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10409508張琇嵐
2021-12-07, 週二 16:22
第十一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第十一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2021.12.07 (二)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第十一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報告同學:梁燕珩、張芠寧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張琇嵐
學號:110409508
心得:
今日課程由一隻貓咪引發的故事做切入探討,除了人應該好好學習情緒控制,珍重生命外,也反映了現今社會最常遇到的「網路公審議題」。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讓我們可以暢所欲言,但我們在享受言論自由,網絡便利的當下,應該多省思,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或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遇到正反面的社會事件我們又應如何去反應或吸收過濾訊息,都是需要在經驗中慢慢成長的。為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又或是散播仇恨訊息,都會抑止社會中良善氣息的產生。若能更加有愛,圓融並且智慧的處事,才會有正向的生活學習氛圍,達到老師所提及「悲智雙應」的境界。
那麼正向生活的學習氛圍,如何達到 ? 從同學們的報告中也可以連結,我們應學習系統性的思考,並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中,強調學習的意願以及動力。一台好的車子,沒有引擎便也無法發動,一個人沒有了學習的興致,便可能遇到組織學習的障礙---拒絕學習。
在第五項修練中所提及的改善心智模式,便是我覺得很重要的部分,當我們固著於舊經驗的限制,並對新事物感到無所適從時,改變其實就是一個很棒的轉機。突破既有的同溫層,重新整理思維,將舊經驗加入新的概念或學習,轉化為屬於自己的新思維,便是學習的最佳管道,也是在團體中可以互相激盪的美好過程。最後分享王勝忠老師所提及的一句話「你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一定要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對於無止境的學習之路,只要還有「開始」以及「前進」的動力,就永不嫌晚,每條路都可能是捷徑。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21.12.7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第十一章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梁燕珩
學號:110409520
心得:
從組織學習到學習型組織,中間經過不同的發展才能讓組織更有績效。有人的地方便會互相學校,從個人到團體再到整體組織。但要成為學習型組織,不但要放手交給下面的人嘗試,還要信心。雖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適合成為學習型組織,但是一般企業來說,其實學習型組織真的很適合。可能沒辦法做到google一樣,但自由的環境反而增加組織成員的工作動力,增加工作績效。我也很羨慕這種工作環境,不過講求創新與思考問題,在這方面對我來說是有困難。
面對社會的變遷,大眾對創新、多元化越來越重視,創新是能缺少的能力,而創新需要刺激與發現,一個人也不一定能做到,團隊之間便可以互補。即使在組織中,可能因為意見不同,但是組織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相信大家願意分享與訓練思考,其實組織一定可以在持續的發展中。好的組織,專業人才是需要,但更需要人才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以至整體組織學習才能達到學習目的與一個友好的組織環境,確保組織可以持續學習,成為一個好的學習型組織。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1.11.30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指導教授:吳明烈
報告者: 陳筠蓁、鐘玳玲
學生姓名:張玉琳
學號:110409518
補充文章: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心得報告:
同學於【成人教育事業的價值與創新】中,報告者說了一個極短的故事來破題於工作、事業與志業的不同之處。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心態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也看出其人的思維和眼光的高度及寬廣度。故事如下
『三位水泥匠的故事』
有人問水泥匠你在做什麼?
第一位水泥匠回答說:我在切磚(工作心態)。
第二位水泥匠回答說:我在建教堂 (事業心態)
第三位水泥匠回答說: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志業心態)
而老師也提問就專業(專長)、志業(國際報酬願意高度付出具有高度認同)、
和事業(工作)不同於哪裡? 讓同學們思考其不同處。更舉其明朝/袁了凡的例子,作者之作品「了凡四訓 」其內容根本即是「如何打造自我品牌」的潮思想。
說明了個人名牌內涵主要展現在三方面
1.做人品牌。 2.做事品牌。 3.做學問題牌。
如何積極的表現呢? 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學問
更推斷出: 『你的品牌,就是你的命運』。
品牌並非是我們所看到的物件商品,品牌一種企業形象,也是個人形象。
打造個人品牌建立個人形象、口碑。是希望能達到圓滿的成功人生。
在積極發揮專業力、創造力、執行力、學習力、變革力、人格力、人脈力、感動、影響力、永續力的有十力,當然也希望每個人是有實力。
因為你的品牌 就是你的命運。給自己「品牌定位」、「品牌價值」、「品牌形象」。
老師鼓勵且期許大家 .. ..
