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1.11.30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高婕寧
學號:110409514
心得:
今天補充教材中,老師提到品牌的建立。這讓我想到大學時要實習,在履歷健檢中,有位老師告訴我:「既然你是學行銷的,那你也要學會行銷自己。」的確,要懂得行銷自己將自己的特點展現出來,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發光。而做品牌中有三件重要的事:做好人、做好事及做好學問。還有老師提到的十力:專業、創新、執行、學習、變革、人格、人脈、感動、影響及永續力。其中我覺得人脈力與做好人、做好事有很深的影響力,當自己做好人和好事後,在面對不同的人都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對方會看到自己好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就會對自己產生好印象,也會協助你當自己的貴人。在做好人好事的過程中,就已經逐漸地累積自己的品牌了!
最後,我覺得同學的報告有很多實際例子來加強理論,讓我有更加的理解,且在後面實作時,運用視覺的想像帶領我們去思考我們所喜歡且有熱忱的事情,可以更加深我們對志業的想像。
11/27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課程時間:2021.11.27
課程地點:中科R104及東海大學
學系:終發所在職專班一年級
學生姓名:蕭斐文
學生學號:110436510
本次至東海大學走讀,感覺用非常愉快的心情在讀書,對本次課程夥伴關系與策略聯盟及社區學習與發展的心得為:
一、策略聯盟分為三種,分別為水平聯盟(同業)、垂直聯盟(異業)、混合聯盟,聯盟的伙伴必需具有相同理念、個別的競爭優勢、或是互補劣勢,來達到1+1大於2的效益。其中的夥伴關係佔聯盟成敗原因之一,如沒有高階主管支援及成員的維護與回饋,容易造成建立起來的關係再次疏遠。
二、社區營造的四大支柱:造景、造產、造人與造文化。改善生活環境及發展文化,有助於帶動發展,而人及社區的凝聚則為實現理想社區主體。這次在東海大學走讀,發現東海大學的環境及古色古香的房屋,教堂、樹木、學校辦公室,都充滿文化的芬圍,就像個小型社區的縮影,帶給我們不同的心靈感受。
110409508張琇嵐
2021-11-30, 週二 14:04
成人教育學研究 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1.11.30 (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報告同學:陳筠蓁、鍾玳玲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張琇嵐
學號:110409508
心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接著投入心力,打造或擴大為事業,最終與個人的堅持、奉獻與熱忱等結合而成為志業。報告的同學以三個水泥匠的例子讓志業的概念更加簡單明瞭。若我們對於工作只視為一個賺錢的管道,那或許會忽略所謂的工作品質,亦有可能失去求新、求變,讓自己進步的動力,也無法達到最終「志業」的境界。
課程中有提及社會資本有三大要素:規範、信任、網絡,此三者對一個企業或是組織體系很重要的存在。同學也分享了寶成集團的組織內容及背後的品牌故事,一個集團能成功的原因除了有專業外,形象營造以及故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作為符合理念及發展目標,才會淵遠流長。
最後對於文章分享中的關鍵十力,包含括專業力、創新力、執行力、學習力、變革力、人格力、人脈力、感動力、 影響力以及永續力,做了自我的檢視。當然一個人要面面俱到,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檢視自己在哪一個部分是不足的。在工作的部分,變革力以及創新力可以再加強,個人生活的部分則可以加強人格力以及影響力。對於一些值得學習的對象,或在不同領域運用這十力發光發熱的人,我們能夠去學習,並找出合適的方法為自己增能,逐漸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品牌。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21.11.30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第十章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梁燕珩
學號:110409520
心得:
之前聽人說過一件事,我覺得很有意思,那個人說廿一世紀的工作理念是幫助多少人,而不是服務人。而志業是無條件付出,有高度的承諾,不計報酬付出,以個人志向為主,我認為這方面也是很貼切。因為現在的人選擇工作的,都是以薪水為主,但無條件付出,不計報酬付出,是要多大的勇氣放棄薪水的誘惑,但我更覺得放棄這種物資,而付出真心,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連繫。而創新,也是現今社會很注重的一件事。因為創新,所以不同產業越來越多元化,讓社會也變得有趣。我還記得之前去了一間餐廳,因為到了午飯時間,也沒有人,而我也沒有想太多,所以進去享用我的午餐,但這經驗是美好的。我記得我進去後,那一位老闆說「第一次來,要不要介紹?」然後老闆很熱心跟我聊天,也跟我說他們的材料、煮的過程等等,我才知道這位老闆只是單純喜歡做菜,而且為了健康,也不加任何調味,就是吃食物的原料,加上老闆喜靜,客人多與少都沒關係,他只希望來的客人好好放鬆與享受。因為他給我的印象很深刻與真誠,所以我現在才知道他是志業。他的價值觀很好,也是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志業不難,在於有沒有這樣的志向,因為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放棄好的工作機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1.27(六)
課程地點:中科R104/東海大學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廖珮婷
學號:110436504
課程心得:
這週的課程很特別,上午我們在教室裡學習通訊原理,下午到東海大學美麗的校園走讀上課。
