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4/1,20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魏士翔
學號:113409504
心得:團隊學習
本週聆聽同學導讀團隊學習章節時,腦中不斷浮現西班牙足球聯賽中,有一支隊伍號稱「銀河艦隊」的皇家馬德里,在過往這支球隊網羅了世界頂級球星,在媒體一面嘲笑這樣「神仙打架」的團隊是否能取得好成績的同時,他們用實際作為打臉否定他們的聲音,不只是聯賽冠軍、歐洲聯賽也能取得好成績,球隊共同朝向團隊的目標邁進。因此以此案例作出反思:「共同目標與各司其職其實並不衝突」,團隊不是一群人在做自己的事,而是在一個共享願景下,各自發揮專業與角色功能。團隊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彼此之間的協同作用,而非單打獨鬥。
回到書中,「Dialogue(對話)」與「Discussion(討論)」的差異也讓我重新思考溝通的本質。對話是開放的、探索性的,是為了理解彼此;而討論則是為了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團隊學習的過程中,若只強調效率與目標導向,很容易流於爭論,忽略了彼此的觀點與情感。但唯有真正「以人為本」,用對話建立理解與信任,才能面對複雜問題時不被困住。
當衝突發生時,「換位思考與同理心」則是讓團隊不陷入對立的關鍵。透過理解他人的觀點,我們不再急於找出誰對誰錯,而是聚焦於「我們如何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呼應了系統思考中的一句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問題的表象,常常不是最先該處理的事」,我們必須具備抽絲剝繭、深入本質的能力。「團隊學習」不只是技巧或策略,而是一種心態與文化的養成。它要求我們持續地練習開放思維、共同對話,並以系統性的視角去理解問題。
團隊學習是1加1大於2的學習方式
課程時間:2025.04.0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先修生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生學號: 114409502
今天的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學習的重要性及其帶來的實質效益。團隊學習並不僅僅是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更是要在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其中互相激盪與支持。以開放的心去聆聽彼此的觀點、分享經驗與見解時,團隊的凝聚力和學習效果會顯著提升。在理解與支持的友善交流中,能為學習過程增添了溫度,讓成員更加投入並享受學習過程。
一個成功的團隊學習,不僅是各自發揮自己的智慧,更是將眾人智慧的總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產生高效的合作與默契。當我們將焦點放在團隊的整體目標而非個人的表現時,彼此的合作與理解就會在無形中拉近,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團隊的智慧,達成更高的學習效果。
在課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深度匯談」這一概念的精髓。深度匯談不僅是簡單的討論或分享,而是要透過懸掛假設的方式,打破固有框架,挑戰自己的認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提升彼此的理解,還能夠找到更多元的解決方案,進而促進團隊整體的學習與成長。雖然不容易,但值得在反覆練習中,將此培養成組織的學習模式。
匯談技巧上,我認識到反思探詢的重要性。透過問問題、反思對方的觀點,能幫助自己更清楚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同時也讓對方有機會進一步闡述想法,促進雙方的思維碰撞。體認到衝突也是學習的一部分,讓不同的意見交鋒,達成更加豐富的見解與共識。
今天在這門課中,加深認識團隊學習強調共學與合作的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個人和集體的學習成果。透過開放的心態、深度的匯談、反思的探詢以及有效運用衝突,我們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理解,還能夠在團隊中創造更高的智慧價值。我會繼續將這些學到的技能運用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期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隊成員,也希望能夠與團隊一起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
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0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七: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團隊學習是組織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建立在自我超越與共同願景上,團隊學習不只是個體學習的簡單總和,而是需要團隊成員在共同的目標和視野下,通過有效的對話和協作來實現共同願景。在團體中,成員要能意識到彼此有互相補足的必要,當團隊成員能夠共同學習、相互協作並激發集體智慧時,組織才能創新和變革。老師也提到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要有共同願景,有共同的願景才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在這堂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度匯談dialogos」和「討論discussion」的差別。深度匯談是像水一樣的自由流動,是一種開放的交流形式,目的是促進彼此間的理解和協同,討論是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撞擊,常帶有辯論性,目的是尋求真理或解決問題。我仔細想想自己平時和家人的溝通大多是屬於討論而非深度匯談,往後我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多注意自己的方式,多聆聽及尊重,讓彼此能更開放的交流,才能有更好的互動。