1.要做到有特色 也就是你有 我優 或者 我有 你沒有
2.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過得很精彩。
第十單元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十單元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課程時間:2021.11.30(二)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鄭俊希
學生學號:110409521
心得:
在課堂一開始的補充文章中就已經提到我們要建立出自己的品牌。一個好的品牌跟口碑會一直跟着自己,甚至影響給予別人的印象。一個人擁有好的品牌跟口碑,人們自然會願意找你幫忙完成工作。而一個好的品牌則需要我們慢慢用心地經營。打造自己的品牌這件事有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完成,但是時間最終能夠證明一切的努力不會白費。
而在今天的課堂中同學的報告引用了不少成人教育志業的例子。讓我們可以看到學習是其實永不停止,反而我們應該要有一顆願意不斷學習的心態,令自己不斷學習進步。而且在例子中可以看到有不少長者願意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學習新事物,這份勇氣更是難能可貴的。在日後的日子我們應該多嘗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學習,更新新事物,發展出終身學習的態度。
成人教育的志業與創新
課程時間:2021.11.30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成人教育的志業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
報告同學:陳筠蓁、鍾玳玲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成人教育的英文字義為成人加引導,同時也須符合以下三個原則:合價值性──教育一種價值傳遞與創造的活動、合認知性──所謂認知的活動,旨在求真,辨認事實,不僅在事實的正確認知,對認知的原理原則要能洞察與了解,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而非零碎的記憶和背誦、合自願性──亦即自願的歷程,一方面考慮教材要合乎學生身心發展歷程,不能以強迫方式、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揠苗助長。
三位泥水匠的故事非常適切地說明了專業、事業、志業的觀點差異。所謂的專業是指必備的知識,技能,倫理,規範;事業是指和生涯有關,開展出另一個生涯的範圍;志業是願意無條件附出,不計報酬,奉獻,帶來更多的貢獻,對他人有高度承諾。成人教育操作模式應朝著社會企業發展,並歸屬於非營利組織,如果將工作提升到志業的層次,比起賺錢,更重視工作的意義,提升到價值的層次,在生活上不虞匱乏,才有機會成長。例如TOMS品牌的故事,設計師Blake Mycoskie,在一次往阿根廷的旅程中,發現當地小朋友需要步行數英里尋找清潔水源或上學,卻沒有鞋子保護雙腳,遂決定為當地人做點事。他以阿根廷當地傳統布鞋取得靈感,成立TOMS這個品牌,承諾每當您購買一雙Toms鞋子,將會送一雙給全球需要的孩子!這個故事同時也看到創新的兩大面向:在地特色(阿根廷當地傳統布鞋取得靈感)、國際接軌(客戶買一雙,公司送一雙給全球有需要的孩子)。
國內案例:屬於台中弘道基金會經營的” 不老食光”,善用高齡者過去生命的經驗,再加以培訓,就成就了高齡人力的生產性老化,創造高齡價值。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110409513葉吉良
2021-12-04, 週六 10:49
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十單元: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報告同學:陳筠蓁&鍾玳玲
課程時間:2021.11.30(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葉吉良
學生學號:110409513