上午的通訊原理這堂課對沒有學習過資訊工程的非本科學生的我來說很艱深,課堂上我嘗試著理解,並透過提問來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心裡一直有疑惑,為什麼會安排這堂課給我們學習,所以我也提出這個疑問,兩個老師給予的答案並不相同,卻也相同,都解答了我的疑惑。由於數位學習已經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這個世界改變的速度太快,這讓我想起老師在第一堂課所提出的知識半衰期,而這也是一種跨域學習,這堂通訊原理課讓我明白到,跨域的難度,因為很多知識都要重新學習與建立。
下午我們在東海大學走讀上課,很喜歡老師透過不同的方式讓我們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下學習,這週學習的主題是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老師用很多學校和社區的範例來說明,策略聯盟必須要1+1>2,再來是領導階層要有共識,最重要的是落實行動,不然只會流於形式。在社區方面提到社區總體營造,在921地震後經歷了大破壞,就迎來了大建設,當時南投縣很多社區總體營造的計畫在進行,甚至到多年以後,我開始往外走,發現其它縣市也都出現很多可愛有特色的社區,但對那時還是學生的我,只知道身邊的環境變的很豐富有趣,好像到處都可以發現一個有自己風格的小世界,於是我開始到處探索各式各樣的特色社區,但過了這麼多年後,我在這堂課中我才明白,那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場域,因為環境有教化的作用。社區總體營造要營造什麼?造景、造產、造人,最後是老師所說的造文化,老師說一個地方要能夠吸引人,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美景、美食和文化。我的認知裡,文化的形成,人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產業和美食都是由人所發展,而環境也可以藉由人為改變,而人可以藉由學習去創造很多改變,終身學習理論這堂課,不僅是學習終身學習的意涵,終身學習也不止是理論,他必須實際的在生活中被落實,這是我本週學習到最深的體會。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社區大學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2021.11.23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何文莉
學號:110409504
上課心得
上學期因課程安排因此和陳綢阿嬤有一面之緣。
阿嬤勇敢有愛心及充滿智慧。
而她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深記心中且常想起。
阿嬤說:不要有壓力有了壓力就沒有智力(智慧)。
每當我思緒煩燥時,我就會告誡自己阿嬤說的這句話。
今天的課堂談的是「社區大學永續發展策略」讓我將其與阿嬤的精神存在於埔里幾乎人人知曉而產生此想法…
若各個社區大學都能將它們各自的精神及特色特點,不管是人事物把它視為社區大學的中心理念也將是「社區大學永續發展策略」非常棒的一個實踐策略之一。
110409515林儀親
2021-11-29, 週一 19:57
社區發展的永續發展與策略
課程時間:2021.11.23 (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第九單元:社區大學永續發展策略
報告同學:高婕寧、吳宜娟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林儀親
學號:110409515
心得:
今天的補充教材介紹陳綢阿嬤的人生啟示錄,文中說到陳綢阿嬤因自己沒念什麼書,對弱勢家庭學生的照顧,讓這些孩子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未來,長大後也能帶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報告組是婕寧和宜娟,是講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他暪把社區大學的推行與發展講得非常的清楚。我國在1998年創立了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並在2002年將社區大學納入終身學習法中。而社區大學為非正規教育體制,但他提供了豐富且多元的學習課程,課程可分為1.學術課程2.生活藝能課程3.社團活動,讓民眾有多元的選擇。
社區大學永續發展與策略
課程時間:2021.11.23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報告同學:高婕寧、吳宜娟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起源:主要來自民間教改人士倡導,與當時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社區意識的被喚醒、及終身學習運動的興起有密切關係。1994年發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1997年發展終身學習運動。1998年國內創辦第一所社區大學(台北文山社大)。2000年社區大學成立19所。2002年將社大納入終身學習法中。
定義:是終身學習政策推動中重要的一環、藉由學習活動的實施與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意識並促進社區發展。
定位:非正規教育體制,台灣社大的規模與體制,是典型的社區成人教育學校或社區成人學習中心。德國民眾高等學校亦以目標團體為導向的終身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原則。(樂齡學習中心因應高齡化社會,高齡族群的特殊需求而產生)
共同發展趨勢:學制多元化、學費大眾化、文憑多元化、門戶開放、課程多樣化。目前在文憑多元化這個面向,學生觀察台灣因傳統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多數人在家庭支持下在青年初期即完成專業課程文憑以獲得其理想工作,且高等教育普遍額源充足,學費與國外相較便宜,是故社大使用者沒有取得文憑的強烈需求。
黃武雄教授的對社區大學的三個面向,對於”發展人的「經驗知識」,補套裝知識的不足”肯定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學生極其認同,因為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與課題,如何面對困境與挑戰,是需要不斷自我學習與成長方能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