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中正成碩一 姚宗汶
2017-04-06, 週四 23:13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成碩一 姚宗汶 606710004
心得分享:
在這次的課程裡面,除了從課本中了解到第五項修練裡面,前兩項的介紹外,老師也藉著體驗的方式,讓我們彼此觀察一分鐘後,在做出與之前不同的改變,一面考驗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但其主要的是,我們可能有一時的改變,但若不是成為一種習慣的話,很容易又會變回來了,因為我們一開始,因改變而改變,卻又在不知不覺中辦回原本習慣的樣子,這就說出一個人或是組織要能夠改變,原本已經習慣的模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對所要改變事務有足夠的認識及規劃,因此對於目前先有認識,才能在進一步的往前,達到能夠來運用,實在需要更多的來學習。
中正大學 高碩一 劉黃麗萍 605751013
2017-04-06, 週四 22:43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高碩一 劉黃麗萍 605751013
心得
自我超越 是指一個人總是能認清自己真正的願望,為了實現願望而集中精力,培養必要的耐心,並能客觀地觀察現實.這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一個能夠自我超越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的境界,自我超越的價值在於學習和創造。
心智模式 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制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也通常指人們一種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認知。
如何超越自我與如何改變心智模式?
我不是聰明的學生..其實 我迷失在口號的氛圍裡,工作讓人忙碌,生活並不平靜,連一點靜思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似乎連學習的能量都變弱變小。面對電腦寫心得,常腦袋空白。我看著老師說的話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才驚訝「自己還沒起步,一群人已走遠」。
106.03.17中正大學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五項修練: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成碩二 劉芳君學習
學習如何自我超越,老師帶領實作活動
1.觀察對方一分鐘
2.互不見到下作三個改變
3.說出對方ㄉ改變之處
自我超越要從自我改變開始
1.組織中有人變得多,有人變得少,也有人不變
2.有改變是共同而明顯, 如增減飾物或是笑臉
3.會自動恢復原狀 => 習慣性領域 習慣性僵化
所以改變需要時間跟次數ㄉ累積
卓越是一種習慣,每次都要求更美好
創造性張力 vs 結構性衝突
創造性張力 => 由實際的情形向理想邁進
結構性衝突 => 如 橡皮筋拉長後會回復
自我超越是屬於終身學習
撲克牌活動
1.跟老闆娘借撲克牌
2.抽一張牌
3.洗牌3~5次
4.找出被抽出ㄉ牌
留意自己的思維如何由觀察跳到概括性的結論。
結論~~ 每人都有心智模式,這是根深蒂固, 所以要改變系統思考,就要先改變心智模式…所以 我們要自我觀照 改變心智模式的
中正高碩一 李連增
2017-04-05, 週三 16:12
組織學習研究:架構四、架構五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五項修練: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碩一李連增
今天的課程:上午老師講授「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下午是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上午老師講授「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組織學習應因整體環境及發展方向的需求調適,推動組織學習要注意個別差異。學習不應僅是對組織有利,亦應將個人、團隊及社會的利益置於首要地位。要融合東西方文化並將知識管理作為組織學習的第六項修練。運用適當的說故事力量分享等作為,促進參與者互動。培育個人、組織、團隊的終身學習。
當代大師都在談論改變與闡述改變。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鉅著《管理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中論述社會變遷時,強調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並且主動創造改變。若要繼續生存和成功,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要成功的管理改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改變。要成為改變的原動力,首先要改變整個組織的心態,讓大家不把改變當成威脅,而是當成機會。課間老師舉例埔里18度C巧克力,簡述改變作為(自我改變→超越→勇於改變;改變可由「容易」、「明顯」開始;次數與時間的累積才能開始;卓越與優秀→習慣;個人→組織→超越→共同願景)。