深度匯談有三項必要條件,首先是要將自己的假設「懸掛」在面前。意思是說要放下、暫停自己預設的假設和觀點,避免過早地判斷或固守立場。這是一種開放心態,避免僵化的思考方式,目的是讓人能夠更靈活、更客觀地觀察和理解問題,能有彈性的打開自己,而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個人偏見所局限。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很需要學習並改變的地方。
組織學習研究_W7心得
在這堂課中,我學習到團隊學習的三個面向,以及如何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來提升團隊的整體智慧。現代組織運作中,團隊的智慧往往受到內部各種無形的阻力影響,導致其表現可能不如單一個體的智慧。因此,如何讓團隊智力發揮到超越個人智力的程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團隊學習的過程並非單純的個體學習累加,而是需要透過集體修練來達成。個體的學習雖然重要,但若無法轉化為團隊的共同學習,那麼其對組織的貢獻將十分有限。這意味著個人在學習的同時,必須具備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才能使團隊學習產生真正的效果。
深度匯談是一種能夠提升團隊智慧的有效方法。它的核心在於讓團隊成員願意提出自己的假設,並透過共同思考來發掘新的觀點。在深度匯談中,成員需要暫時放下自身的主觀思維,以開放的態度傾聽他人觀點,進而從中發現更深層的見解。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團隊成員更自由地交流想法,進而探究複雜的問題。例如,「世界咖啡館」或「圓桌會議」這類型的討論形式,就是利用深度匯談的概念來促進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
相較於深度匯談,討論則更偏向於分析與決策的過程。討論的本質是一種意見交鋒,類似於乒乓球比賽,透過來回的論證與辯護來驗證觀點的可行性。這種方式的目標並非單純地交換意見,而是希望在眾多觀點之中篩選出最具價值的方案。因此,討論的最終結果通常是決議的形成,而非單純的意見交流。
團隊學習並非只依賴單一方式,而是需要將深度匯談與討論交互運用。深度匯談的重點在於發掘新的觀點,而討論則是對這些觀點進行篩選與決策。若只重視其中一者,團隊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如果團隊僅進行深度匯談而缺乏討論,那麼雖然能夠產生許多創新的想法,但缺乏具體的決策,最終無法將這些想法落實到行動中。反之,若團隊只進行討論而缺乏深度匯談,則容易陷入立場對立的僵局,導致團隊成員無法真正理解彼此的想法,進而影響決策的品質。
要有效地進行深度匯談,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懸掛假設、視彼此為工作夥伴,以及擁有精通深度匯談的輔導者。懸掛假設指的是個人在進行討論時,應該有意識地將自身的假設擺在明處,並讓其他成員可以自由地質疑與探討,這樣才能促進開放的交流。視彼此為工作夥伴則意味著團隊成員之間應該建立互信關係,才能讓深度匯談的過程順利進行。至於輔導者的角色,則是在確保團隊能夠掌握深度匯談的核心精神,避免討論流於表面或過度受限於個人立場。
反思與探詢是深度匯談的核心基礎。深度匯談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團隊能夠累積更多的意義與想法,以建立更廣泛的共識。這個過程包含了「向下聚焦」與「向上開展」兩個方向。向下聚焦指的是深入探討問題的本質,尋找問題背後的核心因素;向上開展則是透過整合不同觀點,建立更宏觀的理解。
在團隊學習的過程中,衝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與其視衝突為負面影響,不如將其視為一種提升團隊學習的契機。當團隊成員各自持有不同的願景時,若能夠將這些衝突性的觀點攤開來探討,並讓想法自由交流,則有機會從中發展出更符合團隊整體需求的共同願景。例如,在組織決策過程中,若各部門的立場與需求有所衝突,透過深度匯談的方式,或許能夠找出一條兼顧各方利益的最佳解方。
這堂課讓我對於團隊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過去,我習慣將學習視為個人的努力過程,然而,當學習置於團隊的脈絡中時,便會發現個人的成長必須與團隊的發展同步,否則個人的知識與技能將無法有效轉化為團隊的共同智慧。深度匯談與討論的交互運用,提供了一種讓團隊成員能夠共同學習、深化理解並有效決策的方法。
這種學習模式在實際應用層面上,對於許多組織與團隊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在職場環境中,專案團隊經常需要處理複雜的問題,而若能夠透過深度匯談來發掘創新的解決方案,再透過討論來確立決策,則能夠有效提升團隊的整體效能。同樣地,在學術研究中,研究團隊往往需要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若能夠善用深度匯談的技巧,則有助於發展出更全面的研究視角。
團隊學習並非單純的知識累積,而是一種需要透過集體修練來實踐的能力。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的交互運用,團隊不僅能夠激發更多創新思維,還能夠更有效地達成共識與決策。這堂課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學習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如何將個人的學習轉化為團隊的智慧,進而在更大的層面上發揮影響力。
組織學習研究-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的課程主題是五項修練的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老師在課程一開始便提到「綜效與槓桿效應」,讓我對於團隊合作的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團隊的力量並不只是個體能力的總和,而是透過彼此的互補與協作,產生更大的價值與影響力,並建立共同願景。當我們能夠善用團隊成員的專長,並透過適當的溝通與合作,便能發揮最大的綜效。此外,老師也強調,感情的深度會影響學習的效度,這讓我意識到,良好的團隊氛圍對於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