職業、事業、志業三種不同的意境與格局,大部分人為工作收入生活所需均忙於自己的職業,公司行號以營利為目的少部分人為事業生活奔波而思考自己志業就更少了,這也與人民的教育水平及成人教育對志業的推廣息息相關,每個人有志業的概念與觀念依自己能力發展其個人或團體之志業,如慈濟的環保志工到證嚴法師或陳綢阿嬷都是為自己的志業在努力,所以志業無關報酬多寡及時間付出計較而是當下善念的付出與執行的廣度及深度成就志業價值的大小,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因應時勢及創造新局或領導改變而有所創新。
我在他人的感官或心中的印象就是我的個人品牌,企業在消費者或大眾的印象即企業品牌,了凡四訓內容涵蓋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均是塑造個人品牌所不可或缺,而在個人品牌的塑造與經營則需要有關鍵十力,才能運用自如且充滿力量,包括專業力、創新力、執行力、學習力、變革力、人格力、人脈力、感動力、影響力以及永續力,我在保險行業20餘年有多次服務讓保戶感動而衷心感謝也讓我記憶猶新,同時也建立我的個人品牌。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1.27(六)
課程地點:中科R104/東海大學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許秀珠
學號:110436505
週六東海大學戶外上課,建築物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體驗環境優美的大自然下上課,感受確實是與眾不同讓人有很舒服的感覺,下課了天黑了都還不捨離開校園。機構夥伴關係資源整合的層面相當複雜,全公司成員必須一起配合公司政策,一起學習轉換環境與公司文化。
人力資源:雙方公司人員年資、單位組織整合
物力資源:設備、零件
財力資源:財務申購方式規則、採購廠商
組織資源:廠區合併或單位合併
環境資源:材料GP合格檢驗規則
資源調查:量測機台、環境、資源共用..
資源選擇:各作業系統轉換合併為單一系統
資源整合:產品整合
資源運用:資源要有效利用,如何有效利用而不浪費是一項挑戰
資源成效評估:整合成功即可1+1>2,整合期大約需2~3年後才能有與眾不凡全新的組織文化。
成功的終身學習機構策略聯盟之「六分原則」分享資源、分庭抗禮、分工合作、分寸謹守、分擔風險、分層負責,期待公司策略聯盟成功,股票翻倍員工笑呵呵發大財。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十單元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課程時間:2021.11.30(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徐逸芝
學生學號:110409516
在第十單元老師的PPT中有一則youtube (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闡述一個令人意外的新理念是多利用內在動機。我們對重要的事、喜歡做的事、有意思的事、可以有更大貢獻的事,都有想把它做好的渴望。個人事業發展專家Daniel Pink認為,新的企業運作模式,圍繞三個元素,自主性(autonomy)、掌握度(mastery)、使命感。自主性,是主宰自己生命的動力。掌握度,是對自己重視的工作有做好的願望。使命感,是對自己工作能對個人以外有所貢獻的渴望。內在動機對抗外在動機,自主性、掌握度、使命感對抗獎與罰,誰勝?內在動機:自主性、掌握度、使命感,獲得技術性擊倒。總結,科學所知與企業所行並不相符。科學所知的如下,第一:那些二十世紀的獎勵方式,那些我們以為是企業運作的自然元素,只能在一個比我們想像更狹窄的環境下發揮作用。第二:那種「因果」式的奬勵往往摧毀創意。第三:提高工作表現的祕訣,不在奬與罰,而是在見不到的內在動力,那種為做好工作的動力,那種因為工作有意義而做的動力。最精采的是,科學已經把我們心知的道理證實。所以,如果我們修補企業所行與企業所知的落差。如果要把我們的工作動機,和對工作動機的理解,帶到二十一世紀,如果我們克服這種因循、危險、理想化的奬罰制度,我們可以強化企業,可能我們能夠改變世界。
台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何培鈞老闆說:他大學還沒畢業,就找到了最喜歡的工作。與說是工作,不如說是人生使命吧。中天的夢想驛站劇組人員臨行前,何培鈞送了一本書。他親筆在書封內寫下「何培鈞 努力」。找到最喜歡的工作,永遠在前進的道路上。前段激勵科學中提及新的企業運作模式,自主性、掌握度、使命感。何培鈞正是這個鮮明例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