下午同學導讀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老師補充並帶凌了一個實作遊戲,同學兩人一組靜觀對方一分鐘,再轉身做三個不同的改變,由同學互相發現。並在心智模式舉例孔子絕糧陳蔡的故事,與一個老闆選擇繼承人的故事。因為人都會有先入為主的習慣性,因此要改變心智模式,必須把鏡子轉向自己,讓自己的心性提升。
105409514李惠敏
2017-03-31, 週五 21:42
經濟及環保平衡
組織學習研究
日期:2017.03.21
地點:303會議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5409514
學生:李惠敏
今天有機會,看彼得聖吉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對「再造學習型台灣」,這遠見天下邀請他,對組織學習型城市發展的專題演講。他說現在是個地球村的世界,他最常做的是分享推動教育心得經驗。青少年時期,就問他媽媽:如何在有限的地球資源下,能無限的發展工業?他對工業時代的憂心,提到數百年來的工業時代,整個系統以管理體制,一味追求發展、成長、導致環境污,資源浪費,學校教育也僅是製造出一批批規格化的人才產品。二十世紀後,全球化資本主義下,工廠不斷地生產,人們不斷地消費,欲望沒有節制,由於外在環境變化實在太劇烈,社會、經濟、政治、觀念全面改變,在這樣的變動下,人們以快速賺錢,一直往前衝,對地球自然大量剝削,造成其他物種的滅絕。想要改變深感無力,生活實在是極艱辛。尤其進入社會大學後,人們在公司、社會和公司組織裡,真實的自我被泯滅,他詢問:「我們的子孫可以生存在這種環境下嗎?」他的提問,展現他對社會的深刻關懷與寬廣的人文視野,對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充滿使命感,關心全球人類發展的出路與困境,尤在目前我們擁有改變世界的科技力量,其力量慢慢的超過人類智慧,如果沒有好好運用,後果不堪設想,連想到一部電影「Robot」提到機械人不受人類控制,危害社會的情景,沒有人希望走到那一步。
所以,企業必須擔起關懷改造保護環境的有力組織,而不是只求「成長」而傷害地球。每個國家、企業、團體、個人談到環保問題,在深感無力惶恐時,他要我們先放一邊,談起教育改革。學習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在正規的學校教育抹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讓人類機械思考,以機械主導目前一切,與自然衝突。希望我們能教孩子生活本質,克盡己責,關懷社會生命。對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說「企業必得追求經濟成長」下,與彼得著重教育的不同,彼得說「最好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時,應該好好思考「何為發展、成長」不要只重GPD」。如德瑞莎修女說:用偉大愛心,完成小事。我們無法現目前階段救地球,經由以教育的方式,讓每個地球人盡自己微弱的力量,小小的小事,能漸漸的完成大事。現在有不少的人才,想讓地球永續經營,如天下雜誌介紹的「小智研發」黃謙智他運用回收料研發,設計隨身風力發電機做起,不斷開發新材料,將稻糠變衣服,把廚餘變名片,把回收耐吉鞋做成耐吉自家站面建材、把回收寶特瓶蓋成花博公園裡的「環生方舟」。小智研發協助可口可樂提出將回收的聚醴纖維再製作成有品牌的床單,提供給W飯店。「可口可樂賣什麼?賣快樂。W飯店賣什麼?賣生活品味。那我們可不可以同時在消費快樂、生活品味的同時,幫地球變得好一點、多改變世界一點?」
希望每個企業在發展時,能有這樣的想法,幫地球變得好一點、多改變世界一點。我們的未來不在小孩身上,而是在現在你我的手上。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學生:鄭美惠 學號:103409511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心得反思
第三章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3/15】
終身學習的目的在於促進個人發展、社會凝聚與經濟成長,且必須為人人提供,每個人應具有均等的終身學習機會。終身學習更需與生活、工作結合,建構一個學習型社會,此乃OECD所提出之終身學習理念。而如何使人人積極的受到激勵而參與終身學習,乃是一門深奧的課題。
OECD關注社會變化和貿易模式變化、環境、農業、科技、稅務以及其他一些問題,通過在經濟增長、金融穩定、貿易和投資、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來幫助成員國保持繁榮並且掃除貧窮,同時也致力於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OECD的其他目標還包括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保障社會公正、建設廉潔有效能的政府等。由上述得知,OECD所提倡之《全民終身學習》不但跨足各領域,且早已深入生活,透過正式、非正式與非正規之途徑,無時無刻正在進行中。積極的使民眾察覺,應是當下終身學習教育者所該努力的目標,學習、生活與工作,是如此緊密相關,怎能讓民眾已置身於學習中而不自知呢?
