終身學習和回流教育所做的努力,也讓教科書裡的相關內容、字有了溫度。我想在很多年以後,同學們也許對OECD為終身學習做了什麼將漸趨模糊,但走讀的過程和畫面相信依然歷歷在目。最後,在中科的小徑走讀活動,還使我想起當年在服務學校推動通識教育時,學校常宣導的二句話:「讓每面牆壁都會說話,讓每個空間都能育人。」如果說,通識教育是以空間為主軸,那麼終身學習即為時間和空間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