在這堂課中,我特別認同「要找到對的夥伴」這個觀點。學習並非單打獨鬥,而是在適當的夥伴關係中相互扶持和共同成長。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彼此的信任與支持,當成員之間的感情融洽時,才能激發更深入的討論與學習,這同時也展現出團隊學習中“深度匯談”和“討論”的重要性。此外,我認為團隊學習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因應不同的情境、環境來調整策略與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共好的目標。
這週我們的報告主題是「團隊學習」,我們特別運用了情境模擬的方式,讓同學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深度匯談與討論之間的區別。在活動實作的過程中,我觀察並發現同學們進行的方式,是否為深度匯談,或反而是討論,另外是否有意見和觀點不同的部分,又是如何應對的。這些其實都有呼應到深度匯談跟討論之間的區別,也有連結到團隊學習的概念。
此外,我們也利用案例來說明團隊學習、習慣性防衛以及深度匯談與討論等概念,並連結理論與實作,讓同學們能夠透過實際案例來理解這些概念的應用。例如,我們探討了團隊成員在面對困難時,是否會習慣性地防衛,或是願意開放心態進行深度討論。在報告的後半段也有提到Nokia、Sony、Google等團隊和組織學習的模式,以及造成它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些讓我反思,在過去的學習與工作經驗中,是否曾經因為習慣性防衛而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透過這次的課程與報告,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團隊學習的核心價值。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共學與共好」的精神。團隊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個人的成長,而是整體團隊的進步。當我們能夠將個人的目標與團隊的願景結合,並透過有效的學習與溝通來達成共識,就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此外,我也更加理解深度匯談的重要性,當團隊成員能夠進行深度對話,而非僅止於表面的討論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達成更高層次的學習。
由於這次的報告是由我和錦妹帶同學們導讀,所以在準備報告的過程當中印象非常深刻,也收穫到了不少。我覺得第五項修練這本書其實非常有深度,自己需要閱讀好幾次,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並悟到內容的真諦,因為我發現每一章節的主題都還蠻零散的,所以需要抓住一個此主題以及重點來做整理與結合,如何以簡潔清楚地轉達概念和內容給同學們,是我在此次報告中最大的學習和體悟。
總結來說,這堂課讓我對於團隊學習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與學習方式。我希望能夠將這些學習應用在未來的學術與工作領域,並透過持續的學習與反思,來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成為一個能夠促進團隊學習的成員,透過開放的心態與積極的參與,與夥伴們共同成長,達成共好的目標。
組織學習研究-第七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七週心得:
這周課堂同學報告團隊學習的主題,裏運用了很多案例來說明解釋。從Nokia公司、Sony公司和Google公司的案例能看到,組織學習是一個企業能夠適應環境變化、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能力。並且透過這三家公司的案例探討組織學習的不同面向,了解其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Nokia公司曾是全球行動電話市場的領導者,但最終被Apple和Android手機超越。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組織學習的不足。當智能手機開始崛起時,Nokia雖然擁有技術優勢,卻未能及時調整策略,內部組織過於封閉,未能有效學習外部市場變化。這顯示出組織學習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關乎對市場趨勢的敏感度及內部溝通效率。在Nokia的案例中,組織內部存在著「路徑依賴」的現象,員工和管理層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模式,導致他們對於變革的抗拒。加上公司內部的官僚體系與層層決策程序,使得許多創新的想法無法迅速落實,這些因素最終使Nokia錯失市場轉型的契機和學習與適應的機會。
Sony是另一個經歷過組織學習挑戰的公司。作為電子產業的先驅,Sony曾推出許多創新產品,如Walkman、PlayStation等。然而在進入21世紀後,Sony面臨市場競爭激烈、內部資源分散等問題。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和數位娛樂領域,Sony一度失去了競爭優勢。Sony的問題在於部門之間的「孤島效應」,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導致資訊與技術無法有效流通。Sony內部擁有優秀的顯示技術和音效技術,但因為組織間的合作不順暢,導致這些技術未能有效結合,錯失市場機會。
後來,Sony在組織學習上做出調整,包括強化跨部門合作,推動「One Sony」策略,並重新聚焦於核心產品與技術。這種透過組織學習來促進內部知識共享與協作的做法,使Sony得以重新獲得競爭力。
相較於Nokia和Sony,Google公司是一個成功實踐組織學習的典範。Google公司的文化鼓勵開放式學習、創新與知識共享。公司內部提倡「心理安全感」,員工可以自由提出想法,而不用擔心受到批評或懲罰,這讓創新思維能夠充分發展。Google也利用數據分析來驅動決策,並透過測試來不斷學習與優化產品。另外Google的20%時間政策(允許員工將20%的時間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專案)進一步促進了學習文化,使員工能夠在不同領域進行探索,從而催生了Gmail、Google Maps等創新產品。
從這三家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組織學習的關鍵在於:
(1)對變化的敏感度:企業必須隨時關注市場趨勢,避免陷入過去成功的路徑依賴。
(2)內部知識共享:建立開放的學習環境,促進跨部門合作,避免資訊孤島化。
(3)鼓勵創新與試錯:允許員工有空間去嘗試與學習,失敗應被視為學習的一部分,而非懲罰的理由。
(4)領導者的影響:高層管理者應帶頭推動組織學習文化,讓學習成為企業核心價值。
總體來說,Nokia公司是因為未能有效學習市場變化而衰退,Sony公司則是透過組織學習與轉型找回競爭力,而Google公司則是透過持續學習與創新保持領先。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企業唯有不斷學習、適應與創新,才能在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立足並持續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第六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六週心得:
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出,心智模式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的一套深植於內心的假設、概念和影像。這些模式影響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所以在組織學習中,個人和團隊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突破既有框架,開創新的可能性。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心智模式可能會成為學習的阻礙。例如當員工習慣於固定的思維方式,對於新的觀點或方法抱持抗拒態度時,組織將難以推動創新。領導者應該鼓勵員工反思自己的假設,透過對話與交流來調整和更新心智模式。另外組織學習並非單次的行動,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透過改善心智模式、建立系統思考、鼓勵個人成長與團隊學習,組織可以提升適應力與競爭力。領導者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應當塑造開放的學習文化,提供適當的資源與機會,讓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其中。
組織學習的五個關鍵要素:
(1)系統思考指組織學習不能只關注個別事件或問題,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來理解整體運作方式。系統思考強調整體性與因果關係,幫助組織避免片面解決問題,進而找到根本性的改善方法。
(2)個人精通指組織學習始於個人學習。當員工致力於自我成長與提升時,組織的整體學習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個人精通不僅指技能的提升,更包含對願景的追求與持續學習的心態。
(3)改善心智模式指如前所述,心智模式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和決策,因此,組織應該鼓勵員工探索、挑戰並調整自己的心智模式,以適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4)建立共同願景指只有當組織內部成員共享共同的目標與願景時,學習才會具有動力。領導者應該與員工一同制定願景,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進而提高組織的凝聚力與學習動力。
(5)團隊學習指組織學習不只是個人的學習,而是團隊間的互動與成長。透過有效的對話與合作,團隊成員可以共享知識、互相學習,並提升整體決策能力。
組織學習的實踐策略:
(1)鼓勵開放對話與回饋
開放的對話能幫助組織成員挑戰既有的心智模式,探索新的觀點與想法。領導者應該創造安全的環境,讓員工能夠自由表達意見,並提供有建設性的回饋。
(2)建立學習文化
在組織內部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習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這可以透過內部培訓、知識分享會、讀書會等方式來推動。
(3)利用科技與數據支持學習
數位時代提供了許多學習資源,如線上課程、知識管理系統等。組織應該善用這些工具來促進學習,並透過數據分析來檢視學習成效。
(4)鼓勵跨部門合作
學習不應侷限於個別部門內,而應該促進跨部門的交流與合作。透過不同部門的知識融合,組織可以獲得更全面的視角,提升創新能力。
組織學習研究_W6心得
課程時間:2025/3/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五項修練之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shared vision)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在學習五項修練時,要以這是在團隊當中的思維去思考,當心智模式出現在團隊當中的時候,我們要放下自己的原本就有的思維,我覺得這件事也很難,因為要先發現自己的舊有思維,甚至要有勇氣去承認我現在是在使用舊的思維當中;也會有後續的理論出現擁護者理論、使用者理論,我在思考言行不一的行為確實很讓人討厭,不過能夠發現的這樣的事情,何嘗不是一個進步,因為團隊當中不應該是互相指責,而是要一起面對衝突,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泡麵因為難吃而被罵,以創新來說卻又能作為賣點,將缺點轉換為優點,一件事物並非只有單面,也要能看見他的另一面,衝突也並非壞事,團隊當中出現衝突,其實是不同想要的碰撞,代表大家都對於團隊發展有所思考。左手欄的對話也是如此的展現,雖然組員的簡報不完整,但能透過「兼顧探詢與辯護」對話,使用心智模式,並非一味的指責,而是用探詢去推動進度。
團隊當中的共同願景非常重要,我看見的是對於團隊前進的動力來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願景,如果我能夠認同公司的願景才能夠積極努力地前進,就像員工若僅僅為了錢而工作,不會想做更多事達到公司的願景,而是只想達成個人願景,每天來上班打卡就好,在組織當中,我覺得像組織認同度;活動當中我看見的是,有願景的存在,每個人都在前進,但可以發揮不同的力量,不管是領頭羊還是後面幫忙傳遞板子的人,看見在同一願景下,多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