知識是不斷的更新與進步,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發展,緊緊扣著知識經濟、學習經濟與知識管理,知識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價值,知識創造了經濟,而為了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唯有透過學習,學習的歷程是繼續創新的動力,除此之外還需能做好知識管理,此三者環環相扣循環不已,方能永保競爭力與永續發展。
OECD推動終身學習較偏向採用人力資本的觀點,而且偏重於全球競爭、職場與個人學習,較屬於經濟面向,若能更生活化之推廣,則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乃至全民終身學習,其實早已實踐,並非只是理念。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學生:鄭美惠 學號:103409511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心得反思
第一章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第二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3/1】
因本著終身學習思維,故雖已修完研究所規定學分,仍忍不住選課繼續研讀,深知知識更新之速度於瞬息間,稍不注意即落後千里,生活中的每件事物均需終身學習,方能使生命無限的拓展。
老師於書中或至各場域演講皆會提出一個重要觀點:終身學習乃是當前政策的指導原則,同時具有促進經濟繁榮與競爭力、就業力、自我實現、民主發展以及社會凝聚等多重目的。學習並非僅是終其一生,而且是普遍發生於生活的週遭環境中。以非正式教育的型式更能滿足個人對新知的追求,更能豐富個人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如此窮極一生無止境。
整體言之,終身學習目的在於增進個人的知識、情意、技能與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以及創新應變的能力,並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發展。因此老師早已關注到現今最流行之“直播”效應,於課堂中師生做了深度之對話與探討,初步了解直播經濟與直播教育,將會是當下主流。如何運用這個免費資源、取得方便、隨時發起隨時播出,有效的利用社群媒體力量來發展教育與促進經濟,學生認為此又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循環,為了因應與發展,除了知道還要更進一步跟進與創新,學習腳步需大於社會進步速度,才能跟上此波龐大之“宅經濟”。
最後,書中提到: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即是促進每個人學習如何從事學習。就如現在的我正在「學習如何學習」,雖然愚昧,但持續學習總漸進步。學習發生於生活中,也從生活中開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追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生活中必須學習的事物不斷的被重新發現,並且不斷的更新其內容,唯有終身學習,透過閱讀、對話、旅遊、服務、經驗等學習方式,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成立宗旨,而不致使政策承諾遠多於實踐,成為烏托邦的理想。
再造學習型台灣 彼得.聖吉專題演講心得
授課日期:2017.03.21
授課地點:暨大303會議室
課程:再造學習型台灣 彼得.聖吉專題演講心得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6409503
學生:鐘家淇
從演講中了解彼得.聖吉關心經濟成長造成兩極化的現象,和工業活動下的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及網路化社會問題對世代傳承的影響。他希望企業不應以賺錢為目的,企業的思考核心也需要熱情、信心與創新,而企業創新是為了能增進人類的褔祉,達到在做環境保護的同時,也能夠兼顧經濟發展而獲利。
當中提到學校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組織,因為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操控、被管理或是服從權威。然而體制內的學校,有如工業式的教學,違反了自然的多元化本質,不能追求自主、發揮潛能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降低了小孩的學習興趣、並造成了心理傷害。
在台灣也有很多體制外的實驗教育學校,就是以自然的多元本質教學,以生活化的實作能力,培養自主自發的精神、發揮創造潛能為導向的學習,但學費也相對較高,能付擔的家庭佔有一定的經濟條件。
張忠謀對「經濟成長」、「追求獲利」、「科技」、「學校制度」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彼得‧聖吉是從人文社會關懷的角度,提出對科技和成長的反思,而張忠謀則代表追求科技發展,和不斷獲利成長的企業界,兩者的領域有所不同,觀點即有所不同。
而如何將理想與現實結合,無論是個人、組織、社會或團隊,還是需要不斷的透過學習與改變。